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53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173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6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81.
黄金瓯  鲜阳  黎伟  张达政  庄晓明 《地球科学》2021,46(7):2565-2582
滨海平原地区地下水流系统水化学场演化过程复杂,同时受古海侵咸化以及现代人类活动影响,当前对其专门分析的研究较少.以杭嘉湖平原为例,综合运用多元统计和水化学分析方法,对采集的78个深层孔隙承压水样品水化学数据进行解译.研究表明:区内水化学分区可划分为“古海侵区”、“径流排泄区”、“海水咸化区”,水化学类型依次为Na-Cl-HCO3型、Na-HCO3和Na-Ca-HCO3型、Na-Cl型.深层地下水化学成因包括“海水入侵和离子交换”、“天然矿物溶解”、“人类活动”.滨海平原区地下水流系统无明显级次划分,地下水化学场演化先后经历原生淡水形成、古海侵咸化、人为超采和现代海水入侵3个阶段,当前不同程度的“人类活动”已取代自然过程成为驱动区内地下水流系统、尤其是水化学场演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82.
布容-松山(B/M)极性倒转事件是第四纪发生的最近一次地磁极性倒转,研究地磁极性倒转的特征不仅对理解地磁场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极性倒转通常具有全球等时性,因此常被视为地层划分和全球气候对比的关键时间标记物。然而古地磁研究表明,布容-松山事件在海洋与中国黄土沉积物中的记录存在着“错位”现象,使得基于磁性地层年代框架...  相似文献   
283.
2012年度地质学科共受理各类项目2 404项。其中面上项目1 309项(含青年—面上连续资助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83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60项,重点项目(以地质学为申报学科,下同)117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64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47项。1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和地区科学基金受理情况  相似文献   
284.
利用岩心、粒度、测井信息和重力流沉积理论,系统研究了南堡凹陷东部洼陷带东营组重力流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该区重力流沉积砂岩常夹于灰色、灰黑色泥岩中,砂岩相发育,其中正递变层理(含砾)中-细砂岩相(S-3)、粉砂岩相(S-4)和块状层理中-细砂岩相(S-2)发育层数最多,块状层理含砾砂岩相(S-1)次之;S-2沉积厚度最大,S-1和S-3次之。按支撑和沉积机制,将本区重力流分为浊流、砂质碎屑流、颗粒流和液化流,其中砂质碎屑流以基质支撑、冻结块状沉积为特征。不同重力流发育程度有明显差异。从砂岩层数看,浊流最多,砂质碎屑流次之,颗粒流和液化流最少;从单期沉积厚度看,砂质碎屑流最大,平均为1.17m,浊流沉积最小,仅平均为0.25m。为了回避取心的局限性、弱化重力流成因,突出具有油气储集意义的砂层概念,开展了测井岩性解释,结果表明该区重力流沉积为细砂岩或粉砂岩,单层平均厚度2.94m,最大厚度可达9.5m,其中单井中厚度在3m以上的砂体可达22层、累积达107.5m。本区重力流沉积为滑塌成因,除了(扇)三角洲前缘斜坡的自然滑塌外,断层(地震)活动或间歇式火山喷发是其关键的触发机制;断层活动除了提供滑塌的动力外,还影响着其堆积场所和沉积的结构。  相似文献   
285.
南极洲被巨厚冰雪覆盖,地质构造以南极横断山脉为界,总体分为东南极地盾和西南极活动带。数字高程模型(DEM)是研究南极冰盖变化的基础数据之一。通过多期次数字高程模型相比较获得高程的变化信息,是分析南极冰盖厚度变化和物质平衡的重要手段。然而不同类型DEM之间存的平面误差和垂直误差影响分析结果的精度。首先利用配准消除DEM间的水平误差,然后计算并按坡度提取CryoSat DEM与其他DEM的平均高程差和标准差,最后分析高程差的时空变化特征。通过分析发现,DEM之间存在不同的平面误差。其中TanDEM_X DEM与CryoSat DEM的高程平面偏差最小,而ICESat DEM与CryoSat DEM的高程平面偏差最大。在垂直方向上,0°~1°的坡度范围内,CryoSat DEM与TanDEM_X DEM的平均高程差在3.5~5.5 m之间,标准差小于18.0 m;CryoSat DEM和Bamber 1km DEM的平均高程差在-2.5~+1.0 m之间,标准差小于24.2 m;CryoSat DEM与ICESat DEM的平均高程差在-25.0~-1.0 m之间,标准差小于47.2 m;CryoSat DEM与RAMPv2 DEM的平均高程差在1.3~3.2 m之间,标准差小于45.6 m。通过研究发现南极冰盖内部高程增加,但西南极冰盖和东南极冰盖高程均在降低,且西南极降低明显,同时南极边缘地区高程降低明显。本研究为全球变化研究和南极物质平衡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86.
武M1-1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钻井工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M1-1井是中石油第1口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本文概括了武M1-1井钻井工艺的特点和成功的经验,深入剖析了钻井工艺中的不足,主要包括井身剖面设计与轨迹控制、井下摩阻/扭矩预测与控制、水平井与洞穴井对接、煤层井壁稳定性分析和井眼清洁等工艺。   相似文献   
287.
滑坡灾害防治工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滑坡灾害防治工程成败的关键问题 ,取决于滑坡勘查、设计以及施工质量。为提高滑坡防治工程水平 ,更好地为公路、铁路、市政建设服务 ,本文从滑坡勘查、治理设计、治理施工出发 ,探讨滑坡防治工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88.
太湖微囊藻毒素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太湖水体中溶解态微囊藻毒素(MC-LR;MC-RR)浓度进行检测,探讨微囊藻毒素浓度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氮、磷、总有机碳、蓝藻生物量以及温度等湖泊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微囊藻毒素表底层浓度基本一致;在一天之内的变化没有明显规律;冬季微囊藻毒素浓度较高;位于竺山湾和西部沿岸地区的两个点...  相似文献   
289.
目的:基于CiteSpace对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证研究领域的现状及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及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12年1月3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CNKI)中有关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证的研究文献,使用Endnote X9.1软件进行文献筛选,采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年度发文量、作者合作、机构合作及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并进行共现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85篇文献,年度发文量呈波动式上升趋势。作者和机构间合作整体欠佳,山东、北京、辽宁为核心地区,跨地域合作较少。气虚血瘀证、心功能、中医证型、冠心病、临床疗效为高频关键词,生成9个聚类标签,突现分析得到前25位突现关键词,参芪益气滴丸、参芪益心方、保元汤等治疗方剂和射血分数、心室重构等评价指标持续至今,将会是未来研究的热点。结论:目前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证领域的研究在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多个核心研究团队,但各个团队间的合作欠佳。研究热点集中在临床研究、临床疗效、中医证型、心功能等方面。  相似文献   
290.
目的:通过相位对比Micro-CT研究小鼠在体内耳微小结构,并探讨该技术对在体内耳微小结构的显示能力。方法:成年小鼠,麻醉后处死;应用基于传播的相位对比Micro-CT扫描小鼠双侧内耳;重建CT数据,像素点大小9μm;进行图像重组,得到像素点尺寸不同的CT图像。结果:在像素点大小为9μm的CT图像上,可清晰观察耳蜗蜗轴、骨螺旋板、椭圆囊斑、球囊斑等微小结构;像素点大小为36μm的图像仍可显示以上目标结构;像素点大小为54μm的图像上,各微小结构边缘不太清晰,只可显示其轮廓;像素点大小为72μm的图像上,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已不可见。结论:基于传播的相位对比Micro-CT对小鼠在体内耳微小结构成像具有明显优势,且在像素点尺寸不大于36μm的条件下,相位对比Micro-CT可较为清晰地显示在体小鼠内耳微小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