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11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566篇
海洋学   70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671.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已发现多个碳酸盐岩潜山油田和含油构造,运用岩心、薄片、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对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认为涠西南凹陷碳酸盐潜山主要分布在一号断裂带至二号断裂带附近,其中一号断裂带碳酸盐岩潜山主要为上石炭统黄龙组,岩性为浅灰色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互层,沉积微相以碳酸盐台地-台缘生屑灰岩滩为主,发育裂缝、溶孔、溶洞等储集空间;二号断裂带碳酸盐岩潜山主要为下石炭统下部石磴子段、孟公拗段,岩性为灰色、深灰色灰岩,沉积微相以台内灰岩滩沉积和台缘生屑灰岩滩为主,发育良好的裂缝型储集层。碳酸盐岩潜山储层发育程度主要受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地下水活动、古构造应力以及潜山上覆地层岩性等内因和外因诸多因素影响,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涠西南凹陷碳酸盐岩潜山发育孔隙、裂缝、溶洞等多种储集空间,具备良好的储集条件。  相似文献   
672.
渐新世花港组是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发育的最主要储层,基于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荧光显微观察,结合同位素地球化学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花港组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成岩序列及成岩流体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港组砂岩储层目前处于中成岩阶段B期,主要经历了机械压实、绿泥石粘土摸、酸性及碱性溶蚀作用,石英次生加大,碳酸盐胶结和自生高岭石胶结等成岩作用。研究区发育有三期碳酸盐胶结物,早期菱铁矿胶结物,中期铁方解石和晚期铁白云石。根据碳酸盐胶结物的碳氧同位素特征分析认为早期碳酸盐胶结物是由过饱和的碱性湖水沉淀造成的,而晚期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与有机酸密切相关。研究区存在两类溶蚀作用,酸性溶蚀作用和碱性溶蚀作用,早期的酸性溶蚀作用主要是有机酸对长石、岩屑及早期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蚀,晚期的碱性溶蚀作用主要是发生于碱性环境下流体对石英及硅质胶结物的溶蚀。研究区发育有两期油气充注,早期发生于晚中新世,早期发生于晚中新世,早于中期碳酸盐胶结,晚于长石溶蚀和石英胶结充注,充注量较大,第四纪以来研究区发生了第二次充注,第二次充注发生于铁白云石胶结之后,此时储层已非常致密。  相似文献   
673.
白云深水区多口油气钻探揭示砂质储层含气和含水都有可能表现为Ⅲ类或Ⅳ类的AVO及亮点异常,单纯依靠亮点+Ⅲ类AVO异常进行烃类气体预测具有多解性,是钻前储层的流体预测面临的新挑战和难点。本文利用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测井数据,根据储层特征与含气性差异性优选了多口测井数据齐全井,利用测井数据对不同井位储层段的AVO特征进行分析。通过Aki-Richards公式计算了不同井的截距和梯度属性,建立了白云深水区PG属性图版。对比分析发现不同含气储层,随着岩性、含气性差异及其岩性组合不同,呈现不同AVO异常特征,岩心分析表明该异常不仅与储层含气性有关,也与盖层岩性密切相关,尤其是当盖层或者储层含有灰岩时,对AVO异常影响较大。利用M矿区目标储层的叠前反演弹性参数,再结合本文建立的PG属性图版和流体识别因子方法,对目标储层含气性进行了预测,发现了该储层在横向上含气性不同,钻探结果证实预测结果有效与可靠,表明该AVO模板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674.
对博兴洼陷始新统和渐新统所取的20件泥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始新统与渐新统样品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与上地壳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一致。稀土特征元素之间的比值显示始新统和渐新统沉积物源岩虽都来自后太古代,但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根据源岩属性判别图解可以看出始新统源岩主体为长英质火山岩,渐新统则为长英质和基性岩的火山岩混合物源。多方面对比认为:始新统和渐新统沉积物源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表明始新世与渐新世之间可能存在较为明显的沉积物源改造,从一个新的视角揭示了鲁西隆起与邻近盆地在始新世与渐新世之间所发生的构造分异事件,而这次构造分异也造成了邻近盆地内始新统与渐新统之间油气藏成藏要素的差异。  相似文献   
675.
冀中坳陷束鹿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泥灰岩成因探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冀中坳陷束鹿凹陷中部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下部(简称沙三下)泥灰岩属一类特殊的岩石类型组合,既非典型的碳酸盐岩,又非经典的碎屑岩。在进行了详细的岩心、薄片观察和各种分析化验资料的综合分析基础上,认识到研究区岩石为混积岩类,将混积岩(广义的)、混合沉积的概念和体系引入沉积物类型和岩相的划分中,为泥灰岩的科学定名提供了依据。据此对混积岩的类型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共划分出3大类型:结构混合、互层混合和夹层混合。每一类可以再细分为多种,其中结构混合包括①陆源组分为主的混积岩,②以内源组分为主的混积岩。互层混合成因的混积岩是最重要的岩石类型,本区所谓的纹层状泥晶灰岩大部分属于这一沉积类型,主要由灰质泥岩或泥灰岩与泥晶灰岩组成明暗相间的条带,有时含丰富的有机质。互层出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依据其岩石中原地组分和异地组分的含量不同,可进一步划分为4种类型。夹层混合沉积,表现为巨厚的碳酸盐岩质砾岩层夹前两类混积岩。构造、气候及物源等是控制混积岩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76.
【研究目的】 白云金矿是辽东地区代表性的大型金矿床之一,通过厘清矿区内基性脉岩的形成时代、成因及其构造背景,有助于深化对区域构造演化过程及矿床成因的认识。【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矿床的野外地质特征,对与矿化有密切关系的煌斑岩开展了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 煌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26.81±0.65) Ma,表明形成于早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结果显示,煌斑岩属于碱性系列、钾玄质岩石,具有富镁(MgO=3.63%~4.07%,Mg#=54~60)、富钾(K2O/Na2O=1.26~3.47)、富碱(K2O+Na2O=4.41%~5.23%)的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和重稀土元素,具有典型的与俯冲有关的弧岩浆岩特征。同位素地球化学结果显示,煌斑岩富集放射性Pb同位素;锆石176Hf/177Hf为0.282117~0.282471,具有负的εHf (t)值(-20.80~-7.81),指示岩浆源区为受俯冲熔体/流体交代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结论】 结合区域大地构造背景,白垩纪时,由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产生伸展拉张环境,软流圈地幔物质的上涌可能促使EMII型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而形成基性岩浆,并沿郯庐深大断裂带及其次一级断裂上侵形成白云矿区煌斑岩。因此,本区早白垩世基性岩浆活动是对该时期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减薄的响应。  相似文献   
677.
为探究陆相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生物扰动特征,以辽河拗陷大民屯凹陷沈检5井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岩芯为研究对象,对生物遗迹化石进行了鉴定,统计了垂向剖面上生物扰动层厚度和扰动指数的分布特征.依据主微量元素参数反映的沉积条件,探讨了生物扰动层厚度和扰动指数与沉积环境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沈检5井S34Ⅱ和S34...  相似文献   
678.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origin and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etroleum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Baiyun Depression,Pearl River Mouth Basin(PRMB).The discovered petroleum in the study area is mainly located in the Lower Zhujiang Member(N1z2)and mainly originated from the Enping Formation source rocks in the eastern sag.Active faults(vertical migration)and N1z2sandstones(lateral migration)acted as the petroleum migration systems.The fault activities in the Dongsha event controlled the episodic petroleum migration.Fractures in the fault zones provided effective conduits,and overpressure was the driving force.The vertical migration could not cross the fault zones laterally.The petroleum injection areas in the carrier beds were the contact zones of petroleum-migration faults and carrier beds.The lateral migration was steady-state migration,and buoyancy was the driving force.The migration pathways in the carrier beds were controlled by the structural morphology.Secondary petroleum migration in the study area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vertical migration along the fractures in the fault zones and lateral migration through preferential petroleum migration pathways(PPMPs)in the carrier beds.The petroleum migration behaviors,including migrating direction,driving force,and migration pattern,in the faults and sandstone carrier beds were quite different.This study provides a typical example for comprehending secondary migration processes and has great importance for determining future exploration targets in the deep-water area of the PRM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