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篇
大气科学   47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6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马振锋 《四川气象》1999,9(3):51-55
对1998年汛期(6-8月)旱涝趋势预测方法进行了回顾,并结合1998年汛期旱涝成因对方法中考虑的物理因子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制作四川盆地主汛期降水预报对相似方法作了改进,首先是根据四川盆地主汛期降水的前3个特征向量分别寻找有物理基础的前期信号作为预报因子,然后充分考虑各因子对总降水量贡献大小定义因子场的相似,确定相似年,最后引入“集成”的思想,由5个相似年的降水场得到预测年降水的定量客观预测。最后引入“集成”的思想,由5个相似年的降水场得到预测年降水的定量客观预报。1981 ̄1994共14年的预报结果准确率高于当前  相似文献   
13.
为了经济有效开发浅层(300~600 m)低渗透、低丰度油藏,提高油藏采收率,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尝试利用旧井场在老井区部署加密浅层水平井进行调整开发,开展了在复杂工程、地质等多种不利限制条件下具有延长油田特色的浅层高密井网水平井防碰绕障技术研究。通过优化井眼轨迹,精细防碰扫描以及配套的现场工程技术措施,有效控制井眼方位,进行主动防碰绕障。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在该技术指导下浅层水平井均成功穿越或避开老井网,保证了钻井作业的安全进行,为油田浅层难动用油藏中后期开发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李红梅  赵毅  马振锋  景丰 《探矿工程》2016,43(7):107-110
延长油田页岩气储层埋藏较深,地质条件复杂,页理构造发育,岩石物性极差,页岩易膨胀、分散。由于孔缝并存,页岩气储层比砂岩油藏具有更严重的微粒运移损害、储层应力敏感损害、水锁损害等特性。鉴于延长页岩储层太过致密,不能用常规方法进行渗透率测定。通过采用人造裂缝法测定钻井液对储层裂缝的污染程度来表征钻井液对储层的损害率。经人造裂缝法测定,延长油田现场使用的白油基钻井液体系对页岩气储层的污染渗透率恢复率达到91.060%,初步证实该体系具有良好的储层保护效果,可在延长油田进一步推广使用并验证。  相似文献   
15.
对国家气候中心1996年1~12月用T63模式所作的500hPa34次月延伸预报进行了检验评估,并对模式的系统性误差进行了分析和订正。在假定订正后的T63延伸预报完全准确的条件下,用ECMWF旬平均高度场和西南区域月平均气温和月雨量资料,建立了用T63预报产品预测西南区域月要素场的一种完全预报(PP)的动力统计关系。并对西南区域1996年2月至1997年1月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进行了预报试验。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对流层顶高度与臭氧总量及上升运动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据1979-2008年青藏高原地区14个探空站对流层项气压资料以及同期各标准等压面上的温度资料,分析了不同季节高原上空两类对流层顶高度与高空各层温度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同期的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NASA提供的TOMS/SBUV月平均臭氧总量资料,分别讨论了高原上升运动以及高原臭氧总量与对流层顸高度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高原第一(二)对流层顶高度全年处在300~200hPa(100hPa附近)高度,在季节变化、年际变化以及长期变化趋势上,两类对流层顸高度与各自对应高度层上的温度存在着密切的反相变化关系,当对流层顶高度偏高(低)时,相应高度上的温度偏低(高)。上升运动有助于两类对流层顶高度的抬升,尤其是当高空200(100)hPa附近有上升运动时,有利于第一(二)对流层项高度抬升。各季节高原臭氧总量与第二对流层顶高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臭氧含量减少(增加)时,该对流层顶高度将偏高(偏低),近年来伴随着高原臭氧总量的减少,高原第二对流层顸高度出现了明显的抬升。  相似文献   
17.
应用三维数据的时间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夏季南亚高压年际变化的特征时间尺度及其时空演变。结果表明:夏季南亚高压年际变化的特征时间尺度分别约为2,5,10年和更长的时间尺度。2,5,10年特征尺度的较大振幅能量活动区主要位于20°N以南、35°N以南和15°~35°N之间,其中5年特征尺度的最大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上空32.5°N,92.5°E附近,10年特征尺度的最大中心则位于青藏高原东侧27.5°N,110°E附近。与5年特征尺度相对应的最大振幅能量活动中心纬度的位势高度值表现出了明显的东西向波动的时间演变特征,与10年特征尺度相对应的最大振幅能量活动中心纬度的位势高度值变化则表现出了向东移动趋势的时间演变特征。与5年和10年特征尺度相对应的最大振幅能量活动中心经度的位势高度值变化则表现出了一种明显向北移动的时间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8.
近40年西南地区的气候变化事实   总被引:56,自引:11,他引:56  
马振锋  彭骏  高文良  田宏 《高原气象》2006,25(4):633-642
利用西南地区(云南、贵州、重庆、四川、西藏)1961—2000年139个气象观测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年平均值,对西南地区近40年来气候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青藏高原、川西高原、云贵高原在20世纪后40年气温上升、降水增加、湿度增大趋势显著,而在四川盆地东北部和西南部的气温则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表明西南地区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存在非同步性。通过对各气候要素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序列的分离,得出了西南地区不同气候要素基本都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振荡周期,对这些气候要素存在的突变现象进行了检验,发现气温首先在青藏高原地区开始突变,然后是云贵高原区,最后是四川盆地、贵州东部丘陵区。其他气候要素的突变时间多数也是先从青藏高原开始。由此可见,西南地区气候要素在高海拔地区比低海拔地区突变时间为早,全球气温突变要比西南地区的气温突变要早。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东侧初夏旱涝的季风环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利用NCEP/NCAR 1958-1999年5~6月各标准等压面层网格点资料,采用合成法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初夏青藏高原季风和东亚季风环流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初夏干旱的季风环流特征是高原季风偏弱,高原季风低压偏西,我国东部地区东亚季风偏弱,东亚季风槽偏南;而多雨年则反之.四川盆地初夏干旱年,极涡向亚洲大陆发展,强度偏强,东亚大槽偏强且稳定;而多雨的年份,极涡萎缩在极地区域,强度偏弱,东亚大槽偏弱.  相似文献   
20.
四川盆地6—8月降水变化的主要特征及预测因子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四川盆地22个测站6-8月降水距平百分率,分析了主汛期(6-8月)降水变化的主相关型,EOF展开的第一特征向量,得出四川盆地降水变化主要表现为西部和东部的振荡,分析发现,这种振荡与太平洋副高北界关系最为密切,最后提出了预测太平洋副高北界的一种强信号,对业务预报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