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0篇
  免费   385篇
  国内免费   221篇
测绘学   607篇
大气科学   187篇
地球物理   801篇
地质学   478篇
海洋学   209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210篇
自然地理   63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43篇
  2014年   146篇
  2013年   209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167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61.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2002年12月14日玉门5.9级地震主震和余震序列进行了精确定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和发震机制。  相似文献   
62.
云南地区4级地震频度异常特征与强震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兰兰  刘丽芳 《内陆地震》2004,18(4):359-364
对云南地区18次MS≥6强震事件前中、小地震活动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在这些地震发生前1—3年近场区2°×2°范围内4级地震频度基本上出现了显著增强现象,可以用4级地震年累计频度进行定量描述。通过全时空的扫描,确定年累计频度N≥4为异常阈值,该指标通过了置信度97.5%的R值内符检验。并用调整单元对强震附近4级地震活动增强现象给予了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63.
地面风对瓦里关山大气CH4本底浓度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1994年7月至1996年12月大气CH4和地面风现场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基准站(36°17′N, 100°54′E,海拔3816 m)地面风变化对大气CH4本底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风向、风速和垂直风向、风速的变化对大气CH4观测值的影响在春、夏、秋、冬季有明显不同,水平风向NE—ENE—E为CH4测量最主要的局地影响非本底扇区,静风及水平风速大于10 m/s、垂直风速大于±1 m/s对观测结果都有较大影响;由的统计平均还给出了此段期间瓦里关大气CH4在不同季节的浓度分布范围和日变化类型,并分析了可能成因;将地面风数据作为大气CH4本底资料的过滤因子之一,提出了适用于不同使用目的和要求的我国内陆高原大气CH4本底数据筛选方法,本底数据留存率约为原始资料量的50%。  相似文献   
64.
一次龙卷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闪电定位资料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利用WSR-98D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2003年7月8日发生在安徽省无为县境内的一次龙卷过程。此次龙卷产生于低空急流左侧,动力、热力条件均为较有利的大尺度环境,多普勒雷达回波分析发现,龙卷起源于中高层向低层发展的中-γ尺度气旋中。闪电定位资料分析表明,龙卷发生前10min闪电活动开始频繁。龙卷出现后负地闪明显加大,且龙卷闪电存在于雷暴的发展后期、成熟和消亡阶段。此次龙卷的一些基本特征与通常结论有所不同,(1)雷达反射率因子小于通常结论;(2)龙卷风暴发展高度不是很高,回波顶高仅6~9km,类似于普通雷暴;(3)闪电活动中以负地闪为主,正地闪较少,并未出现正地闪一度占主导地位的现象。  相似文献   
65.
基于共反射点叠加的观测参数选择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中,通常采用的共中心点(CMP)叠加技术对于复杂的地质构造难以取得好的效果。若通过从道间距、覆盖次数等观测参数与目标层地层倾角、共反射点离散度的关系出发,并结合模型正演,对复杂构造地层的观测参数选取进行优化,使之能对目标层尤其是逆断层下降盘的阴影层段进行较充分的“照明”,即可得到共反射点叠加剖面,这对共反射点叠加是一项有益的研究。  相似文献   
66.
Agriculture was the primary target of moves to deregulate the New Zealand economy in 1984. Within twelve-months all production subsidies had been removed, including those for fertiliser and other inputs, as well as funding for drought relief, floods and other natural weather disasters. Whereas at the start of 1984, subsidies were estimated to represent as much as 33% of farm income, by 2003 this had fallen to less than 2% with most of this spent on agricultural research. The anticipated shift of thousands of people off the land did not appear to occur, and by conventional measures at least New Zealand agriculture in 2003 is a major success story. At the core of the changes imposed on agriculture was a commitment to remove all state or government distortions from the system and to fully expose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to market forces. This included wide-ranging and fundamental changes in the broad institutional context within which agriculture must operate. All this was achieved at great social cost and with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In many respects New Zealand agriculture is now ver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1984. Some sectors, such as dairying, have grown and become increasingly industrialised. On the other hand, sheep farming, particularly for wool has struggled to maintain its market share, while other enterprises have emerged as significant sources of income, including horticulture, viticulture and fruit. It is argued here that the trends evident in New Zealand agriculture since 1984 pre-existed the reform period and that the apparent success of the reforms evident at a national scale have not addressed or removed the fundamental problems which face New Zealand agriculture, just as they do modern agricultural systems elsewhere.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67.
介绍了基于代理Servlet的移动定位服务系统AMLS的系统架构,重点讨论了空间对象的高效查询和解析、移动用户GPS位置的获取和代理Servlet等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法,并对AMLS进行了具体的实践。  相似文献   
68.
基于J2EE的移动定位服务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了基于J2EE的移动定位服务 (MLS)的体系结构 ,介绍了适于MLS的GIS应用服务器和信息设备地图可视化表达的关键技术 ,给出了GeoSurf的WAP和J2ME的两种解决方案 ,并阐述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9.
闫永辉 《探矿工程》2005,32(4):40-42
为适应鄂尔多斯塔巴庙区块勘探开发需要,利用区域测井资料进行钻头选型,并结合现场实践优化钻头类型和钻井参数,提高钻井效率。通过新型PDC钻头推广应用,单口井所需钻头数量减少3~4只,减少起下钻3回次以上,缩短钻井周期3~5天。  相似文献   
70.
1978年以来,中国体制改革重塑了个体日常时空行为及其在生命过程中的活动轨迹,但鲜有文献解析长时间序列下不同代际群体对职住政策调整做出的响应及其代际差异。基于时间地理学视角与代际差异理论,将广州市微观个体职住地变动历程与代际问题相结合,利用问卷调查分析1988年和1998年居民职住制度改革前后,不同代际居民职住地变迁行为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结构性差异。结果发现:① 在居住地和就业地变迁方向方面,各代际居民住房迁出地主要集中于老城区,就业地变迁围绕两个城市中心,形成由老城核心地域向内城、近郊扩散的变迁过程。② 职住地距离变化方面,居民平均职住距离由1988年之前的4.91 km增至1998年之后的6.46 km,20世纪90年代出生居民(简称90后,下同)的职住分离度大于其他群体。③ 在职住地变迁率方面,住房商品化和就业社会化极大地增加了居民职住地选择自由度,60后和70后在1998年之后的迁居率分别为113.16%与112.33%,就业地变迁率分别为148.68%与197.26%,二者都远高于住房改革前的比例。④ 驻留时长方面,职住自由化使得驻留时长明显缩短。60后变化最为明显,该群体在一个居住地的居住时长由1988年以前的14.43年缩至1998年以后的5.43年,就业地驻留时长由12.43年降至3.95年;80后与90后在1998年以后的职住地驻留时长明显较短,70后相对较长。⑤ 能力、组合及权威制约中的房价、婚姻状况、学历、福利分房及下岗等因素对职住地变迁表现出明显代际差异,因子女上学及同事关系等组合制约对就业地变迁无显著群体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