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48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85篇
海洋学   5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非电起爆系统即导爆管起爆法,目前在国内外矿山和地质勘探爆破工程中应用比较广泛。从我们使用的情况表明,它克服了导爆索、导火索和电雷管起爆法中的不安全隐患,是一种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的起爆法,值得推广应用。它与导火索、火雷管起爆法比较,前者具有以下优点:  相似文献   
72.
互花米草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作为海岸带生态防护工程物种引入我国,由于其超强的繁殖能力,目前已经对我国的滨海湿地生态环境健康与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成为生长在中国沿海的一种典型生态入侵植物,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文章选择浙江象山港为重点研究区,通过遥感技术手段,基于2003年,2009年和2014年中分辨率Landsat系列遥感卫星数据,采用空间与光谱特征相结合的综合判读,提出了生境空间环境支持下的植物群落遥感自动识别方法,动态监测了互花米草在象山港的繁衍和入侵过程已经空间格局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过去10年余年,互花米草在象山港呈现指数模型的爆炸性增长。2003年,整个象山港互花米草的分布面积约为590 hm2;2009年其分布面积达到1745 hm2;2014年互花米草在象山港的分布面积超过5715 hm2。2003-1014年10年间互花米草在该区域分布面积翻了近10倍,几乎占据了海岸带所有的泥质海滩,成为象山港滨海湿地区的主导型盐生植被和区域优势种,对附近农田,尤其是淡水水域构成巨大的威胁。而在快速扩张的驱动要素方面,研究认为强劲的自我繁殖性能是互米花草在区域能够快速扩张的主要原因;人类围垦活动促进了这一快速扩张进程。以上研究结论可为区域互花米草的综合治理提供数据支持和遥感监测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3.
为了从海绵共附生微生物中寻找天然高效抗污损活性物质,本文针对前期研究获取的4株具有显著抗硅藻附着的活性菌株进行活性验证和比较,选出其中最优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比较了活性菌株对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咖啡双眉藻(Amphora coffeaeformis)、碎片菱形藻(Nitzschia frustulum)附着的抑制活性,确定菌株UST050418-715为最优菌株;通过16S r DNA的测序分析,结合平板的菌落形态和扫描电镜下菌体特征,鉴定活性菌株UST050418-715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为优化该菌株的培养条件,选择了酵母粉、蛋白胨、Na Cl、p H值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对菌株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发现选择的4个因素对应的菌株发酵产物对硅藻附着的抑制活性大小不同,影响显著性顺序是酵母粉蛋白胨Na Clp H值,综合菌株发酵产物活性、粗提物产量和菌株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确定菌株UST050418-715基于海洋2216E培养基的最佳发酵条件为:蛋白胨含量7.5 g/dm3,酵母粉含量3 g/dm3,Na Cl含量10.45 g/dm3,p H值9.5.  相似文献   
74.
宗海图是海域使用申请不可或缺的附件,目前多是基于AutoCAD技术制作,然而实际使用中宗海图要素如点注记、图例生成及图廓整饰等利用AutoCAD绘制时需不断的复制、粘贴及人工命令输入等操作,使得成图效率一般甚至低下。因此,如何能高效、规范的制作宗海图值得探究。ArcGIS具有强大的制图功能,这是目前宗海图制图工作研究的重点也是未来的发展远景方向,但关于ArcGIS技术在宗海图编绘中的研究报道甚少。鉴于此,文章以山东烟台沿岸某建设项目为例,从宗海界址点绘制、宗海范围绘制、图廓整饰、图例可视化及相关表格绘制等方面,探讨并总结了ArcGIS环境下绘制宗海图的技巧与方法。和传统的AutoCAD宗海图制图技术相比,基于ArcGIS平台制作宗海图更准确、更快捷,以期为更多的制图用户掌握ArcGIS环境下宗海图绘制方法、技巧,进一步提升ArcGIS技术宗海图制作的业务化应用及技术研究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75.
本文在介绍了海洋深层水的优良资源特性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在海藻养殖、鱼类养殖、蔬菜栽培、食品制造、酿酒、制冷、制盐、制冰及饮料生产等多方面应用海洋深层水的最新成果,并展望了今后海洋深层水研究开发的前景。  相似文献   
76.
朱长明  张新  路明  骆剑承 《测绘学报》2015,44(3):309-315
针对现有库容遥感监测方法对无湖盆数据区域的湖泊动态库容难以直接测算问题,提出了未知湖泊水下地形数据的遥感湖泊动态库容监测方法。该方法通过多源遥感数据,匹配相对时相的湖泊面积和水位信息,构建并模拟湖盆DEM数据,据此来估算湖泊的动态库容。在算法实现上,首先采用分布迭代水体提取从遥感影像提取湖泊的多期动态边界;其次,从ICEsat GLAS激光测高数据中反演出湖泊的动态水位高程;第三,依据时间水位信息,通过邻近时相匹配,将水位高程赋给湖泊边界线,生成湖泊等水位线;第四,通过等水位线构建TIN(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和Kriging插值,得到模拟湖盆数字高程模型;最后,依据模拟湖盆DEM和水体面积分布、水位信息,计算湖泊动态库容。试验通过对博斯腾湖的多年动态库容监测与真实性检验,结果显示:最大误差为2.21×108 m3,最小误差为0.000 02×108 m3,平均误差为0.044×108 m3,均方根为0.59,相关系数达到0.99。  相似文献   
77.
纵观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总是与各种灾害相伴相随。从某种意义来说,灾害是促使人类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人类不断应对各种灾害的过程,也是社会发展的过程。面对各种灾害,人类从被动接受,到积极防御,再到法制管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也因此体现了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人们对2003年发生的非典型肺炎疫情至今记忆犹新。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我国政府接受了一场考验。在应对这场突发公共事件的过程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制定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2003年4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了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决定,5…  相似文献   
78.
新疆博州地区降水量、降水日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1961--2005年新疆博州4站逐日降水资料,用气候趋势系数及Monte Carlo检验、t检验研究了降水量与降水日的长期变化趋势与突变时间。结果表明:(1)博州地区年与冬季降水量均在1977年前后突变增加,夏季降水量均在1998年前后增加,大部分地区年与冬夏降水量的长期增加趋势达到0.05以上的显著性水平。(2)年降水量的增加主要是由日降水量≥0.1mm的降水日数增加造成的,其次是不同区域不同季节日降水量≥0.1mm的日平均降水量强度的增加。(3)年与冬季日降水量≥0.1mm的降水日数约在1975年前后突变增加,45a里增加了7~8d。(4)0.0mm的降水日除精河外,其余地区均在1975年前后突变减少,阿拉山口减少最多,约10.5d,其余减少3~5d。其中,秋、冬季大范围在1975年前后突变减少。(5)博河上游地区年与冬夏日平均降水强度均出现了显著的突增现象。(6)夏季日平均降水强度除精河外,其余也均在1998年前后有一次显著的突增。  相似文献   
79.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位于扬子板块西缘,紧邻三江构造带,其复杂的地质背景使得该火成岩省的内带受到强烈改造和变形.由于缺少高精度的地球物理探测,导致对该地区地壳的精细结构了解不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大火成岩省形成机制的认识.我们在大姚元谋段实施了一条深地震反射剖面,试验了一种基于节点地震仪的深地震反射数据采集方法,得到了峨眉山...  相似文献   
80.
基于VPN技术的Micaps资料共享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英特网宽带通信技术,结合VPN技术和FTP服务器软件.将地区局的Micaps数据为各县局使用,同时提供NOTES邮件浏览、文件调用、网络预报会商用资料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