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25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摘 要:中国南方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与美国阿巴拉契亚盆地中泥盆统Marcellus页岩,在形成构造背景、沉积环境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形成于前陆盆地构造背景下的陆棚-斜坡浅海,沉积环境具有半封闭性。同时,二者也存在一定差异性,Marcellus页岩形成于前陆盆地早期快速沉降阶段斜坡带,其后期经历的构造变形相对较弱;中国南方龙马溪组页岩形成于前陆盆地持续沉降背景下,但其后期经历的构造改造作用多期复杂,其中四川盆地处于距离造山带较远的隆后凹陷构造位置,其除经历了频繁的升降运动外,挤压、拉张改造相对其周缘地区较弱。二者在具体地质特征方面也具有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龙马溪组页岩埋藏较深、有效厚度大、热演化程度相对较高以及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二者形成沉积构造背景以及地质特征的对比研究,对中国南方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进一步的勘探评价以及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2.
我国面临的自然海区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以东海域,跨越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达1.8万多千米,岛屿岸线长达1.4万多千米。海岸类型多样,大于10平方千米的海湾160多个,大中河口10多个,自然深水岸线400多千米。  相似文献   
33.
作为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建设与业务化运行的最终目标,海域使用动态综合评价对提高海域管理水平,促进政府科学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长期以来,对海域使用的综合评价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导致海域使用评价存在较大差异,不能客观反映实际情况。通过探讨海域使用动态综合评价的内容与方法技术,规范海域使用综合评价工作,为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服务海域管理决策提供参考,进而为我国海洋经济协调持续发展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4.
通过岩心及薄片的观察,结合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资料分析,对哈拉哈塘地区东河砂岩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河砂岩以岩屑石英砂岩为主,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解作用及交代作用。综合成岩作用的组合类型及其演化序列,认为本区东河砂岩主体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分别讨论了沉积相、埋藏作用和层序地层等对成岩作用的控制,研究区东河砂岩在低温背景下,长期浅埋且晚期短暂快速深埋,总体上压实程度中等;主要发育滨岸和浪控三角洲沉积体系,在高精度层序界面附近,相对海平面上升,可容纳空间增大,沉积物沉积速率相对较低,且停留时间长,在同生成岩和早成岩阶段容易形成广泛分布的碳酸盐胶结。  相似文献   
35.
黄土高原自然植被下垫面陆面过程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宏宇  张强  史晋森  赵建华  王胜 《气象学报》2012,70(5):1137-1148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自然植被下垫面陆面过程相关物理参数.研究了总体输送系数的不同季节平均日变化和频率分布特征,考察了地表粗糙度的变化趋势以及降水的影响.降水正常年份的总体粗糙度为0.009 m,偏干年份总体粗糙度为0.006 m,月平均粗糙度变化与正常年份相比较为平缓,降水通过增加植被覆盖和生长高度,使地表粗糙度增大.对总体输送系数与粗糙度以及总体理查森数的关系分别进行了讨论,在中性层结下黄土高原地区动力输送作用占主导地位,发现动量总体输送系数和奈曼流动沙丘下垫面很接近,而感热输送系数与戈壁下垫面接近.分析了反照率和太阳高度角以及土壤湿度的关系,并拟合得到以这两个物理量为因子的参数化公式.总体上,黄土高原自然植被下垫面的反照率比敦煌荒漠小,而大于长白山松林下垫面,这与3个地区植被覆盖和土壤质地的不同有关.通过对参数化公式模拟效果的检验,发现低太阳高度角下的反照率对土壤湿度和太阳高度角以外的其他因素敏感,而对应高太阳高度角的反照率受土壤湿度和太阳高度角的控制较强.最后,计算了土壤热传导率和热扩散率等土壤热力参数,相同湿度的热传导率比敦煌荒漠要大,并拟合得到热传导率以土壤湿度为自变量的参数化公式.  相似文献   
36.
在海洋应用中,大面积水体的同名点匹配相比陆地更加困难,制约了无人机遥感图像的配准精度和收敛速度。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算法适用于海洋无人机遥感应用,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水体阈值方法去除水体,获得图像中非水体区域的分块图像,然后利用仿射-尺度不变特征变换算法(ASIFT)进行图像的特征点提取和重叠图像非水体区域的同名点匹配。通过海岛、海岸线的无人机遥感试验结果表明,基于改进算法,在不增加时间开销的情况下,可以增加30%~50%的同名点数量,精度提高约5%~10%。文中方法适应用于海洋无人机遥感的序列图像配准,为海岛、海岸线的遥感监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7.
王新新  王祥  赵建华  范剑超  王进  韩震 《海洋学报》2017,39(11):141-147
SMOS卫星数据发布以来,相关学者针对海表盐度数据开展了大量的真实性检验工作,但是在受无线射频干扰(RFI)影响海域开展的相关工作很少。本文以西太平洋海域为研究区域,选择合理的时空匹配窗口,将WOD13实测海表盐度数据与SMOS卫星单轨海表盐度数据进行数据匹配,采用统计学方法开展SMOS卫星数据真实性检验,并分析RFI对SMOS卫星数据的影响。结果表明,SMOS卫星受分布在西太平洋沿岸射频干扰源的影响,RFI污染高风险区单轨L2数据准确度相对较低,最优仅为3.45,RFI污染低风险区的卫星数据准确度最优为1.07,可见,RFI对单轨卫星数据准确度的影响很大,最终导致西太平洋海域西部大面积海域数据缺失,尤其是中国近海海域,如何检测和减缓RFI对卫星数据的影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8.
藻类生长的光照生态辐是指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藻类能生长和繁殖的水平范围,由藻类生长的最适光照强度、光照强度适宜生长范围和光照强度耐受限度构成。为了定量获取藻类生长的光照生态幅,在室内培养条件下,分别研究了三个温度(18、22、25℃)条件下六个不同光照强度[28.32、55.15、75.06、96.59、111.66和135.75μmol/(m2·s)]对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细胞数和最大比生长率的影响,依据Shelford耐受性定律建立了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的光照耐受性模型,并得到了藻类生长的最适光强、光强适宜生长范围和光强耐受限度的定量表达。结果表明:无论是米氏凯伦藻还是东海原甲藻,在同一温度条件下,在实验设定的光照强度水平范围内,均分别存在一个适宜藻类生长的最适光强Iopt,且当光强IIopt时,藻类细胞密度和比生长率均随着光强的升高而显著增大;而当IIopt时,藻类细胞密度和比生长率随着光强的升高而显著减小。此外,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藻类细胞密度和比生长率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建立的藻类生长光照耐受性模型与Shelford耐受定律较为吻合,并定量得到了米氏凯伦藻在18、22、25℃下的最适生长光强分别为81.48、80.15、79.27μmol/(m2·s);光强适宜生长范围分别为33.11-162.96、32.57-160.3、32.03-158.54μmol/(m2·s);东海原甲藻在18、22、25℃下的最适生长光强分别为79.39、78.19、76.69μmol/(m2·s);光强适宜生长范围分别为31.89-158.78、31.77-156.38、31.18-153.38μmol/(m2·s)。  相似文献   
39.
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层系广泛发育混合细粒沉积岩.混合细粒沉积岩的岩石类型划分和沉积环境分析是其成因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总结混合细粒沉积岩的沉积规律,寻找有利勘探目标.通过岩心与薄片观察、二维XRF(X射线荧光光谱)扫描,结合XRD(X射线衍射)、元素地球化学测试等资料,以矿物成分和沉积构造为主要依据,将孔二段混合细粒沉积岩划分为21种岩相;通过Sr/Cu、Mg/Ca、Sr/Ba、V/(V+Ni)、Al、Ti含量、Fe/Mn和(Fe+Al)/(Ca+Mg)等地球化学指标的垂向变化及岩相分析沉积环境演化.沧东凹陷孔二段混合细粒沉积岩主要发育在气候干旱、微咸水-咸水相、水体贫氧、陆源输入较强的半深湖-深湖环境中;岩相类型的发育同时受到水体的高盐度和陆源输入的影响,均一细粒沉积岩分布最广,其次为灰云细粒沉积岩,黏土细粒沉积岩不发育.   相似文献   
40.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ISFT)是一种间叶组织来源的梭形细胞肿瘤,临床表现依据病程和肿瘤发生部位不同表现各异,发病罕见,影像及临床医生对其缺乏全面认识,术前误诊率高。本文报告1例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病例,52岁男性,临床表现为头痛及双下肢无力;CT及MRI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左侧听神经瘤。后经术后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ISFT。患者术后1年半复查,左侧面神经麻痹,左侧面部憋胀,余无明显不适。本文回顾性分析该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资料,旨在总结此种罕见病的CT及MRI影像表现,以提高医生的术前诊断准确率,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