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天文学   3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1.
为研究Be/X射线双星的光度变化,正利用北京天文台60cm望远镜进行UBV光电测光。本文叙述一年来的观测。并结合观测结果对观测和归算方法作了若干讨论,我们主要采用较差测光附加标准星观测以便转换到标准系统。消光计算时考虑零点漂移和可能与大气质量平方的线性关系:m-m_0=k′X k″c k_2X~2 k_tt q。标准系统与观测系统的星等和色指数采用线性关系转换。  相似文献   
12.
1995至1998四川内用2.16米望远镜、50A/mm色散进行了仙后座1995新星的光谱观测。对取得的资料作了谱线证认、连续谱和谱线的流量、气壳膨胀速度、温度等测定,确定了新星气壳的电子密度和温度、估算了新星的抛射质量。指出该新星的若干特点并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3.
由荷兰、美国和英国合作研制的世界第一个红外天文卫星(IRAS),原计划1981年发射,在解决了若干技术上的难点之后,终于在1983年1月25日进入预定轨道。目前运行正常,正按计划顺利进行观测.这颗卫星的成功标志着空间天文学在技术上取得了  相似文献   
14.
朱镇熹  杭恒荣 《天文学报》1999,40(3):247-255
在1995 年至1997 年,用2 .16 米望远镜,50?/m m 色散观测了仙后座1995 新星的光谱.1995 年的光谱以Fe Ⅱ及H Ⅰ的发射线为主要特征,所有发射线呈PCyg 轮廓,1996 年光谱主要是H Ⅰ及He Ⅰ的发射,1997 年光谱呈现很强的[Fe X] 、[Fe VⅡ] 、[O Ⅲ] 发射,表明新星已进入星云阶段.以观测谱的连续谱估算了抛射物质的有效温度,算得1995 年10 月14 日温度为21300K、1996 年10 月26 日为9700K、1997 年12 月16 日为10200K.以测量谱线的流量估算抛射物质总质量约4 .7 ×10 - 5 M⊙,氦的丰度为NHe/NH= 0 .047 .  相似文献   
15.
杭恒荣  李小青 《天文学报》1999,40(3):307-311
简要介绍了基于GPS接收机的程控目标跟踪方法原理和1998 年5 月的一次气球飞行试验结果.成功的飞行试验证明该方法对于用准直器限制视场的X 射线和$射线气球天文观测非常适用,可提高观测灵敏度和简化数据处理过程,特别是在长距离飞行时可做到多目标自动对准和跟踪的自主闭环系统  相似文献   
16.
用于硬X射线的天文观测的充氙气高气压式正比计数管,对进入管中不同能量X射线的响应比较复杂,但能量响应(或探测效率)是归算天体观测能谱不可缺少的基本数据。本文对为气球观测用的一个具体正比管结合其实验数据给出了探测效率的模拟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前空间天文已取得了全波段的发展,但在大于25Kev的硬X射线波段进展缓慢,这是因为大多数宇宙X射线源的能谱较陡,在该波段的流量较小,另一个关键因素是用于该波段的探测器的本底计数太高。本文对空间硬X射线探测器的本底组成及估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1963年武仙座新星的一次“氮闪”光谱作了分光光度测量.表2—表4列出发射带等值宽度、相对强度和连续谱能量分布的测量结果.分析测量结果发现“氮闪”谱同“氮闪”前光谱相比有如下特征:(1)“氮闪”时,容许跃迁的谱带强度高电离的比低电离的明显增强;禁戒跃迁的谱带强度高电离的比低电离的明显减弱.(2)“氮闪”耐,连续谱的强度相对发射带有所增强;并且连续谱的蓝区比红区增强得厉害,即色温度增加.根据上述“氮闪”谱的特征,我们对“氮闪”现象的解释提出如下意见:(1)“氮闪”的主要特征,NⅢ 4640 波长处谱带的增强与变漫乃是由于 NⅢ 4640、CⅢ4647和 CⅣ 4659等高电离谱带的加强与重叠的结果.(2)“氮闪”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氮闪”前新星发生了一次小的爆发.随后,这个被抛射的小壳层逐渐膨胀和稀薄,于是在某个时候出现了“氮闪”现象.  相似文献   
19.
1.根据我们对英仙X的分光光度测量,得到它的星际目视总吸收A_v=1.~m50.把它同3U0352 30X射线观测得到的氢柱密度比较(用经验公式换算到目视总吸收),表明二者离我们的距离大致相同,支持了X Per是3U0352 30的光学对应体的看法.2.同X Per相差22.5角秒处的ADS2859B,星际消光和X Per也基本一致.3.指出ADS 2859B同X Per作为有力学联系的远距双星的存在事实,可能是X射线源3U0352 30起源于一颗大质量星的超新星爆发的证据.联想到离Cyg X-1的9角秒处也有一颗M型星,光度比HD 226868大致弱6~m,因此二者离我们的距离可能也是相同的,也有可能组成一对远距双星,这就更加强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对29颗Be星作了近红外JHK宽波段测光。所选对象多少有些特殊性。其中19颗有或可能有快周期光变,6颗是Be/x射线双星。观测用光学天文开放实验室北台兴隆站1.26米红外望远镜。观测结果表明相当多的星有较大的红外超,其中8颗星的J-K值大于0.5;有3颗星有较明显变化,△(J-K)大于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