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69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研究了Ca2+由自然海水浓度突变到低浓度和高浓度时,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渗透调节能力的变化。通过测定实验鱼的血清渗透压、鳃、肠、肾Na+-K+-ATPase和Ca2+-ATPase活力及血清离子含量的变化,探讨了褐牙鲆幼鱼应对水体Ca2+突变时的渗透调节机制。结果表明,海水盐度不变,Ca2+浓度在1.25~100mmol.L-1之间发生突变时,褐牙鲆幼鱼血清渗透压无显著变化,其主要通过调节鳃、肠、肾Na+-K+-ATPase和Ca2+-ATPase活力及改变血清Ca2+和Mg2+含量来维持体液离子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92.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超低温保存前后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精子的超微结构。观察发现,受冷冻损伤精子的被膜膨胀、破裂、脱落;线粒体内嵴变形,结构模糊,甚至消失;鞭毛在基部或主段、末段断裂,或被膜膨胀脱落。结果表明,经超低温保存后,部分红鳍东方鲀精子由于膜结构及鞭毛轴丝损伤导致精子活力下降。  相似文献   
93.
作者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在褐牙鲆受精卵及仔稚鱼的发育、行为及理化环境对其生理生态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在人工养殖环境中,水温、盐度、水质、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对褐牙鲆卵的孵化及仔稚鱼的发育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褐牙鲆仔稚鱼不同发育阶段对各种理化环境的耐受范围和阈值。探讨人工种苗和天然种苗在形态发育及行为等方面的差异,对今后褐牙鲆的集约化健康养殖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4.
参考鳗鲡等鱼类线粒体DNA序列进行了中国花鲈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片断的引物设计、PCR扩增及其序列测定。得到中国花鲈的碱基序列为410bp,其A、T、G、C含量分别为101bp(24.63%)、112bp(27.32%)、72bp(17.56%)、125bp(30.49%),与鳗鲡等其他鱼类相同基因片断序列碱基含量相似。  相似文献   
95.
中日花鲈生化遗传变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中日花鲈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 ,共检测了中国沿海花鲈 1 4 6个个体和日本东京湾花鲈 40个个体中 1 2种同工酶的 1 6个基因位点。同工酶分析表明 :中日花鲈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 0 .4375和 0 .375 0。中日花鲈观测杂合度分别为 0 .0 2 83,0 .0 32 4 ;预期杂合度分别为 0 .0 4 73,0 .0 782。两者间在 LDH* ,GPI- 1 * ,GPI- 2 * 基因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接近完全替代。中国花鲈和日本花鲈间根井遗传距离为 0 .1 91 8,远远高于中国种群间的遗传距离。  相似文献   
96.
本文建立了氟硼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沉积物中的硼。在建立本方法过程中,做了各种干扰条件实验,得到了满意的分析结果。实验中不用溴甲酚绿,效果很好,可延长电极寿命。实验证明,本法较比色法简单、快速、干扰少,而且不需大型仪器设备,可测定0.000x—0.x%的硼。  相似文献   
97.
环境胁迫对鱼类生理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综述了环境胁迫的类型以及胁迫条件下鱼类的生理状态及其变化规律,认为鱼类对胁迫的适应反应从神经内分泌活动变化开始,激素含量变化是鱼类应激的敏感指标,血液指标在鱼类应激检测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8.
Rhynchoplax coralicola的繁殖及其幼体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实验室条件下Rhynchoplax coralicola的繁殖和幼体发育。Rhync-hoplax coralicola的幼体发育只有状幼体阶段分为3期。幼体孵出到发育为第一期幼蟹需13天(Ⅰ期需13天,Ⅱ期需6天,Ⅲ期需4天),在温度26℃时,成熟Rhynchoplax coralicola产卵两次其间隔时间为15天。  相似文献   
99.
声波测井中的相速度与群速度讨论(英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声波测井过程中获取的速度到底是相速度还是群速度,目前仍存在一些争议,本文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角度,使用三种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构造一个相速度与群速度可调的稳态声波传播模型——不同声速的两个平面波叠加模型,利用慢度时间相关(STC)方法提取声波波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无论相速度较大或是群速度较大,STC方法提取出来的波速都是相速度;其次,通过频散分析和割线积分得到刚性壁圆柱流体模型中的频散曲线与分波波形,使用STC方法得到的速度与相速度的频散曲线吻合较好,而直接读取波至获得的速度与群速度的频散曲线趋势一致;最后,利用频散分析和实轴积分方法,获得偶极子在慢地层中激发的模式及全波波形,得到的结果再次验证了刚性壁圆柱流体模型中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0.
大叶藻移植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适宜的大叶藻(Zostera marina)移植修复方法,2008年10~11月,利用沉子法、枚钉法、直插法、夹苗法和整理箱法,在山东荣成俚岛近岸海域进行了大叶藻移植试验,监测了移植后1个月内大叶藻的生长、存活与渗透压的变化,比较了天然大叶藻和移植大叶藻之间的差异,并分析了移植海区主要环境因子与大叶藻生长与存活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5种移植方法大叶藻的平均存活率为沉子法(100%)>枚钉法(86.7%)>直插法(66.7%)>夹苗法(20%)>整理箱法(0%);移植大叶藻的平均绝对生长率为沉子法(0.358 cm/d)>直插法(0.242 cm/d)>对照组(0.211 cm/d)>枚钉法(0.083 cm/d)>夹苗法(0.067 cm/d);与天然大叶藻相比,移植后大叶藻根的渗透压显著升高,而茎和叶的渗透压则显著降低(P<0.01);移植后大叶藻的生长与存活和移植海区水流、光照、底质等主要环境因子显著相关。研究结果为研发适宜的低成本大叶藻受损生物群落生态修复技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