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8篇
  免费   328篇
  国内免费   194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362篇
地球物理   1031篇
地质学   184篇
海洋学   63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85篇
自然地理   9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本文针对则木河与小江断裂交汇区的强震趋势问题,给出了地震危险性的分析方法,结果及问题讨论。  相似文献   
82.
山西中强地震前波速比异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春云  王赵丽 《地震》1994,(2):54-63
本文分析了大同-阳高6.1级(1989),5.8级(1991),忻州5.、1级(1991),侯马5.1级(1989)以及太原,运城1989-1991年几个4.0级左右地震前后的202次小震资料。结果表明:这些主震前都存在明显的地震波速异常变化,纵横波速比Vp/Vs表面为下降-回升的异常形态,负异常持续时间与震级大小相关;主震在岁异常结束后发生,滞后时间随区域地震震源深度增大而延长。同时,主震前还存  相似文献   
83.
河西—祁连山地区近期形变场演化特征与孕震构造模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王庆良 《地震》1994,(3):64-71
本文通过对河西-祁山地区近20年形变场演化特征的分析,提出了代表该区区域应力松驰、岩石圈底部软流层对流加速以及地壳中上部应力强化与强震孕育三种应力状态的特征性形变图象,文章还通过典型强震构造组合特征、形变场特征的分析,提出了该区北西西、北东向两组构造的组合孕震模式,并利用上述孕震模式对该区近期强震危险地点进行了初步判定。  相似文献   
84.
震源系统不稳定度指标和强震短临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探讨震源系统不稳定产生的物理基础前提下,应用调制模式提出了利用小震日频次起伏加剧与外因的相关性进行强震的短临时间预报的设想,具体提出了调制小震频次起伏加剧的两个判别震源系统不稳定度的指标λ_1和λ_2。前者为单因子调制指标,后者为多因子调制或多因子调制强化指标。关于大震的地点预报,应用立交模式短临阶段出现调制小震通过未来大震的共轭小震活动条带进行预报。  相似文献   
85.
历史地震与滑坡灾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我国中强地震诱发滑坡或产生次生灾害的实例的研究,认为,地震作用是诱发滑坡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出加强中强地震史料的发掘和研究,进行地震诱发滑坡、古滑坡或古地震的考察,是历史地震工作者在新形势下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拓宽社会服务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86.
本文主要讨论在导致赤道夜间扩展F回波的上升汽泡中,短波区(λ25m)等离子体密度谱分布的物理机制,说明不均匀体内不同的湍动水平将产生不同的谱结构。对于较低湍动水平的汽泡,由于纵向离子声波和具有有限平行波矢漂移波的耦合共振相互作用,导致波模间能量的有效传输,从而控制湍动水平的发展,形成等能多峰谱结构。另一方面,对于湍动充分发展的汽泡,由长波区大幅度扰动维持的短波区强漂移湍动态,在KrLi≈2处形成一较宽的极大谱峰,然后谱以K-2.6的形式减小。理论分析和探测结果符合甚好。  相似文献   
87.
姜葵  刘祖荫 《地震研究》1989,12(4):285-299
1988年11月6日,在云南省澜沧、耿马相继发生了7.6级、7.2级地震。这次地震前曾经作过准确的中长期预报。在1985年完成1986年出版的南北地震带未来十年地震危险性研究报告和预测图中,澜沧、耿马地区就是两个圈定的7级危险区中的一个。1986年该报告正式上报云南省人民政府。1987年起该区域为我省的地震危险性监视区。1988年除加强监视外,我们还加强了一系列大震对策措施的准备工作。1988年8月该区地震活动增强,我局派出的现场考察组向当地政府作了汇报,并指出该区仍存在着严重的地震危险性。与此同时,省局科技人员对该区作出了一系列不同程度的短期预报,并向当地打了招呼,当地政府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遗憾未能作出临震预报。大震发生后,我局昆明遥测台网仅7分钟定了位置和震级,并报告了国家地震局和省政府,及时为抗震救灾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震后2.5小时,现场监测队伍就出发了。在大震现场仅三天内就作出了地震趋势判断,也较好地作出了强余震的预报,有力地组织了地震考察及地震知识宣传。这一系列的大震对策工作极大地推动了现场的抗震救灾工作,减轻了震灾的继续发生及其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和社会影响。整个澜沧—耿马地震的预报、速报及大震对策工作在国内外都是一次较高水平的科学实践,得到了中央慰问团及  相似文献   
88.
气压场剧烈涨落与四川强震爆发的基本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孕震系统在爆发前夕的外敏性及外力的非线性作用为物理基础,对大气扰动下的地震爆发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不仅归一化了四川省有关台站近30年来的气压数据,而且还分地震带归纳建立了具有灾用价值的气压发震指标,这些自然共性的提示,既是对外力效应的认证,也丰富了短临地震预报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9.
中国大陆原地复发强震的基本特征及其预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罗灼礼  闻学泽 《地震》1995,(1):1-11
在印度板块与欧亚块相碰撞形成的喜马拉雅弧板块边界力作用下,中国大陆有自己独特的现代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基本格架。格架是两组近似于对数螺线的现代构造滑移线,即最大剪切应力和剪切应变集中释放的区,带。在这种格架控制下,强震和大震在原地或基本在原地重复发生是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重要特征。本文还提出了i-f-j复发轮回模式和估计当前轮回强震复发时间的概率分布以及计算未来强震复发概率分式。为中,长期预测原地复发  相似文献   
90.
本文通过格林函数反褶积方法,由台湾峡谷附近的记录资料预测峡谷区的强地面运动的时程曲线.峡谷区的理论格林函数应用2.5维SH混合方法求解.通过格林函数反褶积方法得到的峡谷区费丛1及费丛2台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实际资料对比,取得了满意结果.计算结果表明,峡谷底部的峰值加速度相对峡谷边缘为最小;在靠近震中的一侧,峡谷的加速度的最大振幅相对比另一侧大.还给出了其余3个台的预测结果,研究了它们的加速度傅里叶谱和反应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