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5篇
  免费   781篇
  国内免费   976篇
测绘学   524篇
大气科学   413篇
地球物理   583篇
地质学   1787篇
海洋学   685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263篇
自然地理   643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163篇
  2021年   206篇
  2020年   179篇
  2019年   199篇
  2018年   195篇
  2017年   182篇
  2016年   182篇
  2015年   207篇
  2014年   233篇
  2013年   255篇
  2012年   260篇
  2011年   259篇
  2010年   259篇
  2009年   268篇
  2008年   240篇
  2007年   275篇
  2006年   246篇
  2005年   222篇
  2004年   176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149篇
  2001年   121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Previous studies on erosional relations between inter-gullied and gullied lands have mainly concentrated on exploration of water and sediment relations, with few quantitative studies of evolution relations between inter-gullied land and gullied landform erosion in small catchments. This paper, using information from a 1:5000 digital orthophotomap (DO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 and topographic map of the same period and of the same scale, quantitatively analyzes the impact and interactions of inter-gullied and gullied land geomorphologic characteristics on the dissected extent of a catchment using orthogonal polynomial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 that gullies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catchment morphologic evolution and extent of cracked ground surface. When inter-gullied land areas are the same, a 0. 1 km2 gullied land area has the maximum effect on the erosive evolution intensity of the catchment cracked degree. The smaller the catchment area is, the greater the extent of cracked ground surface and gully intensity would be. The geomorphologic evolution mechanism of gullied catchments can be explained as a function of geomorphologic indicators of inter-gullied and gullied land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982.
The coefficients embodied in a Boussinesq-type model are very important since they are determined to optimize the linear and nonlinear properties.In most conventional Boussinesq-type models,these coefficients are assigned the specific values.As for the multi-layer Boussinesq-type models with the inclusion of the vertical velocity,however,the effect of the different values of these coefficients on linear and nonlinear performances has never been investigated yet.The present study focuses on a two-layer Boussinesq-type model with the highest spatial derivatives being 2 and theoretically and numerically examines the effect of the coefficient on model performance.Theoretical analysis show that different values for(0.13≤α≤0.25)do not have great effects on the high accuracy of the linear shoaling,linear phase celerity and even third-order nonlinearity for water depth range of 0相似文献   
983.
滇中鹤庆—剑川地区碳酸盐岩岩溶极为发育,其空间展布广,以连续纯碳酸盐岩型岩溶层组类型为主,岩溶形态多样,包括溶蚀平原、溶丘谷地、溶丘洼地等类型.滇中鹤庆—剑川岩溶系统具有沿断裂走向展布的显著特点,同时沿断层、褶皱轴部和构造裂隙岩溶发育程度明显较大.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研究认为鹤庆—剑川地区岩溶系统的发育主要受控于物质...  相似文献   
984.
利用宁波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和实地冰雹调查资料,对2020年3月21日浙江省中北部一次强雹暴灾害过程(简称“03·21”过程)的天气背景和双偏振雷达回波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雹暴过程环流形势属于低层暖平流强迫类型,雹暴影响过程约4 h,雹暴A和B先以强的对流单体形态移动,在自西向东移动过程中分别加强为超级单体。(2)典型降雹时次具有明显的三体散射特征(TBSS),垂直剖面图上强回波(>50 dBz)伸展高度超过-20℃层,低层的弱回波,中高层悬垂回波明显。径向速度垂直剖面图上,雹暴低层辐合,其上叠加了辐散层,使得雹块得以继续形成和增长。(3)冰雹区出现了ZDR冰雹信号,对应的反射率因子(ZH)均大于65 dBz,差分反射率因子(ZDR)介于-2.0~0 dB,相关系数(CC)介于0.80~0.98;当结合ZH、ZDR、CC综合判断云中有冰雹粒子,CC...  相似文献   
985.
系统报道了广西涠洲岛的潮下带海草、红树林以及互花米草的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2019—2020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涠洲岛海草分布于南湾西侧,紧邻珊瑚礁区,面积4246 m2,为潮下带的生长形式,海草种类仅见卵叶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真红树植物有6种[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海漆...  相似文献   
986.
胶州湾悬浮颗粒现场剖面测量与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LISST-100现场激光粒度仪于2003年3月在胶州湾首次进行了悬浮颗粒剖面测量,获得了2个剖面的悬浮颗粒现场粒度分布光衰减资料。2个剖面的悬浮颗粒分布自上而下非常相似,颗粒平均大小多为38~74μm,其中1~20μm细颗粒组分所占的比重高。水柱表层悬浮颗粒略粗于底部悬浮颗粒,而且内湾悬浮颗粒比外湾粗。水柱近底层悬浮颗粒粒径同底质浮泥颗粒粒径大小相近,颗粒组成也非常相似。悬浮颗粒浓度自上而下逐渐增大,接近底部颗粒浓度急剧增高。根据现场测量数据可以马上对悬浮颗粒有效密度、颗粒沉降速率和通量做粗略估算。分析结果表明,光衰减系数同颗粒浓度显著相关,推断光衰减主要是由1~250μm悬浮颗粒的散射作用引起的,而<20μm的悬浮粒子对光衰减作用起着主要控制作用。光衰减系数与颗粒投影面积显著相关,表明颗粒投影面积可以作为遥感离水反射率的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987.
凭借现有的2M业务宽带和In ternet网络,建立一个各市、县局雷达资料共享平台,实现了广西各市气象局和桂林市各县气象局都能够实时调用桂林雷达产品。  相似文献   
988.
以四川盆地东部再生稻高温伏旱区为研究区,基于气象条件对腋芽萌发期再生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机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明了腋芽萌发的影响因素、影响路径及影响强度。进一步结合隶属函数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再生稻腋芽萌发气象适宜度模型,并分析了1981—2021年研究区腋芽萌发期气象影响因素及气象适宜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气温、空气湿度、降水是四川盆地东部再生稻高温伏旱区腋芽萌发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以上因素的气象适宜度模型能较好地评价再生稻腋芽萌发期的气象影响。1981—2021年研究区气温适宜度、空气湿度适宜度及综合气象适宜度均呈下降趋势,降水适宜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气温适宜度、空气湿度适宜度及综合气象适宜度总体呈“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降水适宜度则表现为“东西高、中部低”。1981—2021年研究区气温上升趋势与空气湿度下降趋势显著,导致致害高温(日平均气温≥32℃)积温和致害低湿(日平均相对湿度≤65%)日数明显增加,这是再生稻腋芽萌发期气象适宜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的诱因。  相似文献   
989.
使用2017年9月至2021年3月国家级业务化运行的智能网格实况分析产品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全球模式(EC)产品,根据湖北省的地理分布特征构建6个分区,采用基于LightGBM机器学习算法建立的气温预报方法,生成湖北省0.05°×0.05°格点气温预报产品。利用2021年4—9月的预报产品和格点实况资料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基于机器学习的气温预报方法(MLT)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其在0~72 h时效内优于中央气象台下发的气温精细化指导预报(SCMOC)和EC产品;MLT在山区的误差较平原大,但山区的订正幅度大于平原,日最高气温的订正幅度大于日最低气温的订正幅度;4—9月MLT、SCMOC、EC产品的平均绝对误差(MAE)日变化都呈现了白天偏高、夜间偏低、午后凸起的单峰特征,MLT的MAE值较SCMOC和EC产品的更低,并且在转折性天气中仍具有优势;站点检验与格点检验结论一致,基于格点建模的气温预报产品对站点预报同样得到了订正。机器学习在格点气温的模式订正方面可以作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990.
建立了基于OpenFOAM动边界的类fixedValuePointPatchVectorField继承的仿物理造波数值波浪水槽。对孤立波在三种不同潜礁地形上的行进、爬坡以及破碎等典型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Boussinesq模型及物理模型试验所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动边界进行仿物理造波更适合处理波高水深比较大的孤立波传播问题,可以较好地模拟孤立波在潜礁上传播引起的波浪破碎、水跃等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