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7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85篇
海洋学   78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2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研究了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孢子的放散与附着时限及其对附着基质的选择性,并探讨不同温度的干出处理对浒苔活力、孢子释放水平及其萌发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浒苔在20℃(黑暗)干出12h后连续放散孢子时限约为1~10h,放散高峰出现在4h左右;浒苔孢子附着时限约为1~12h,附着高峰出现在6h左...  相似文献   
92.
93.
皖南地区广泛分布着溪口群浅变质岩地层,尽管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关于地层时代的归属问题仍存在很大争议。在皖南溪口群采集的43件样品中发现较丰富的陆生植物孢子(Spoers)20余属,50余种,其中具有地层意义的孢子有15属25种。这些孢子组合可与中国华南、西南、西北地区及新疆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晚泥盆世晚期孢子带相比较,也可与西欧、东欧和北美地区晚泥盆世法门阶(Famennian)孢子带对比,其时代为晚泥盆世晚期,相当于西欧晚盆世晚期法门阶(Famennian)。  相似文献   
94.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对白垩纪-古近纪(K-Pg)之交陆地上生物大灭绝事件的趋势与灭绝速率争论不断。这些争论主要集中在脊椎动物上,尤其是非鸟恐龙。尽管如此,在理解K-Pg之交的生物响应以及相关的生态系统扰动时,植被的演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综述北半球内白垩纪晚期至古近纪Aquilapollenites古孢粉地理大区的孢粉地层学:在美国,晚白垩世生物组合以一系列关键门类的出现为标志,其中三冬期—坎潘期过渡期以Aquilapollenites以及相关的三突起型属的出现为标志,而马斯特里赫特阶的底界以睛形型的Wodehouseia属与Kurtzipitessp.的出现为标志;Wodehouseia spinata生物组合带以较大的个体与复杂的壁构造为特征,其中一系列的被子植物孢粉单元在K-Pg之交的记录中消失了,这使得K-Pg灭绝事件容易识别;具孔类花粉和Momipites与Caryapollenites两个属的关键种的出现,标志着古近纪孢粉植物群的复苏。近期的资料涵盖了北美大陆的大部分记录,而中国、欧洲和南半球的更多研究将更有助于理解全球陆地生物圈对K-Pg之交撞击事件的响应。  相似文献   
95.
通过对菲律宾南部MD06-3075和婆罗洲东北部MD98-2178两个深海钻孔的孢粉分析,结合氧同位素记录以及西太平洋地区已有的孢粉记录,得到末次冰期研究区域海洋孢粉中的红树林花粉和蕨类孢子含量比间冰期时要低,特别是在末次冰盛期.这可能体现了冰期时海平面较低,湿度较低等环境和气候条件.同时,西太平洋一系列海洋孢粉记录的对比发现,南海南部陆坡地区冰期时的红树林含量仍然较高,巽他陆架等地区冰期时的蕨类孢子含量则表现为明显高值.这些记录的差异可能说明了由于不同地区的地形分布特征不同,在冰期海平面下降时,导致陆架出露的幅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果陆架较宽,则海平面波动会显著改变植被分布范围和孢粉传播距离等,从而对孢粉数据的气候、环境指示意义产生影响.因此,海洋孢粉数据解释时需要结合多种沉积记录指标以及地球物理调查等,提高海平面变化以及相应的沉积环境演化对孢粉搬运沉积的了解程度,增强海洋孢粉中古气候、古环境信息的有效提取.  相似文献   
96.
环境因子对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a)丝状体孢子放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本实验室保存的萱藻丝状体为材料,研究了温度(7—27℃),光照强度[18—126μmol/(m2.s)]和丝状体生物量(0.1—1.6mg/ml)对萱藻孢子放散的影响。结果显示:(1)温度为12℃最适宜萱藻孢子的放散,在此温度下,孢子放散量大,放散速度快;(2)光照强度对孢子的放散具有重要影响,72μmol/(m2.s)为刺激萱藻孢子放散的最佳光照条件;(3)萱藻丝状体生物量过低,则孢子放散量较小无法达到采苗要求,而过高亦会抑制孢子的放散,生物量为0.8mg/ml时最适宜孢子的放散。  相似文献   
97.
舌状蜈蚣藻(Grateloupia livida)是一种具有较高食用和药用价值的经济红藻。本文比较了不同温度(10,15,20,25,30℃)、光照强度(0,20,60,120,200μmol.m-2.s-1)及盐度(8,16,24,32,40)条件对舌状蜈蚣藻果孢子的放散及附着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舌状蜈蚣藻果孢子放散的最适宜温度为20℃,光照强度为120μmol.m-2.s-1,适宜盐度24~40;果孢子附着的最适宜温度为20℃,光照强度为60μmol.m-2.s-1,适宜盐度为24~40。温度及光照条件对果孢子的放散具有显著影响,在20℃、120μmol.m-2.s-1条件下放散量最大,低温(10℃)以及黑暗条件下可以显著抑制果孢子的放散;中、高盐度(24,32,40)条件下,果孢子放散没有显著差异,而在低盐度(8,16)条件下,果孢子的放散量显著减少。温度和光照对舌状蜈蚣藻果孢子的附着均存在显著影响,在20℃和60μmol.m-2.s-1下果孢子附着数量最多,在10℃,30℃和黑暗条件下附着数量最少;在低盐度(8,16)海水中果孢子的附着受到抑制,在中、高盐度(24,32,40)海水中果孢子的附着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8.
35 surface soil samples and 28 profile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Longitudinal Range-Gorge Region, Southwest China. The distribution of pollen and spor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environment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ollen and spores taxa, amounts, dominant taxa and florae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flanks of the Ailao Mountain. There are more pollen and spores taxa, a greater amount and complexity on the western flank of the mountain than those on the eastern flank, while the dominant taxa are more centralized and prominent on the eastern flank of the Ailao Mountain. As for the plant florae distribution,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number of taxa and composition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the western flanks. The analysis of profile pollen and spores assemblage shows that its trends of variation are basical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urface pollen and spores, which are also indicators of the environ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flanks of the mountain. These significant spatial differences of pollen and spores are very close to the regional topography and climate difference. The mountain runn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moisture-laden air flow serves as a barrier and the monsoon circulations the east and the west of the mountain result in different energy-moisture characteristics. We conclude that the main patterns of the pollen and spore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environmental differences.  相似文献   
99.
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石炭纪孢子带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联达  何卓生 《甘肃地质》1999,8(1):14-27,T002
塔里木盆地北部石炭纪孢子花粉非常丰富,属种众多,保存完美,经研究共计有74属,231种。根据孢子花粉演化及其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自上而下划分出9个孢子带:9Proprisporiteslaevigatus-Grumosisporitesvarioreticulatus(LV)带8Belisporitesnitidus-Murosporacandiplicata(NC)带7Raistrickianigra-Schulzosporacampyloptera(NC)带6Lycosporapusila(PU)带5Schopfitesclaviger-Aurorasporamacra(CM)带4Spelaeotriletespretiosus-Raistrickiaclavata(PC)带3Spelaeotriletesbalteatus-Rugosporapolyptycha(BP)带2Kraeuselisporiteshibernicus-Umbonatisporitesdistinctus(HD)带1Valatisporitesverucosus-Retusotriletesincohatus?  相似文献   
100.
半叶紫菜华北变种的丝状体成苗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于1996年6月-1997年5月,在采用半叶紫菜华北变种的丝状体(A)和野生半叶紫菜华北变种的叶状体果孢子(B),分别接种贝壳丝状体,采用室内培养方法,对壳孢子成熟,放散条件、大小及幼苗的生长发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的壳孢子较小,人,放散温度为10℃;幼苗的长度在10-22℃的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幼苗的形态与温度无关,在15-20℃放散单孢子,B的壳孢子较大,成熟较容易,放散温度为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