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71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在深入了解北斗卫星通信功能流程及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北斗卫星传输技术的优势,研发了基于北斗卫星的地质环境监测信息采集器,开发了由野外地质环境监测数据采集层、北斗通信系统、信息管理平台三部分组成的信息传输系统。通过典型地面沉降区、矿山形变区的示范应用情况,深入分析了基于北斗卫星的地质环境监测信息实时传输技术的应用条件和特点。  相似文献   
82.
0515号登陆台风"卡努"引发江苏暴雨过程的动力学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赵凯  孙燕  王山旗 《台湾海峡》2006,25(3):414-419
研究了0515号登陆台风“卡努(Khanun)”对江苏暴雨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暴雨过程属主要由台风本身的气旋性涡旋所造成的区域性暴雨,位于台风移向的右前方.通过对物理量场诊断分析发现,暴雨强度的趋势与落区基本上能从水汽通量相对散度上反映出来,水汽通量相对散度越大,暴雨越强;暴雨区位于垂直上升运动区.  相似文献   
83.
基于改进热惯量模型的表层土壤水反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改进热惯量模型需要通过对地面实测的温度进行插值推算地表最高温度,而玛多县属高原地区,较难获取实测数据,利用MODIS地表温度产品的4个瞬时值计算日平均地表温度,结合修正普适性单通道算法反演HJ-1B地表温度,推算出地表最高温度,从而减少了改进热惯量模型对地面观测数据的依赖,进而利用HJ-1B数据反演了玛多县土壤水。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行,能够获得较高分辨率的土壤水空间分布结果,拓宽了HJ-1B数据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84.
基于风云-3B(FY-3B)卫星的微波成像仪(MWRI)数据对HUT模型(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now emission model)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无论是18.7 GHz还是36.5 GHz水平极化亮温,HUT模型模拟亮温都与MWRI亮温存在较大的偏差。因此,本文对消光系数进行了本地化改进,得到了改进的HUT模型(IMPHUT模型)。IMPHUT模型在18.7 GHz水平极化和36.5 GHz水平极化时的模拟亮温偏差分别为-0.91 K和-4.19 K,较原始的HUT模型模拟精度(偏差分别为14.03 K和-16.33 K)有很大提高。最后,利用遗传算法进行雪深反演,基于IMPHUT模型的雪深反演(偏差为-6.79 cm)优于HUT模型和Chang算法,反演与实测雪深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5.
铁酸钙是高碱度烧结矿中的主要黏结相矿物,它的含量、结晶形态、化学成分及晶体结构等矿物学特性对烧结矿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而烧结原料中各组分的含量直接影响着铁酸钙的生成。以Fe3O4、SiO2、CaO、MgO、Al2O3的化学纯试剂为原料,在实验室进行微型烧结实验,运用XRD、偏光显微镜、电子探针等手段,定量分析研究了原料组分中MgO、Al2O3对烧结矿中铁酸钙的生成及其矿物学特性的影响。原料中MgO含量的增加对铁酸钙的生成有一定抑制作用,尤其在MgO含量为2.0%~3.0%时,烧结矿中铁酸钙含量明显减少,其晶体形态也从以板柱状和针状为主逐渐过渡为它形不规则状;原料中Al2O3的增加,对烧结矿中铁酸钙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即随着Al2O3的增加铁酸钙含量呈明显增加趋势,且铁酸钙的形态也由以柱状和针状为主向板柱状变化。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及矿物化学式计算结果表明,铁酸钙是由Fe2O3、CaO、SiO2、Al2O3及MgO组成的复杂结晶体,其化学通式为Ca2.60Mg0.44Si1.07Al0.96Fe8.92O20。原料中MgO、Al2O3含量的变化,对铁酸钙的化学成分中Fe2O3/CaO摩尔分数比影响不大,均接近3∶2。上述研究结果对于深刻理解烧结工艺条件下铁酸钙晶相的晶体化学特征及其对烧结矿质量的影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6.
陈国兴  李磊  丁杰发  赵凯 《岩土力学》2020,41(9):3056-3065
地震基岩深度和土体动力本构模型的选取对核岛场地地震效应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具有重要影响。以拟建某沿海核电厂深度470 m沉积土夹火山岩层场地的3个钻孔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一维等效线性波传分析(ELA)法、基于Matasovic本构模型和Davidenkov-Chen-Zhao(DCZ)本构模型的一维非线性分析(NLA)法,选取不同剪切波速的5个岩土层作为地震基岩,研究了输入地震动特性、地震基岩深度和土体动力本构模型的选取对巨厚沉积土夹火山岩层场地非线性地震反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以浅层硬岩夹层或深部土层作为地震基岩,NLA法计算的5%阻尼比的地表谱加速度SA的短周期部分较之ELA法的计算值大,但两者计算的地表SA谱的长周期部分几乎一致;(2)基于Matasovic模型和DCZ模型的NLA法计算的地表SA谱谱形和峰值加速度随深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3)从NLA法计算的地表峰值加速度和累积绝对速度而言,以剪切波速约2 500 m/s的浅层硬岩夹层作为地震基岩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87.
基于野外调查、钻探数据和水井调查,明确图木舒克绿洲地区潜水的水文地质特征,并采用数理统计法、相关性分析、离子比值、因子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64组水样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浅层地下水阳离子含量Na+Ca2+Mg2+K+,以Na+为主;阴离子含量SO42-Cl-HCO3-,以SO42-为主;(2)研究区四十四团19连、16连连线以北,四十四团青年连以南矿化度3g/L,为微咸水;金墩镇南,青年连以北矿化度3g/L,为半咸水和咸水,局部为盐水。矿化度整体上呈现南北低,中间高的分布特征;(3)潜水水化学类型在叶尔羌河沿线以南及四十四团13连、16连连线以北以SO4·Cl-Na·Ca型为主;叶尔羌河以北,四十四团13连南以Cl·SO4-Na型为主,四十四团16连南以Cl·SO4-Na·Mg为主;(4)潜水离子来源主要为岩盐与硅酸盐岩溶解,水化学过程主要受蒸发浓缩作用、溶滤作用控制,同时也受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及人类活动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88.
基于气象要素的中国积雪类型划分及积雪特征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晓峰  梁爽  赵凯  王建  车涛  李震 《冰川冻土》2020,42(1):62-71
积雪分类对于深刻认识积雪性质及其时空分布具有重要意义。积雪是气候的产物, 气象参数是导致积雪性质差异的主要因素, 利用实测的气象参数能够对积雪性质进行大范围的有效分类。应用长时间序列高时空分辨率全国地面气象驱动格网数据集, 提取中国区域冬季大气温度、 降水量和近地表风速信息, 基于冬季气象要素的二叉树积雪类型划分方法, 采用Sturm等提出的季节性积雪类型划分体系, 对中国区域的积雪类型进行了划分, 相比Sturm等的积雪分类结果空间分辨率显著提高, 利用“中国积雪特性及分布调查”项目2017—2018年全国实测雪坑数据, 描述了积雪类型对应的空间统计分布特征, 为制定符合中国区域特色的积雪类型分类系统奠定了基础。积雪分类结果表明: 中国区域的积雪类型划分为5种, 分别是大草原型、 泰加林型、 苔原型、 高山型及瞬时型, 不同的中国积雪类型表现出与Sturm等的分类描述有所不同的积雪特性。  相似文献   
89.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游客空间行为并挖掘旅游街区之间的关联特征,可以发现用地与功能之间显性和隐性的关联规则,精准识别旅游区用地空间结构,深入掌握旅游区发展现状,为智慧旅游与土地精细化转型提供支撑。本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为例,基于LBS大数据,使用复杂网络构建游客空间行为网络,利用关联规则分析重要节点的关联特征,进而使用用户画像数据,分析基于不同性别、年龄和客源地游客空间行为的街区关联规则。研究发现,“复杂网络+关联规则”算法可以挖掘游客随机行为中的隐藏规律,有效剖析旅游街区之间显性和隐性的关联规则。在游客空间行为轨迹网络中,各街区兼具“中心”与“枢纽”作用。既服务于本地游客又服务于外地游客的热门旅游街区表现出强关联规则。对外地游客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热门景点表现出较高的支持度,具有特色的旅游设施用地表现出较高的提升度。具有同质性的旅游街区之间关联性较强,人口特征差异对旅游街区关联规则影响显著。本研究可为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旅游区用地整合、结构优化和游览线路调整提供决策参考,对于构建智慧旅游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0.
华北地区夏季降水与全球海温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孙燕  王谦谦  钱永甫  张友姝  赵凯 《高原气象》2006,25(6):1127-1138
利用华北17个站1951—2000年的逐月降水资料,与前一年1月到当年12月全球逐月海温距平(1950—1998年)求相关,得到了全球海温影响华北夏季降水的关键影响区为21°~27°N,175°E~175°W,对应的关键影响时段为当年1~3月。然后用SVD方法证实了当年1~3月是与华北夏季降水相关最显著的时段;而所选关键区正是处于一种范围更大的海温分布型的关键部位,而华北地区是所选海温关键区在当年1~3月影响中国东部降水的相关最显著的区域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