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55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江西宜春武功山地区出露的震旦纪老虎塘组由薄层状的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组成,岩石普遍经历了强烈的变形和变质作用。由于缺乏古生物化石和年龄值,其沉积时代和源区存在着争议。本文运用LA-ICP-MS技术,对老虎塘组两件变砂岩中的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和Hf同位素测定,共获得187个U-Pb年龄值,主要位于423~537 Ma和660~1 280 Ma两段。两个样品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为(432.7±1.8)Ma,结合区域地质资料限定老虎塘组形成时代为志留纪。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表明,年龄为423~537 Ma的碎屑锆石主要来源于华夏板块北缘加里东期的花岗岩,而年龄为660~1 280 Ma碎屑锆石显示物源主要来自钦—杭结合带,而其它少量的古元古代和太古代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于华夏板块基底或者再循环的物质。因此,碎屑锆石年龄显示老虎塘组物源主要来源于华夏板块北緣加里东期岩浆岩和钦—杭结合带。大量的早古生代碎屑锆石数据反映了华夏板块北緣加里东期的造山事件,这次造山事件为早古生代晚期沉积盆地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32.
评苏林油田水理论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国石油工业战线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帝、修、反鼓吹的“中国贫油”谰言已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二十几年来我国在石油普查勘探和油田开发中为水文地球化学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当前,亟需要深入总结在油田勘查中运用水文地球化学方法的经验,系统分析油田水资料,认真研究我国油田水的  相似文献   
33.
王东升  张宏远 《现代地质》2014,28(6):1225-1233
湘东南茶陵地区邓阜仙、锡田等岩体及其围岩、盖层等地质体内存在着复杂的断层构造,岩体及白垩系内部元素组合地球化学异常也显示出复杂样式。主要通过野外调查验证、断层分级、异常对比等方法,探讨了这些地质体内异常与复杂断层的关系模型,获得钨锡元素分布规律。结果显示:(1)老山坳一级断层附近的岩体中发育北东向延伸的二级断层,它们形成于统一构造体制下;二级断层之间也发育有三级剪裂隙,两者组成了里德尔剪切系。(2)岩体内部,北东向二级断层和三级断层交叉部位常发育显著钨锡异常。(3)白垩系内部,钨锡异常总体受到北东向二级断层和第四系控制作用。(4)围岩异常区受到接触带控制。化探异常与断层的关系模型,常能揭示出花岗岩地区的成矿穹隆,可用作一种深部找矿的依据。  相似文献   
34.
大比例尺构造—岩相填图和测试分析研究显示南秦岭武当山并非统一前寒武纪基底组成,在十堰和两郧断裂之间的黄龙—方滩及丹江口银洞山等地区识别和厘定出一套中生代混杂岩带,开展混杂岩带内物质组成和成因研究对正确认识武当山造山作用和区域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对武当山十堰黄龙—方滩地区混杂岩带内玄武岩块体岩石成因及时代进行研究,岩石地球化学显示玄武岩块体为亚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具有中等Ti、Zr、Hf、Nd含量、弱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E-MORB(Enriched Mid-ocean ridge basalt,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岩)特征,其岩浆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低压、高度部分熔融形成,源区可能受富集地幔或俯冲作用等影响导致富集高场强不相容元素;锆石U-Pb测年表明其为中二叠世火山作用产物;区域地质特征及岩石成因研究共同指示该套E-MORB形成于洋中脊或附近海山环境。综上,武当山十堰地区中—晚二叠世存在洋盆,该成果为理解十堰黄龙—方滩混杂岩带成因机制和正确认识南秦岭显生宙构造属性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5.
基于相同土层结构地基条件下,分别采用低承台群桩-独柱墩与高承台群桩-独柱墩结构,完成了两次可液化场地群桩-土-桥梁结构地震反应振动台试验,据此研究了承台型式对桥梁桩-柱墩地震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与高承台桩相比,可液化场地中低承台桩的抗震性能更优;地震中砂层尚未液化或液化不充分时,低承台更多表现出减弱桩尤其桩上段的加速度反应的作用,相反高承台更多起到放大桩的加速度作用,而高承台桩与低承台桩的峰值应变自下而上更多表现出逐渐增大趋势;即使砂层完全液化时,低承台桩的峰值应变自下而上仍以渐增为主;与低承台桩相比,高承台桩更有助于放大墩顶加速度、位移反应,对结构体系整体稳定性产生了不良影响;虽然低承台桩未出现严重破坏,但砂层中部桩的应变却很大,液化砂土-桩运动相互作用对桩的抗震性能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6.
2008年汶川地震中庙子坪特大桥主桥箱梁开裂严重,并在两个端部(过渡墩处)有较大的横向残余位移。为深入了解主梁开裂震害原因,选取桥址附近台站实测的八条强震动记录及常用El Centro等波作为输入,考虑箱梁施工过程及初始应力影响,通过时程分析进行数值模拟并与实际震害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地震波输入下得到的箱梁高应力区与实际开裂区吻合较好,预示箱梁开裂震害不属于偶然现象。箱梁在主墩处、边跨和中跨合龙段区域处的顶板,边跨1/6~1/2及中跨1/4~3/4区域处的腹板,边跨和中跨合龙段及其相邻2~3个节段处的底板,在地震中易出现高拉或压应力区。地震过程中估计纵向预应力筋应力增加接近100MPa,横桥向挡块破坏降低了跨中箱梁的拉和压应力,对箱梁开裂震害有一定减轻作用。  相似文献   
37.
以汶川地震中拱式体系桥梁震害为主线,总结主拱圈、横向连接系和其它附属构件及减隔震设计拱桥的破坏情况,对国内外拱桥的震害特征及原因进行了剖析。以目前应用数量占优的钢管混凝土肋拱桥为具体背景,对拱式体系桥梁的抗震理论、抗震试验和减隔震设计进行了评述。分析认为拱式体系桥梁竖向和纵桥向抗震存在一定的安全储备,但横桥向存在明显的抗震薄弱环节。针对钢管混凝土肋拱桥横桥向振动及倒塌特点,就目前在拱式体系桥梁中引入防屈曲支撑代替横撑以形成耗能减震结构提出了建议及具体可行设计方式。  相似文献   
38.
条件均值谱(CMS)已成为目前国内外广受关注及认可的结构抗震时程分析选波的目标谱,但其无法同时兼顾多个周期点谱加速度具有相同的地震危险水平,对于须考虑多阶振型影响的长周期结构尚存局限。Newmark-Hall三联谱是基于加速度峰值(PGA)、速度峰值(PGV)和位移峰值(PGD)并联合短、中、长周期相关放大系数建立的反应谱,与短、中、长周期结构均具有天然良好的相关性,其与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PSHA)结合较弱及具有经验化特征。将两种反应谱的优势相结合,即将CMS的“条件分布”理念引入Newmark-Hall三联谱,建立了条件Newmark-Hall三联谱(即CN-H),并提出了以CN-H为目标谱的选波方法(即CN-H方法)。以美国SAC计划设计的3层和9层抗弯钢框架结构为例,将CN-H方法与以CMS为目标谱的选波方法所得结果进行了对比。CN-H方法对于结构反应均值的估计与CMS方法具有一致的准确性,且所得结构反应的离散性也较低,可见CN-H方法对于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选波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9.
隔震支座的力学特性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和周围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国外学者据此提出了考虑温度、老化、速率、累计行程、污染、扰动等因素的特性修正系数。根据美国AASHTO规范并结合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简述了各修正系数的概念、取值及其理论和试验背景,旨在帮助国内工程师和研究人员对其有个概括性的了解,并为推动国内桥梁减、隔震技术的发展及相关规范的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0.
随州北部正长花岗岩体呈岩脉出露,年代学研究表明,正长花岗岩中岩浆锆石SHRIMP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648.8±1.9Ma(MSWD=0.86),属新元古代。岩石地球化学成分显示其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质系列花岗岩。岩体高硅(SiO_2=70.67%~75.75%)、富碱(K_2O+Na_2O=7.28%~8.53%)、铁镁比(FeO~T/MgO=26.37~35.50)较高、钙镁含量较低(CaO=0.60%~1.53%,MgO=0.07%~0.12%);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斜型,显示Eu负异常(δEu=0.33~0.56);1000Ga/Al值介于2.60~3.41,Zr+Nb+Ce+Y=552.48×10~(-6)~648.87×10~(-6);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显示,Rb、K和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富集,相对富集Zr、Hf、Nb、Ta等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Sr、P和Ti,以上特征表明随州北部正长花岗岩为A1型花岗岩。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随州北部正长花岗岩形成于板内伸展的构造环境,新元古代晚期,秦岭-桐柏-大别地区构造体制经历了重要的转变,在南秦岭东段由古秦岭洋的俯冲导致的挤压作用转换为弧后拉伸减薄作用。在伸展体制下,岩浆上涌形成本区A1型正长花岗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