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3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253篇
测绘学   197篇
大气科学   136篇
地球物理   92篇
地质学   470篇
海洋学   155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9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8 毫秒
981.
中国造山带内生金属矿床类型、特点和成矿过程探讨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中国是造山带最为发育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分布广泛。本文从成矿地球动力学演化角度对中国造山带中矿床类型、特点和成矿过程进行了初步的综合研究,将造山带矿床分为碰撞造山型和俯冲造山型两种。前者进一步可分为同碰撞造山过程成矿和后碰撞造山成矿。以青藏高原为例,又将同碰撞造山过程成矿分为碰撞造山期成矿、松弛期(伸展)成矿、走滑拉分盆地成矿和剪切带扩容成矿。以西秦岭和东天山为例,剖析了后碰撞成矿特点、过程和成矿规律。在扬子克拉通西南缘发育有中国颇具特色的低温成矿域,包括广泛分布的卡林型金矿、密西西比型铅锌矿和玄武岩型铜矿,本文研究提出这些矿床形成于中生代大陆边缘造山带弧后伸展盆地。  相似文献   
982.
在现有的剩余推力法中,没有对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的条件下的渗透压力做出明确的说明,因此在对斜坡稳定性评价和设计中难以客观的给出。针对这一状况.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将地下水位对库水位的响应应用到剩余推力法中,进一步明确了当库水位波动时对斜坡岩土体产生的渗透压力.然后把这些量化关系应用到剩余推力法公式和程序中,最后通过一个实例分析,计算表明更符合实际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83.
遥感影像地物分类多注意力融和U型网络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典的卷积神经网络在对遥感影像进行地物分类的过程中,由于影像中的地物尺寸和光谱特征差异较大、待分类目标背景环境复杂等问题,经典影像分类方法很难得到理想的分类结果。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借鉴U型卷积神经网络多层次特征融和的思想,提出了多注意力融和U型网络(MAFU-Net)。该网络利用注意力模块提取和处理不同层次的语义信息,强化不同位置像素和不同特征图之间的相关性,进而提高网络在复杂背景条件下的分类性能。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网络在遥感影像地物分类中的效果,分别在ISPRS上的Vaihingen数据集以及北京、河南两地区高分二号数据集上进行了试验,并与目前主流的语义分割网络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相比其他网络,本文提出的MAFU-Net在不同特点的数据集上均可以得到最佳的地物分类结果。同时,该网络结构简单、计算复杂度低、参数量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另外,本文充分利用特征可视化手段进行MAFU-Net和其他网络的分类性能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目前多数深度学习网络模型的深层次原理和作用机制较为复杂,无法准确解释特定网络为何在某种数据集中会失效。这需要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更加高级的可视化表达方法和量化准则来对特定深度学习模型及网络性能进行分析评价,进而对更加高级的模型结构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984.
The 4.2 ka event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4 500–3 900 a BP was characterized by cold and dry climates and resulted in the collapse of civilizations around the world. The cause of this climatic event, however, has been under debate. We collected four corals(Porites lutea) from Yongxing Island, Xisha Islands, South China Sea, dated them with the U-series method, and measured the annual coral growth rates using X-ray technology. The dat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ral growth ages were from 4 500–3 900 a BP, which coincide well with the period of the4.2 ka event. We then reconstructed annu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 variations based on the coral growth rates. The growth rate-based SSTA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erdecadal SSTA from 4 500–3 900 a BP was lower than that during modern times(1961–2008 AD). A spectr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STA variations from4 500–3 900 a BP we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 activities. From 4 500–4 100 a BP, the climate exhibited La Ni?a-like conditions with weak ENSO intensity and relatively stable and lower SSTA amplitudes. From 4 100–3 900 a BP, the climate underwent a complicated period of ENSO variability and showed alternating El Ni?o-or La Ni?a-like conditions at interdecadal time scales and large SSTA amplitudes. We speculate that during the early and middle stages of the 4.2 ka event, the cold climate caused by weak ENSO activities largely weakened social productivity. Then, during the end stages of the 4.2 ka event, the repeated fluctuations in the ENSO intensity caused frequent extreme weather events, resulting in the collapse of civilizations worldwide. Thus, the new evidence obtained from our coral records suggests that the 4.2 ka event as well as the related collapse of civilizations were very likely driven by ENSO variability.  相似文献   
985.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海洋学研究。海洋沉积物是许多物质的归宿,海洋沉积过程的研究常关注3个关联问题:物质来源、沉积速率、再悬浮过程。针对这3个问题,在南海9个珊瑚礁区、北部湾涠洲岛海域、珠江口、北冰洋、南大洋等多个海区利用典型的铀系放射性核素(210Pb、226Ra、234Th、238U)示踪技术开展海洋沉积过程研究。物源识别方面,研究发现珊瑚礁区沉积物具有极低的226Ra/238U活度比值(0.1),显著低于其他海区的226Ra/238U活度比值(0.5~1.0),该独特性质可以应用于珊瑚礁区的沉积物/悬浮物来源示踪,是其他传统元素地球化学方法(Al、Ti、稀土元素)的补充。沉积速率方面,基于210Pb的恒定通量恒定沉积速率(Constant Flux Constant Sedimentation Model, CFCS)模式,定量计算了广西涠洲岛珊瑚礁区沉积柱样的沉积速率(3.7±0.6 mm/a),该结果低于中国多个近岸海域的沉积速率(5~96 mm/a)。沉积物再悬浮方面,提出利用"残余234Th"(不同于过剩234Th)示踪海洋沉积物再悬浮过程,并成功应用于北冰洋、南海、南大洋。  相似文献   
986.
面向青少年的海洋宣传教育对于我国建设海洋强国具有深远意义。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至2019年已举办11届,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文章提出全新的研究方法,在历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获奖数据的基础上,构建竞赛参与度、竞赛有效性、海洋意识指数等指标,系统和全面地对我国大学生海洋意识及其区位差异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海洋意识水平总体表现为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较高,而西北内陆和中部地区较低;目前我国大学生海洋意识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但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的发展向好,高校参与积极性逐渐提高,对提升我国大学生海洋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87.
988.
基于无人机视频的运动目标快速跟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人机视频序列影像是尢人机在高速运动的条件下获取地面目标的动态信息,相机的运动给目标检测、跟踪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无人机视频序列影像背景位移的特点,将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技术分为运动估计、目标检测、目标跟踪3个部分。由于无人机视频序列影像中目标较小、分辨率较低,因此采用基于区域的目标跟踪算法。该方法计算量小,计算速度快...  相似文献   
989.
高光谱图像端元提取算法研究进展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光谱图像中混合像元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基于遥感影像的地物识别和分类精度,而且已经成为遥感科学向定量化方向发展的主要障碍。本文分析和研究了现有的典型端元提取算法,在此基础上,对这些算法进行归纳总结,从是否假定纯像元存在角度将其分为两类:端元识别算法和端元生成算法,并就两种分类方法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6种典型端元提取算法:N-FINDR、VCA、SGA、OSP、ICE和MVC-NMF算法进行分析和实验。通过对这6种方法的实验比较,得出两种端元提取分类方法的优点与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990.
桂北摩天岭岩体是雪峰期花岗岩,属于华南含铀花岗岩成矿省。摩天岭岩体分布有众多的铀矿床和矿点、矿化点,是我国最老的产铀花岗岩体之一,是华南地区最老的产铀花岗岩体。在摩天岭岩体中产有两个中型铀矿床,分别是新村铀矿床和达亮铀矿床。这两个铀矿床尽管都产在摩天岭岩体中,但矿床特征有很大的不同。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