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6篇
  免费   185篇
  国内免费   311篇
测绘学   12篇
地球物理   120篇
地质学   1040篇
海洋学   153篇
综合类   45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991.
992.
本区的Mg-Fe云母是富镁黑云母及金云母,MF>1.35,[Mg/(Mg+Fe3++Fe2++Mn)]>0.65,[(Fe3++Fe2+)/(Fe3++Fe2++Mg)]<0.4,属于富镁、富碱、高硅、贫铁类型云母。根据Mg-Fe云母的成分及形成的物化条件,表明其寄生岩石属于富碱,浅成一超浅成的幔源岩石。  相似文献   
993.
青藏高原内部的近东西向伸展变形在藏南地区形成了一系列近南北向裂谷带,对其中最东端的错那-沃卡裂谷带南段错那-拿日雍错地堑调查结果表明,它是第四纪活动明显的半地堑式断陷盆地。控制该盆地发育的主边界断裂带是近南北走向、倾向东侧和长80~110km左右的盆地西缘正断层,是区域内N90°~92°E方向伸展变形的产物。断裂活动速率的多种估算结果表明,该断裂带百万年时间尺度的平均垂直活动速率介于0.2~0.9mm/a之间;MIS 8和MIS 6以来的断裂平均活动速率的合理估计值是0.6±0.2mm/a;但末次冰期盛冰阶以来的断裂平均活动速率明显增加,介于1.0~2.1mm/a之间,合理的估计值为1.3±0.3mm/a,末次冰盛期以来断裂垂直活动速率的增加极可能是该断裂带进入地震丛集期的反映。该地堑近于严格的南北走向及其与当雄-羊八井地堑相似的活动强度,指示了下地壳物质侧向流动所产生的纵向拉张作用最有利于该区近南北向裂谷带的形成。  相似文献   
994.
作者在分析黔东新元古代早期沉积时限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关于Sturtian冰期、南华系底界、青白口系年代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早期沉积(板溪群或与之相当的高涧群、芙蓉溪群、丹洲群、下江群、登山群、历口群等)时限为740~820Ma,是南华纪冰期前的非冰成沉积,是Rodinia裂解机制下的填平补齐沉积;而青白口系沉积可能是与Rodinia形成相关的板块碰撞机制下坳陷盆地沉积,南华系是与国际成冰系相对应的冰期沉积,是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的第一个盖层,因此,将板溪群、下江群等归入南华系或青白口系均不合理。由此提出了"板溪系"概念,它包括板溪群或与之相当的一套楔状地层。结合目前华南裂谷盆地开启年龄和南华纪冰期的起始年龄,板溪纪的时限暂定为850~740Ma。板溪系的提出不仅将有利于解决长期存在的南华系划分对比问题,同时也必将有利于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早期演化及其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冰期形成等关系的研究和相关重大气候、环境巨变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995.
张抗 《地质通报》2016,35(203):197-203
中国北方裂谷型侏罗系在甘肃、内蒙古至东北区的广大地带皆未获油气突破,可视为该层系油气勘探的新区。改革开放前多轮勘探未获油气突破,与当时的技术水平低和认识的局限性有很大关系。近年,在柴达木盆地北缘、松辽盆地西南侧油气勘探的一系列新进展,坚定了在提高技术体系的同时重新评价其含油气性、进行新层系开拓的信心。作为侏罗纪古裂谷,该套地层纵横向发育有明显的共性,其煤系地层经历了复杂的后期改造,使其在残留地层的圈定、原型盆地的恢复、烃类演化运移及保存特点的认识上难度相当大。在此项工作中,应重视对煤系生烃和火山岩的研究,注意对区内不同目的层常规、非常规不同类型油气和沉积型铀矿的综合勘探。  相似文献   
996.
康滇地区是我国南方元古宙基底出露最为广泛的地区,元古宙岩浆活动频繁、成矿作用明显,是研究扬子陆块早期演化的重要窗口,也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元古宙地质演化过程争议较大。本文系统总结了发生在古元古代晚期—中元古代早期的重要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即昆阳裂谷。昆阳裂谷前的基底为分布在东川和滇中地区少量的古元古代早期的汤丹群,其构造变形较东川群更强烈,可能与1800 Ma的东川运动有关。昆阳裂谷期的岩浆岩系统主体为出露在东川—会理—滇中地区基性侵入岩,其次为少量的超基性岩、变质基性火山岩和中酸性侵入岩体,具有双峰式岩浆岩组合的特征。岩浆岩的年龄为1800 Ma~1450 Ma,集中分布在1750Ma~1650 Ma,反映了昆阳裂谷持续了约400 Ma,高峰期持续将近100 Ma。昆阳裂谷期基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显示为典型陆内裂谷玄武岩的地球化学性质,其中滇中武定地区辉绿岩和会理拉拉地区的变质基性火山岩还具有典型洋岛玄武岩的特征,如富碱、高TiO_2、P_2O_5、低CaO/TiO_2、Al_2O_3/TiO_2比值,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不亏损,以及有较高的[n(~(87)Sr)/n(~(86)Sr)]_i初始比值以及较高的ε_(Nd)(t)值。根据区内岩浆岩组合及地球化学特征,我们提出在古元古代晚期至中元古代早期,康滇地区发生了一次由地幔柱活动引起的陆内裂谷拉张事件,即昆阳地幔柱。昆阳陆内裂谷在1450 Ma前后在会理—东川一线发展成为了局限小洋盆,并在中元古代晚期关闭。昆阳裂谷的沉积岩系统主体为东川群、河口群和大红山群,并可能延伸到了康滇北部的里伍岩群,上述地层中火山岩、凝灰岩锆石的U-Pb年龄集中在1800Ma~1500 Ma,不同岩群岩性组合差异可能与所处构造部位有关,并导致沉积相的差异。昆阳裂谷也是一次重要的成矿事件,其形成的矿床可分为两个系列,以因民组、落雪组等沉积岩中为主的层状铜矿床(Sediment-hosted Stratiform Copper,SSC系列),主要有汤丹铜矿、落雪铜矿、狮子山铜矿、铜厂铜矿等,原生沉积型铜矿的成矿时代为约1750 Ma;其次为与昆阳裂谷期岩浆热液活动紧密相关的铁氧化物铜金矿床(Iron—Oxide—Copper—Gold,IOCG系列),主要有拉拉铁铜矿床、大红山铁铜矿床、稀矿山铁铜矿床、迤纳厂铁铜矿床等,研究程度较高的迤纳厂、稀矿山以及鹅头厂等铁铜矿床的时代集中在1700 Ma~1450 Ma。昆阳期剧烈的岩浆活动、大规模的铁、铜成矿作用以及成矿物质来源、动力学机制可能均与昆阳地幔柱活动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997.
对嘉偕平顶山群重力数据进行了垂向导数处理,磁力数据进行了解析信号处理。重力垂向导数异常显示海山斜坡至坡底发育几个局部重力低异常,反映了此处存在低密度的沉积;磁解析信号异常显示海山斜坡山脊和山顶存在局部磁力高异常,反映了此处存在高磁性体。综合分析后认为重力垂向导数低异常可能是重力滑塌作用引起的碎屑流沉积的反映,磁解析信号高异常可能与侧翼裂谷带引起的岩墙侵入和火山活动相关,进而形成了斜坡山脊和山顶局部隆起。海山重力滑塌作用引起的碎屑流沉积多位于侧翼裂谷带附近区域,这可能是侧翼裂谷带处易发生岩墙侵入和火山活动,在此阵发性因素诱导下,易发生较大规模的重力滑塌。  相似文献   
998.
攀西裂谷是中国最重要的成矿带之一,其中钒钛磁铁矿主要集中在攀枝花、红格、太和、白马等四大矿区。中干沟为红格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研究将矿区内基性-超基性岩体视为同一大岩盆,受后期断层和正长岩的影响,被分割成了南西部、北东部和东部3个含矿岩体。含矿岩浆侵入期次分为4次小的脉动,其中第一次和最后一次脉动的规模最大,形成的矿体最好。按此认识指导勘探,在东部含矿岩体中有重大发现,西南主含矿岩体的资源量也有较大提升,新增资源量达到大型规模,矿区内及外围深部还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999.
桂北地区丹洲群是南华裂谷盆地南段的一套连续裂谷充填沉积,厘定各组沉积时限及区域地层关系,对理解华南新元古代裂谷作用期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丹洲群合桐组二段和拱洞组底部凝灰岩夹层形成年龄分别为801±4 Ma和781±5 Ma。研究表明,丹洲群白竹组和合桐组一段与下江群甲路组和乌叶组、板溪群沧水铺组和马底驿组、西乡群孙家河组及陆良组一段相当,沉积时限为820~800 Ma;合桐组二段与下江群番召组相当,沉积时限为800~780 Ma;拱洞组可与下江群清水江组、平略组和隆里组,板溪群五强溪组中上部和牛牯坪组,西乡群大石沟组中上部和三郎铺组,陆良组二段及澄江组、开建桥组、莲沱组、虹赤村组和上墅组的中上部直接对比,沉积时限为780~725 Ma。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系统的典型地层锆石年龄存在5组高峰,峰值年龄分别为818±2 Ma、802±1 Ma、780±4 Ma、756±4 Ma及728±5 Ma。综合华南新元古代岩浆活动特征及盆地沉积演化过程,确定华南新元古代裂谷作用可分为两期:820~800 Ma和800~725 Ma。此外,华南新元古代岩浆活动与裂谷作用之间存在明显的耦合关系,但各期岩浆活动对各裂谷盆地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00.
地处中国大陆中部的秦、祁造山带、华北地台南缘及扬子地台西北缘区,中、晚元古宙可能存在一个由两个三联点构成的复合“三叉”裂谷系。其中一个位于东秦岭以商南为三联点,其北东支为熊耳裂谷,西支和东南支分别为宽坪和红安裂谷。另一个位于西秦岭以天水为三联点,其北西支为中、祁连地轴南缘朱龙关群分布一线,西南支为扬子西北缘盐边—碧口群分布一线;二者曾发育成洋盆。东支仍为宽坪裂谷,其与东秦岭“三叉”系之西支为复合臂。构成的构造格局很象大西洋与其东侧几内亚海湾附近贝努埃—楚马“三叉”系构成之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