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0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72篇
综合类   2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应用显生光度术,显微傅立叶红外光谱(Micro-FT.IR)和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等原位微分析技术并结合均一温度测量对胜利油气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三段中有机包裹体进行了研究,区分出两类有机包裹体,即原生有机包裹体和次生有机包裹体,结果表明两类有机包裹体特征不同,二者物质组成,有机质成分及化学结构,热演化程度差别也较大,结合地质分析表明原生有机包裹体是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烃类运移产物  相似文献   
62.
热演化和生烃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具有三次生烃作用特征.三次生烃作用分别发生在晚三叠世和晚侏罗-早白垩世抬升之前以及晚第三纪-第四纪坳陷稳定沉降阶段.加水热模拟实验表明,第1次生烃产物主要为少量低熟油,约占总生油量的4.01%;第2次生烃作用是该区最重要的一次油、气生成过程,油、气产量分别占总产量的82.56%和54.46%;第3次生烃作用产物基本上全为气态烃.前两次生烃产物均被紧跟其后的构造抬升作用破坏殆尽.惟独发生于新生代坳陷稳定沉降阶段的第3次生烃作用形成的气态烃具有利的保存条件,是该区最具勘探潜力的深部天然气资源.  相似文献   
63.
黔南Ladinian-Carnian期海侵与碳酸盐岩台地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黔南地区在中三叠世晚期(相当于Ladinian—Carnian期)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海侵,使从晚元古代至中三叠世末期(约从850~236Ma)以浅水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扬子碳酸盐岩台地被海水淹没,形成了一套深水相的瘤状暗色灰泥岩和代表最大海泛面的黑色页岩沉积,之后扬子台地被以陆相碎屑岩为主的沉积所覆盖,从此结束了其长达约630my的碳酸盐岩台地生长演化历史。研究表明,黔西南地区Ladinian—Carnian期海侵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同步,是一次全球性的海平面变化。  相似文献   
64.
65.
宁南盆地咸化湖相清水营组沉积记录,是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晚古近纪气候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的绝佳选择。以宁南盆地古近系清水营组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样品采集、石膏主量元素和锶同位素的测试,分析沉积地层记录的化学风化和古气候的变化;并通过与全球气候变化和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对比分析,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宁南盆地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宁南盆地清水营组石膏中Al2O3/SiO2、Al2O3/Ti2O、K2O/Na2O和87Sr/86Sr等指标可以很好地反映晚古近纪气候变化,在38~36 Ma、34.5~33 Ma、32~31 Ma、30~27 Ma、26~23 Ma这5个时期,化学风化减弱,气候干旱化;在36~34.5 Ma、33~32 Ma、31~30 Ma、27~26 Ma这4个时期,化学风化增强,气候湿润化。晚古近纪38~26 Ma,青藏高原东北缘宁南盆地古气候变化主要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但在26~23 Ma之间,宁南盆地古气候变化受到了青藏高原隆升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6.
地质流体是地质作用过程不可缺少的介质,以不同产状和表现形式广泛发育在造山带和沉积盆地的不同演化阶段,是油气和成矿物质形成、运移和定位成矿(藏)的直接载体。流体地质填图作为一种专题地质填图,是在基础地质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为解决与流体形成、运移、聚集过程有关的地质和成矿(藏)问题而进行的地质调查和填图工作。通过对流体地质特征和表现形式的论述,认为流体填图单位应以流体活动类型(同源)和期次(同期)为划分依据,以流体野外宏观地质要素和流体地球化学要素为主要调查内容,填图范围和比例尺灵活多样,成果图应为以反映流体宏观分布特征、流体地球化学性质变化、流体动力学、流体成矿(藏)作用及其分布规律等为内容的一系列图件。流体地质填图为地质科学研究和找矿提供了创新性的地质工作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67.
MVT型铅锌矿床是最重要的铅锌矿类型之一,近百年来人们在此类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物质活化、运移和沉淀机制、成矿时代和成矿动力学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其中最重要的认识就是与油气相关的烃类流体在Pb-Zn等金属元素活化、迁移和沉淀成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综合分析前陆盆地烃类流体与MVT型铅锌矿二者之间的成因关系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世界范围内前陆盆地MVT型Pb-Zn矿床共同特征,总结了近年来前陆盆地MVT型铅锌矿烃类流体研究成果和进展,分析表明烃类流体以什么角色、如何参与MVT型铅锌矿成矿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关烃类流体携带Pb-Zn等金属元素能力及其参与Pb-Zn沉淀成矿机制、前陆盆地构造演化背景下流体汇聚动力学,以及油气藏破坏与Pb-Zn成矿耦合关系等是未来有待深入探讨的重要科学问题.在矿床学和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应该发挥交叉学科特色优势和研究手段,从石油地质学角度出发,研究前陆盆地构造演化过程中烃类流体形成、演化与MVT型铅锌矿成矿过程之间的耦合关系,从有机流体角度切入,探讨MVT型铅锌矿成矿物质来源、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是新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68.
九十年代煤系烃源岩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90年代煤系烃源岩研究取得新成果:未成熟-低成熟油气研究和勘探实践的成功突破了传统的干酪根热降解生烃理论,形态有机质分类体系更加完善,只有无定形体的分类仍有待进一步探讨,大量研究表明烃源岩的所有组分都有一定的生烃能力,但不同组分因其化学组成和结构不同而生烃能力相差悬殊,除了镜质体之外的其它有机组分的反射率(加沥青和动物碎屑体)和包裹体均一温度等多种方法均可用来确烃源岩成熟度,以有机岩石学研究为基础,应用组分组合概念划分的有机质类型,弥补了有机地球化学方法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9.
矿物中单个有机包裹体测试与TOF-SIMS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荣西  周生斌 《矿物学报》2000,20(2):172-176
有机包裹体是一种富含有机质的矿物流体包裹体。单个有机包裹体在研究成岩成矿作用和没油气成藏历史过程方面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目前常用于单个有机包裹体分析的技术有荧光光谱、显微傅立叶红外光谱、激光拉曼光谱和二次离子质谱(SIMS)等。本文对这些方法的应用现代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同时还介绍了一种可用于单个有机包裹体分析的新体分析的新技术-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对其分析原理、方  相似文献   
70.
张雪  刘建朝  李荣西  王行运  翁凯 《地质通报》2014,33(12):2051-2057
对渭河盆地固市凹陷新近系张家坡组地质环境的研究表明,该地区沉积速率较快,沉积厚度大,平均地层温度处于48.09~78.24℃之间,水介质的矿化度及PH值适宜,有利于生物气的形成。对固市凹陷的地热水井进行天然气样品采集并送样分析,其组分特征表现出极高的CH4含量,重烃极少,δ13C1的值均小于-60‰,证实该地区的天然气为生物气成因。对张家坡组气源岩的分析结果表明,该组有机碳的平均含量为0.46%,氯仿沥青"A"的平均含量为0.041%,有机质类型多为Ⅱ1型,镜质体反射率(Ro)平均值为0.56%,处于以生物化学作用为主的生物—热催化过渡阶段。通过类比发现,该区和著名的柴达木三湖地区生物气田具有相似的生气条件,通过计算证明该区具有一定的生物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