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篇
大气科学   47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6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21.
应用三维数据的时间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夏季南亚高压年际变化的特征时间尺度及其时空演变。结果表明:夏季南亚高压年际变化的特征时间尺度分别约为2,5,10年和更长的时间尺度。2,5,10年特征尺度的较大振幅能量活动区主要位于20°N以南、35°N以南和15°~35°N之间,其中5年特征尺度的最大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上空32.5°N,92.5°E附近,10年特征尺度的最大中心则位于青藏高原东侧27.5°N,110°E附近。与5年特征尺度相对应的最大振幅能量活动中心纬度的位势高度值表现出了明显的东西向波动的时间演变特征,与10年特征尺度相对应的最大振幅能量活动中心纬度的位势高度值变化则表现出了向东移动趋势的时间演变特征。与5年和10年特征尺度相对应的最大振幅能量活动中心经度的位势高度值变化则表现出了一种明显向北移动的时间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22.
近40年西南地区的气候变化事实   总被引:56,自引:11,他引:56  
马振锋  彭骏  高文良  田宏 《高原气象》2006,25(4):633-642
利用西南地区(云南、贵州、重庆、四川、西藏)1961—2000年139个气象观测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年平均值,对西南地区近40年来气候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青藏高原、川西高原、云贵高原在20世纪后40年气温上升、降水增加、湿度增大趋势显著,而在四川盆地东北部和西南部的气温则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表明西南地区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存在非同步性。通过对各气候要素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序列的分离,得出了西南地区不同气候要素基本都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振荡周期,对这些气候要素存在的突变现象进行了检验,发现气温首先在青藏高原地区开始突变,然后是云贵高原区,最后是四川盆地、贵州东部丘陵区。其他气候要素的突变时间多数也是先从青藏高原开始。由此可见,西南地区气候要素在高海拔地区比低海拔地区突变时间为早,全球气温突变要比西南地区的气温突变要早。  相似文献   
23.
青藏高原东侧初夏旱涝的季风环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利用NCEP/NCAR 1958-1999年5~6月各标准等压面层网格点资料,采用合成法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初夏青藏高原季风和东亚季风环流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初夏干旱的季风环流特征是高原季风偏弱,高原季风低压偏西,我国东部地区东亚季风偏弱,东亚季风槽偏南;而多雨年则反之.四川盆地初夏干旱年,极涡向亚洲大陆发展,强度偏强,东亚大槽偏强且稳定;而多雨的年份,极涡萎缩在极地区域,强度偏弱,东亚大槽偏弱.  相似文献   
24.
本文从集群角度对建立在ISOMIX和ISODATA方法基础上的等混合长聚类方法进行了叙述,并给出了有关定义及算法。聚类方法是数据分类的基本方法.一般可分为系统聚类和动态聚类两种,但目前常用的聚类分析法多数受样本数量不能太大的限制,有的虽然能处理大量数据的资料,但往往占用大量的机器内存,花费太多的机时,以致使实际工作者视为畏径。而实际问题中,样本数达到数百,应该说是较为常见的,其中在通常的聚类分析中,除利用样本的观测值外,没有运用人们的实际观察、判断而得的有用信息,例如对样本中某些有代表性的样本,并没有适当的加以考虑,而且方法本身很粗糙,理论上很不完善。等混合长聚类正是为了克服上述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新的聚类方法。这种方法是借鉴了遥感图象处理中的ISOMIX方法和著名的ISODATA方法,因此本方法不是一般的将一个样品和另外所有的样品逐个加以比较,而是先将原始样品预分为若干组,然后根据一定原则,将各组分别进行分裂,再根据组与组之间的相近程度进行合并,如此重复进行分裂——合并,直到满足给定的条件为止,最后按择近原则,将样品逐个进行检验与归类,因此本方法不仅可大大简化运算过程,又不失分类信息,对处理大样本数据是较为理想的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25.
本文对近年来人们所关注的几种成熟的广义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理论进行了描述,并给出了它们在天气、气候分析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26.
一次大—暴雪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振锋 《气象》1988,14(3):20-24
一、前言 大—暴雪过程是内蒙古自治区冬春季节的主要天气过程,其来临时常伴有较强的大风和降温,对农、林、牧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生活等有重大影响。因此,较细致地分析这类天气过程,为做好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7.
对国家气候中心1996年1~12月用T63模式所作的500hPa34次月延伸预报进行了检验评估,并对模式的系统性误差进行了分析和订正。在假定订正后的T63延伸预报完全准确的条件下,用ECMWF旬平均高度场和西南区域月平均气温和月雨量资料,建立了用T63预报产品预测西南区域月要素场的一种完全预报(PP)的动力统计关系。并对西南区域1996年2月至1997年1月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进行了预报试验。  相似文献   
28.
成都区域中心动力气候模式产品降尺度应用业务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动力气候模式(T63)产品进行降尺度解释应用,是目前以及未来开展气候预测的主要手段。本系统基于国家气候中心下发的气候模式产品、NCEP/NCAR 500 hPa高度场、西南区域84个代表站温度降水历年资料,采用动力统计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建立了“成都区域气象中心动力气候模式解释应用系统”,该系统以统计降尺度方法在西南区短期气候预测中的业务化应用为目的,实现了统计方法与动力模式相结合的业务化,经过5年业务回报试验和近2年的预测业务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对西南区域的月尺度温度和降水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已成为西南区域气候中心日常业务的主要参考依据。本文主要介绍该系统平台的各子系统性能及采用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9.
西藏高原沙尘暴气候特征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利用1960—2000年西藏22个台站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西藏沙尘暴日数的时空特征以及沙尘暴异常的气候成因。结果表明:西藏高原年平均沙尘暴日数分布为西多东少,狮泉河、申扎和泽当为年沙尘暴日数超过10 d的中心,它们的年变化特征是1~5月多,7~10月少。年沙尘暴日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为中间多、两头少,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最少。青藏高原上空的高空西风急流减弱是导致西藏大风、沙尘暴日数减少的主要原因,影响西风急流偏强(弱)的气候系统是东亚大槽偏浅(深)和青藏高原高压偏强(弱)。沙尘暴日数的年代际异常与高空西风急流、大风日数、降水等要素年代际异常以及沙尘暴区地形地貌等因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0.
青藏高原东坡加密观测站址选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骏  马振锋 《高原气象》2004,23(Z1):150-155
从气象科学试验选站的科学性和代表性的原则出发,对青藏高原东坡四川省甘孜、阿坝、凉山三州的地理特征、气候要素分布、区域气候变化、天气气候影响关键区的作用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在该区域内建站选址的几点建议.在三州区域内选择理塘、红原、昭觉三地作为未来高原气象加密观测试验站的候选站址,它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