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质学   1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报道了湖北宜昌纽芬兰统岩家河组中的硅磷质结核。X 衍射分析表明结核内部磷质含量较高,而外部硅质含量较高。镜下研究发现其内部常呈疏松状,且富含小壳化石和蓝菌类化石,表明在结核的形成过程中,小壳化石和蓝菌类化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硅磷质结核的生长是在微生物调节下随介质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而逐步进行的。  相似文献   
2.
澄江化石库以富产软躯体化石而知名。最近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对澄江化石库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发掘,发现纯真滇东贝(Diandongia pista Rong,1974)是一类带肉茎的腕足类、其脉管系统包括背脉管痕和腹脉管痕,均保存异常精美。它们脉管系统的排列方式与博茨福徒贝(Botsfordia)的脉管系统相似。本文进一步研究、证实了这群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峡库区广泛发育着两侧岩性不同的不连续面(称为异性不连续面),研究其峰值剪切强度可为相关岩体的稳定性分析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高强石膏浇注3组不同形貌且上、下壁面强度不同的不连续面试件,并在不同常法向应力下进行剪切试验。引入不连续面壁组合系数λ来综合量化不连续面壁的抗压强度和基本摩擦角对异性不连续面峰值剪切强度的影响,λ越小,上、下不连续面壁强度差异越大。异性不连续面的峰值剪切强度随λ的增加呈非线性增加,且在高法向应力下更为显著。在Barton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估算异性不连续面峰值剪切强度的经验公式。采用天然和人工锯齿形异性不连续面的直剪试验结果对新公式做了进一步验证,试验剪切强度与新公式预测值吻合较好。简要分析了新公式在软硬互层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最后,讨论了Wu公式的适用性以及新公式的优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4.
腕足动物是寒武纪冠轮动物分支的重要类群,在寒武纪大爆发期间海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华南最早的腕足动物出现在寒武系第二统。通过大量酸蚀处理和系统分析,发现华南寒武纪第二世碳酸盐岩相中赋存的腕足动物可分为8属12种和3个未定属种,都属于磷酸钙质舌形贝型,揭示了寒武纪早期磷酸钙质壳腕足动物的多样性及其形态差异。通过全球对比,力求探索寒武纪最早腕足动物的起源、多样性、分布与辐射。通过个体发育研究,揭示了异时发育在乳孔贝形态多样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表明寒武纪舌形贝型腕足动物发育中普遍存在滤食型浮游幼虫和变态发育的过程。因此变态发育的浮游幼虫可能是腕足动物的祖先特征。这与现代舌形贝明显不同,现代舌形贝的浮游幼虫为次级幼虫,演变为直接发育。此外,对比全球不同大陆腕足动物的首现,认为舌形贝型亚门腕足动物可能在寒武纪第二世初起源于东冈瓦纳与华南板块,随后开始向全球扩散。对寒武纪早期腕足动物多样性、个体发育与生物地层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增进对关键动物门类的早期起源与系统演化的认识,同时也将推动全球和区域寒武纪生物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相似文献   
5.
现生双胚层动物绝大多数为海生生物,极少数生活在淡水中。然而,双胚层动物化石类型无一例外的发现于海洋沉积物中。尽管寒武纪以后地层中保存的双胚层动物化石多数为骨骼建造,但前寒武纪—寒武纪界限附近缺乏骨骼构造的腔肠动物也一样能保存为化石。在生物演化历史的长河中,多孔动物仅仅是一个侧枝,腔肠动物是真正后生动物的开始,因此探索以腔肠动物为代表的双胚层动物的起源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拟对这几年来对双胚层动物起源的研究状况及进展做一全面总结。  相似文献   
6.
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换时期小壳化石的突然出现是世人瞩目的重要演化事件之一,它见证了动物的爆发式快速演化过程,标志着以两侧对称动物为特征的寒武纪生态系统的开始。湖北三峡地区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处于幸运阶—第二阶这一关键层段,是研究上述问题的理想地区之一。岩家河组小壳化石研究最近取得的进展,为寒武系纽芬兰统幸运阶/第二阶界线的标定,和寒武纪早期软体动物和刺胞动物的演化及个体发育提供了重要的化石依据,本文对其进行了总结。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寒武系第二阶底界划分标志的Watsonella crosbyiAldanella attleborensis在岩家河组第5段底部的同时出现,意味着岩家河组第5段已归属寒武系第二阶。这两类软体动物化石均广泛分布于华南、蒙古、西伯利亚和北美等大陆碳酸盐岩相寒武系第二阶地层中,它们均是定义寒武系第二阶底界的有力竞争者。另外,W.crosbyi壳顶下方一对肌肉附着结构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的软组织结构信息,证实了W.crosbyi为内腹型壳,归属为未扭曲的软体动物太阳女神螺类。新发现六方锥石类Septuconularia yanjiaheensis具侧向压扁、两辐射对称的、14个等大锥面的围鞘,是迄今所描述的六方锥石类中锥面数最多的类型。根据横肋疏密程度,围鞘由下向上可分为三部分,可能代表胚胎期、幼年期和成年期不同的生长阶段。Septuconularia显然由寒武系幸运阶Hexaconularia通过扇面扩增演变而来,证明Hexaconularia可能是ArthrochitesSeptuconularia之间的中间过渡类型。新发现的橄榄蛋类Octapyrgites elongatus与幸运阶OlivooidesQuadrapyrgites十分相似,围鞘由方形的壳顶区和波纹状倒宝塔形的远顶区组成。然而Octapyrgites只有8个口折叶,有别于具12个口折叶的Quadrapyrgites。通过与幸运期水母类多种对称方式对比,发现在寒武系第二阶橄榄蛋类数量减少和五辐射对称骨状壳类缺失,表明在幸运期/第二期转换时期,底栖固着型的刺胞动物水母类多样性发生了明显衰落,甚至部分绝灭,而同期的两侧对称动物则迅速辐射演化。  相似文献   
7.
2012年度地质学科共受理各类项目2 404项。其中面上项目1 309项(含青年—面上连续资助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83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60项,重点项目(以地质学为申报学科,下同)117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64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47项。1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和地区科学基金受理情况  相似文献   
8.
Tylotites petiolaris吻部构造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提供了探索早期翻吻动物辐射的一个绝佳的窗口。澄江动物群翻吻动物包括8科10属10种,其中罗惠麟等(1999)依据仅有的一块不完整的标本建立Tylotites petiolaris,并将其归入叶足动物。2002年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野外工作组在尖山剖面采集到两块完整的具有吻部的标本,本文籍此对该属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和补充,特别是吻部和躯干表面的特征,从而说明T.petiolaris为翻吻动物。因为与澄江动物群中其他翻吻动物形态有较大差异,据此建立瘤节虫科,新科Tylotitidae fam.nov.。描述如下:虫体较长,呈圆管状,长可达100mm,宽2~4mm。身体基本可以分吻部和躯干部两部分。吻部与Cricocosmia特别相似,为典型的三段式构造,从下到上可依次分为Ⅰ、Ⅱ、Ⅲ段,Ⅰ段与躯干前端连接,直径同于躯干,表面有10列纵向的略为弯曲的小刺(图版Ⅰ,图1a,1b;插图1)。最前端吻刺最为粗壮,向后的吻刺逐渐变小。Ⅱ段位于Ⅰ段之前,向前略微收缩,光滑无刺。Ⅲ段位于吻部顶端,可进一步分为A、B两部分:A段直径后端大于Ⅱ段,表面密布斜列排列的小刺,从后向前,小刺变大;B段光滑无饰,直径小于A段。Ⅲ段可强烈自由弯曲(图版Ⅰ,图1a,1d)。颈部长约5mm,表面光滑无饰,直径略小于躯干。躯干表面具56~58个环脊,52排粗刺,最前面第4~6个环脊表面无刺,环脊之间为环沟。躯干由前向后直径逐渐增加,在中后部增至最大,然后虫体直径基本上一致。躯干刺成行成列排列。环状分布的躯干刺随着环脊与环沟落差的变化而改变,到躯干后部逐渐减小。每一个环脊之上有12个粗刺,腹刺长度小于背刺。有些躯干刺的轴部显示较强的黄铁矿化,表明其可能为中空结构(图版Ⅰ,图1c),可能有体腔伸入,躯干末端具有一对尾刺,躯干整体弯曲成6字形(图版Ⅰ,图1a,1b)。肠管从吻部一直延伸到躯干末端。肠道位于一个空闻的体腔内,Ⅰ段表面宽约1mm的黑色区域可能为胃,肛门位于躯干末端的腹面(图版Ⅰ,图1b)。T.petiolaris很可能表栖生活于海底底面上。因为体表长刺具有很强的防御作用,腹刺在运动过程中可以抓牢沉积物,所以,很可能通过背腹波动在海底底面作蠕形运动,也不排除蜷曲一解蜷的运动方式。吻部的主要功能可能为捕食。几条T.petiolaris个体相互盘绕(图版Ⅰ,图2),很可能与其两性交配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对太行山区木作沟泥石流实地勘查,分析并总结了该沟泥石流形成条件及发育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经验公式法计算了木作沟泥石流运动特征参数值,即4条主要支沟典型断面处泥石流流速、峰值流量、整体冲击力等参数,进一步分析了泥石流活动及发展趋势,最后计算得到泥石流最大危险范围.研究结果表明:木作沟具有利于泥石流形成的地形条件、气象水文条件及物源条件;泥石流易发程度为易发,发展阶段为壮年期,并逐步向衰退期过渡.综合判断木作沟具备再次发生泥石流的条件,对沟内居民仍具有严重威胁.建议在泥石流形成区设置谷坊坝,在流通区修建排导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