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5篇
  免费   285篇
  国内免费   279篇
测绘学   130篇
大气科学   213篇
地球物理   288篇
地质学   662篇
海洋学   187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100篇
自然地理   19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65年   3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3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深化产教融合的相关国家政策加快了地理信息产业的产教深度融合进程,创造了一个携手聚力、共融赋能的新时代。聚焦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紧扣地理信息产业的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展开研究,提出相应的支撑路径和融合措施,旨在为地理信息产业未来发展提供人才技术保障,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相似文献   
82.
本文提出了以地理空间数据为支撑,结合手机信令、POI等多源数据刻画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的方法。首先将信令数据与地理信息区块绑定,根据时间特征和地理区块的社会属性,识别居民的基本职住娱信息;然后综合民生POI点、出行特征拓展关键词、图谱等多源数据,运用工作日通勤分析模型和节假日出行特征提取模型,识别用户的通勤距离、通勤方式、日均通勤频次、周均工作时长、节假日出行场景、出行频次、驻留时长等内容,并形成涵盖职住娱信息的出行特征类标签集。以成都市为例,采集连续1个月的手机信令数据和同时期的POI等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该成果作为反映城市实际人口规模数量和空间分布特征的城市人口地图大数据产品的重要内容,为政府部门、商企用户开展相关分析业务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3.
针对常规桥梁挠度变形分析方法仅能获取有限数量离散监测点的几何变形,且存在自动化程度低、效率低、局限性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点云数据的桥梁挠度变形分析方法。首先通过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桥梁变形体上的点云数据,经过精确配准,获取可靠点云数据。然后利用滑动窗口法得到桥梁线形,并通过两期线形叠差分析得到桥梁挠度变化。最后以跨度40 m+65 m+40 m的连续钢构桥实体工程为试验对象,利用本文方法发现该桥梁存在最小值为8 mm、跨中最大值为17.5 mm、平均值为14.9 mm的挠度变形。结果表明,该方法理论严密、计算效率高、简单实用。研究结果对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变形监测领域的深度应用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4.
为了改善潮流能水轮机叶片表面流动分离问题,提高其升阻比,本文通过在潮流能水轮机叶片表面加装涡流发生器,来研究涡流发生器对潮流能水轮机水动力学性能的影响。本文以NACA4418翼型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了含VGs和不含VGs的三维模型,利用CFD方法研究了VGs的高度、长度以及相邻一对VGs之间的间距等多个方面对该翼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VGs可以有效地提高翼型的最大升力系数;相邻VGs间距的增加对流动分离的抑制有积极影响。此外,通过对尾迹区流线和旋涡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尾迹区的流场特征。  相似文献   
85.
利用不同监测平台对大气环境污染进行监测时,不同遥感数据之间的对比验证以及协同观测是准确评估大气污染变化的关键。本文利用北京站点布置的多轴差分吸收光谱仪(MAX-DOAS)光谱仪,反演了2018年11月—2019年2月北京站点冬季的对流层NO2垂直柱浓度,总结了北京冬季NO2的日变化和月变化规律。研究中首先利用MAX-DOAS测量光谱结合DOAS反演算法获取不同时刻对流层NO2垂直柱浓度,与TROPOMI过境时刻的NO2遥测数据的变化趋势和相关性进行比较,并对卫星过境时地基站点不同的数据平均时间,和星—地间平均采样距离进行敏感性分析,同时将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 (Two-way ANOVA)应用于评估风场对区域NO2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北京地区11月的对流层NO2平均浓度高于冬季其他月份,最大时均浓度可达到4.04×1016 molec·cm-2,且冬季各月份下午对流层平均NO2浓度明显高于上午。利用TROPOMI和MAX-DOAS获...  相似文献   
86.
了解不同林龄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的光合特征、水分利用效率(WUE)及其存在的差异,有助于理解梭梭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差异及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对极端干旱区的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测定了不同林龄梭梭(5、11、22、34 a和46 a)的光响应曲线,分析了各龄级梭梭的光合特性和WUE。结果表明:(1)随着光合有效辐射(I)的增加,不同林龄梭梭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变化趋势相似,低龄级梭梭(5、11 a)光合能力较强;随着林龄增加,梭梭光合能力有下降趋势,且高龄级梭梭(34、46 a)光合特性趋于稳定。(2)不同林龄梭梭WUE随I的增加呈非线性增加,中龄级梭梭(22 a)的WUE高于低龄级(5、11 a)和高龄级梭梭(34、46 a),中龄级梭梭(22 a)受到的水分胁迫最大,通过降低蒸腾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高龄级梭梭(34、46 a)出现明显退化,反映出梭梭在极端干旱环境下形成了自身的极端抗旱机制及水分调节策略。  相似文献   
87.
深入挖掘气象站点的观测降雨数据,研究区域降雨的雨型规律,对于洪涝灾害预警和减灾措施制订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河北省2005—2017年3189个站点逐小时降雨观测数据,进行“场雨”的划定,进而提取历史上各场雨的累积雨量、时长指标。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DTW相似性算法进行场雨雨型的自动归类,将场雨分成Ⅰ—Ⅶ共7种雨型,包括峰值在前、中、后期的3种单峰型降雨,以及3种双峰型降雨和均匀型降雨,结果显示:河北降雨过程以Ⅰ型前期单峰值降雨、Ⅲ型中期单峰值降雨居多,二者占总降雨场次的70%以上,但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通过K-means聚类,将河北地区分成3个雨型区:① 区, Ⅰ型和Ⅲ型降雨为主,分布在燕山丘陵气候区、冀东平原气候区和山前平原气候区。② 区,Ⅲ型、Ⅰ型、Ⅵ型、Ⅶ型降雨并重,在冀北高原气候区,承德市南部等分散分布。③ 区,Ⅲ型降雨为主,主要分布在石家庄市南部、邯郸市、邢台市大部分地区。本文将DTW相似性算法和K-means聚类方法相结合的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在未来的气象大数据分析中得到更多的应用。  相似文献   
88.
中亚造山带是世界上最大的显生宙增生型造山带,是研究增生造山过程和大陆地壳生长的绝佳场所,其形成记录了新元古代—早中生代古亚洲洋发展演化历程,主要由一系列微陆块、岛弧、海山/大洋高原、增生杂岩及蛇绿混杂岩构成。中亚造山带西段蛇绿混杂岩物质组成基本一致,除了典型的蛇绿岩组分外,大多发育典型的海山岩石组合,即枕状玄武岩、火山角砾岩、礁灰岩、滑塌堆积岩、陆源碎屑岩。蛇绿混杂岩中基性岩在地球化学上可明显分为两类:一类为洋中脊玄武岩型,属于拉斑系列,显示俯冲带特征;另一类为洋岛玄武岩型,属于碱性玄武岩系列,形成于海山/大洋高原环境。中亚造山带西段蛇绿混杂岩和变质岩的时代、属性及空间分布,表明古亚洲洋俯冲起始时限不晚于新元古代早期,位置应在西伯利亚南缘,并逐渐向南发展。在古亚洲洋发育早期,地幔柱诱发俯冲起始占主导地位,后期可能由于海山/大洋高原阻塞俯冲通道,导致俯冲极性翻转和跃迁,从而发生俯冲起始。实际上,新俯冲带如何起始一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难点问题,主要原因是俯冲起始是一个极其短暂的过程,缺少直接的地质记录,并且现今地球上鲜有正在发生的俯冲起始案例。因此,需要地质学家共同努力去揭秘古亚洲洋的前世今生,破解板块俯冲起始的奥秘。  相似文献   
89.
扼要介绍了济宁市煤炭开发的资源状况和环境问题,提出了3种塌陷区土地复垦方法.并探讨了集发展农业资源、美化生活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为一体的塌陷区总体治理方案。通过项目投资分析,确认塌陷区治理能够成为以实现利润为目的的产业化项目。  相似文献   
90.
崔家峪石英砂岩矿床赋存于下寒武系李官组,矿体呈层状,厚度5.2~15.50 m;矿石中砂结构,分选性好;矿石ω(SiO2)高达98.77%~98.98%,ω(Fe2O3)仅0.038%~0.045%,实属少见的超纯石英砂岩矿床.该矿床形成于温暖潮湿气候下的稳定大陆壳边缘滨海环境,石英直接来源于震旦系土门群砂岩,矿床是剥蚀-沉积多个旋回不断分选富集的结果.研究该矿床地质特征和成因具有地质和找矿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