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海洋沉积过程的铀系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物源识别、沉积、再悬浮
引用本文:林武辉,余克服,王英辉,刘昕明,陈立奇.海洋沉积过程的铀系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物源识别、沉积、再悬浮[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20,40(1):60-70.
作者姓名:林武辉  余克服  王英辉  刘昕明  陈立奇
作者单位:广西南海珊瑚礁研究重点实验室,南宁 530004;广西大学海洋学院,南宁 530004;广西海洋研究院,南宁 530022;自然资源部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厦门 361005
基金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珊瑚礁资源与环境八桂学者;南海造礁珊瑚对海洋人工放射性核素源汇过程的指示作用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摘    要: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海洋学研究。海洋沉积物是许多物质的归宿,海洋沉积过程的研究常关注3个关联问题:物质来源、沉积速率、再悬浮过程。针对这3个问题,在南海9个珊瑚礁区、北部湾涠洲岛海域、珠江口、北冰洋、南大洋等多个海区利用典型的铀系放射性核素(210Pb、226Ra、234Th、238U)示踪技术开展海洋沉积过程研究。物源识别方面,研究发现珊瑚礁区沉积物具有极低的226Ra/238U活度比值(0.1),显著低于其他海区的226Ra/238U活度比值(0.5~1.0),该独特性质可以应用于珊瑚礁区的沉积物/悬浮物来源示踪,是其他传统元素地球化学方法(Al、Ti、稀土元素)的补充。沉积速率方面,基于210Pb的恒定通量恒定沉积速率(Constant Flux Constant Sedimentation Model, CFCS)模式,定量计算了广西涠洲岛珊瑚礁区沉积柱样的沉积速率(3.7±0.6 mm/a),该结果低于中国多个近岸海域的沉积速率(5~96 mm/a)。沉积物再悬浮方面,提出利用"残余234Th"(不同于过剩234Th)示踪海洋沉积物再悬浮过程,并成功应用于北冰洋、南海、南大洋。

关 键 词:放射性核素  沉积物  示踪  珊瑚礁  残余234Th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