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48篇
海洋学   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1.
编者按: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保经济增长,保耕地红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形势下,2009年6月25日,我们迎来了第19个全国"土地日".在纪念全国"土地日"活动期间,广西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紧紧围绕"保障科学发展,保护耕地红线"的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调大"双保"宣传的声音.宣传活动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因此赢得了群众的广泛关注及积极参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22.
杨建 《气象》1977,3(4):26-26
太阳活动极强烈时,会引起一系列的地球物理现象,例如:地磁变化加剧和磁暴的出现;电离层骚扰和电离层风暴,因而破坏甚至中断短波通讯;极光的出现;宇宙线强度变化;地球气象、气候现象变化等等。  相似文献   
23.
基于孔隙网络模型的非水溶相液体运移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家军  杨建  田亮 《地球科学进展》2007,22(10):997-1004
进行多孔介质中非水溶相液体(Non Aqueous Phase Liquids,NAPLs)运移的微观机理研究,微观孔隙网络模型实验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且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网络模型实验,获得对NAPLs在多孔介质中运移更深入的认识。从多孔介质孔隙结构测量、孔隙网络模型制作、NAPLs运移网络模型实验和数值模拟4个方面评述了该方向的研究进展,结果显示测量孔隙结构方法、图像刻蚀技术、可视化测量实验数据方法等有力地促进了本实验研究的发展。分析了孔隙网络模型实验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开展孔隙网络模型实验研究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24.
25.
确定矿井水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及主要来源,对矿井水的再利用及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以内蒙古某矿区为研究对象,采集地表水、第四系潜水、承压水及矿井水水样49组,检测水体中Zn、Pb、Fe、Mn、As、Cu、Cd、Cr、Hg、Se 10种重金属浓度,分析矿井水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超标情况,利用HPI模型定量评价重金属污染程度,并综合数理统计、不同类型水样重金属浓度箱形图及煤/顶板重金属浸出试验,分析矿井水重金属主要来源。结果表明:内蒙古某矿矿井水中Zn、Pb、Fe、Mn、As 5种重金属浓度值超标,其中Fe和Zn的超标率高达100%;7个矿井水样中6个矿井水的HPI值大于临界值100,矿井水重金属污染程度较高;矿井水中的Pb、As主要来源于采煤及运输机械油类物质泄漏,Mn主要来源于Ⅲ含地下水,Fe、Zn主要来源于Ⅲ含地下水及煤层中含Fe、Zn矿物的溶滤。该结论将为矿井水中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基础与依据。   相似文献   
26.
冬季供暖期在我国东北地区长达4—6月,在人口数量较大的城市,供暖产生的烟尘严重污染城市空气,尤其是一些未达到环保要求的自建小型锅炉,产生的污染更为严重。本文以哈尔滨市为例,提出一种在错时错峰启动锅炉的制度下,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依托加强对燃煤锅炉的管理和执法力度的管理流程。  相似文献   
27.
针对高程控制测量路线偶然中误差、全中误差和闭合差超限时,很难分析粗差出现的原因和定位粗差所在的测段,本文通过生产实践,提出利用GPS测高的技术手段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充分保证了高程控制测量的成果质量,切实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28.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深埋煤田区地表主要有沙漠、基岩台地和黄土沟壑等地貌类型,沙漠区工作面涌水量比其他地貌区大1~2个数量级。为了查清煤层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补给水源、导水通道和充水强度的控制要素,从地形地貌和地质沉积方面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沙漠地貌地势平缓,降水入渗系数大,第四系厚度大、富水性强,为下伏含水层提供了丰富的补给水源;基岩台地和黄土沟壑地貌,地形起伏大,降水入渗系数极小,浅部地层富水性极弱,是下伏含水层补给能力较弱的水源。陆相沉积形成的砂泥岩互层结构,不存在区域性稳定隔水层,各层段均属于弱-中等富水性含水层,3个矿井的白垩系含水层水位下降了20~130 m,证明浅部与深部含水层存在较密切的水力联系。煤层顶板主要发育七里镇砂岩和真武洞砂岩含水层,为厚度较大的中粗砂岩段,直接充水含水层地质沉积条件相似,但是沙漠区工作面顶板钻孔水量、累计预疏放水量和采空区涌水量均远大于其他地貌区,直接充水含水层富水性主要受地貌控制,深部含水层的水源为大气降水和第四系含水层。沙漠地貌区的不同矿井,工作面顶板钻孔水量、累计预疏放水量、采空区涌水量也存在较大差异,该差异与直接充水含水层厚度和岩性等有关,反映了地质沉积条件也是控制含水层富水性的重要因素。地形地貌和地质沉积是控制直接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和工作面涌水量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29.
为了建立符合蒙陕接壤区煤炭开采防治水技术体系,以纳林河二号矿井首采工作面为例,开展了覆岩破坏规律、水文地质条件、涌水量预计、顶板水预疏放等研究,结果表明:应用钻探取心、钻孔冲洗液漏失量观测和钻孔彩色电视探测手段,实测得到首采工作面导水裂缝带高度为103.23 m,裂高(导水裂缝带高度)采厚比为18.8,导水裂缝带可沟通3段含水层,其中直罗组底部含水层钻孔涌水量92.0~136.0 m3/h、水压4.0~5.6 MPa,呈"水量大、水压高、分布不均"的特点,是威胁工作面回采安全的最主要含水层。回采过程中顶板水主要由静态储存量和动态补给量构成,采用"动静储量结合法"计算得到静态储存量和动态补给量分别为2.596×106 m3和417.6 m3/h。对顶板水开展分段预疏放条件下,整个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采空区涌水量与推采步距呈正相关关系,随着顶板周期性滞后垮落,导水裂缝带也周期性发育至高点(直罗组底部含水层),采空区涌水量又呈台阶式增长。最终总预疏放水量4.235×106 m3,采空区总涌水量5.313×106 m3,首采工作面总排水量为622.8 m3/h,与预计排水量596.9 m3/h相差4.2%。涌水量准确预测和顶板水提前预疏放,是实现首采工作面防治水安全的关键,可以为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深埋区提供防治水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0.
蒙陕接壤区侏罗系深埋煤层开采过程中,掌握不同阶段矿井涌水量变化规律,是保障煤矿安全的关键。从含水层发育特征、巷道掘进进尺、采空区半径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蒙陕接壤区煤层顶板导水裂缝带范围内的3层复合含水层,富水性差异较大,分别对巷道掘进阶段和工作面回采阶段涌水量影响较大。煤矿建井阶段,矿井涌水量随着巷道掘进进尺增加而增加,但单位进尺涌水量变化不大,平均涌水量为0.008 32 m3/(h·m)。工作面回采前将钻孔水量降至5.0 m3/h以下,水压降至1.0 MPa左右,实现了顶板含水层静储量充分疏放目标。首采面和接续面回采阶段,矿井涌水量呈"阶梯式"平稳增加,矿井涌水量与采空区半径呈线性正相关关系。通过对侏罗系深埋煤层开采过程中矿井涌水量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为其他矿井建设和工作面回采提供安全保障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