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34篇
综合类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1976年8月16日松潘、平武7.2级地震前所形成的档案文件、技术材料、地震简报和工作报告等资料,介绍了松潘、平武7.2级地震预测、预报和预防过程,预报的技术思路、方法和依据,并初步总结了这次地震预报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原地复发强震的基本特征及其预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罗灼礼  闻学泽 《地震》1995,(1):1-11
在印度板块与欧亚块相碰撞形成的喜马拉雅弧板块边界力作用下,中国大陆有自己独特的现代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基本格架。格架是两组近似于对数螺线的现代构造滑移线,即最大剪切应力和剪切应变集中释放的区,带。在这种格架控制下,强震和大震在原地或基本在原地重复发生是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重要特征。本文还提出了i-f-j复发轮回模式和估计当前轮回强震复发时间的概率分布以及计算未来强震复发概率分式。为中,长期预测原地复发  相似文献   
3.
1982年6月16日,四川省甘孜县发生6.0级地震,造成11人死亡,13人受伤,经济损失折合人民币约292万元。 地震概况 这次地震的基本参数如下: 发震时间:1982年6月16日7时24分29秒 震中位置:北纬31°50′,东经99°51′  相似文献   
4.
之四介绍了1982年6月16日四川省甘孜6级地震发生前曾作出一定的短期预报,其依据是地震活动性变化、视电阻率和地下水等异常反应,文章对这些异常因素作了较详描述。  相似文献   
5.
罗灼礼  王伟君 《地震》2012,32(3):1-14
地震事件一般具有离散性, 即它们的发生和转移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间隔。 当孕震系统处于平衡(或正常)状态时, 系统状态变量X(这里以地震活动性为例)的时间序列概率分布表现为单峰型(如泊松分布); 其时间间隔(或等候时间)Δt分布可用负指数分布来描述。 当系统处于非平衡(或异常)状态时, X的概率分布表现为双峰型或多峰型, 其时间间隔Δt(或空间间隔ΔS)可采用幂函数关系来描述。 可以计算X的1~4阶矩统计参数识别X的概率分布性质, 进一步判断系统所处的状态。 根据这个思路, 本文尝试针对地震活动性的群体概率特征, 探索研究地震活动系统时间和空间结构的演变以及正常和异常状态的辨别, 并将这些方法应用于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及其余震趋势和强余震预测实践。  相似文献   
6.
7.
本文提出了两个比较重要的关系式,用来描述地震活动在时间域的自组织、自相似特征。即N(τ)~τ~(-D)和 N(≤t)~t~d,前一个关系式说明地震时间序列符合 D 维的分维分布,而不是泊松分布,后一个非线性关系式可以作为一种递推关系和预报方法用于强震的中期预报。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板块碰撞观点出发,根据理论与实验的结果,强震震中分布,震源机制解,强震地表破裂带以及地质等资料,提出了中国大陆及邻区的地震活动格架。它是两簇近似于对数螺线的构造滑移线,即在统一的区域应力场作用下,最大剪切应力和剪切应变集中的区、带。它们是控制和支配现今地震活动和构造运动的空间分布网络。这种网络结构,为我们研究地震活动时空分布规律,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从而预测未来强震危险区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基本格架。考虑到这些网络具有某种自相似性特点,我们将中国大陆及邻区7级以上大地震沿滑移线的空间分布变换到平面直角坐标网格上。发现它们明显的集中于两条不宽的、相互交叉的条带上,类似于岩石平面 X 破裂图象。这表明未来7级以上,特别是8级大地震危险区,主要位于这两条带上那些在历史上还未发生大地震的地区,尤其是滑移线的交汇部位可能是最危险的地区,这将大大缩小我们寻找大地震危险区的范围。本文还用分维理论研究了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计算了中国大陆及邻区地震活动空间分布容量维 D_o 随时间的变化,并提出在本世纪末之前,有发生8级地震的危险性。根据对大地震一些活动规律的分析,认为喜马拉雅弧东段及其邻区可能是未来大地震危险区之一。并在构造滑移线上圈出未来可能发生大地震的危险区。  相似文献   
9.
陈荣华  罗灼礼 《地震》1999,19(1):49-53
从非线性观点出发,研究了15次后续强震前较大地震发生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后续强震前2次较大地震地方平太阴时夹角上△τ小于45°,以及2次较大地震震级呈上升趋势是判断后面是否发生强震的2个指标。  相似文献   
10.
关于大陆地震的特征及其预报的许多问题、在前几天的报告中已作了广泛的讨论,在此我们仅就我国大陆地震预报研究的现状和今后发展趋势谈谈我们的一些认识.我国地震预报研究,自1966年大力开展以来,通过十六年的观测、研究,已经有了可喜的进展.取得了数十次有价值的、重现性较好的震前异常资料;积累了不少地震预报方面的知识、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特点及其前兆异常现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复杂的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