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81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新疆阿克库勒地区三叠系中油组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叠纪中油组沉积期阿克库勒地区位于库车前陆盆地前隆及前隆南部斜坡带,呈北高南低的构造格局,物源位于东北和西北两个方向。这种构造格局决定了层序的格局和模式。中油组主要沉积中砂岩和含砾中砂岩,粒度整体较粗,分选性较好,磨圆度以次棱角状为主,岩石类型为长石岩屑砂岩。通过粒度分析和岩心观察,认为中油组主要沉积体系包括侵蚀沟谷充填沉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湖底扇沉积体系、三角洲沉积体系,其中低位侵蚀沟谷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主要发育在低位体系域晚期,湖底扇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阿克亚苏地区,主要为低位体系域早期沉积。湖侵体系域位于初始湖泛面与最大湖泛面之间,主要为湖泊沉积体系半深湖—深湖和滨浅湖沉积。最大湖泛面之上为高位体系域,其沉积体系包括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的滨浅湖以及半深湖—深湖沉积。  相似文献   
102.
在无控制点的卫星影像正射校正中,大多采用DSM/DEM数据作为辅助数据来消除或限制因地形起伏引起的形变,然而经不同格网密度的DSM/DEM正射校正后的影像对后续处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对地物分类精度产生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分别采用不同的DSM/DEM数据(China DSM 15 m、ASTER GDEM 30 m和SRTM 90 m)对资源三号影像进行正射校正,然后对正射校正后影像利用支持向量机进行分类,比较正射校正后影像结果的分类精度。结果表明:在相同重采样方法下,影像经China DSM 15 m DSM正射校正后结果的分类精度优于ASTER GDEM 30 m DEM和SRTM 90 m DEM。  相似文献   
103.
热液白云岩与油气藏及赋存在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特别是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具有密切的空间联系。MVT矿床赋矿地层均存在大范围的白云岩化,地质找矿实践中热液白云岩常作为MVT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之一,然而热液白云岩与MVT矿床之间的成因联系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热液白云岩的定义、地球化学特征、空间展布规律、成因模式及其与热液矿床和油气储存关系的研究历史及现状进行了系统评述,并结合滇东北地区MVT矿床实例对热液白云岩与硫酸盐热还原过程、硫化物沉淀之间的关系及其找矿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并对热液白云岩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4.
武威盆地第四纪沉积过程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5.
黔北务正道地区沉积型铝土矿富集成矿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北务正道地区铝土矿是我国超大型铝土矿矿床,该矿床为沉积型铝土矿,其成矿过程主要受到沉积相和海平面变化的影响。通过对研究区铝土矿含矿岩系岩性和地球化学分析,认为该区铝土矿主要形成于湖泊相滨浅湖亚相,即铝土矿形成于淡水环境,含矿岩系的绿泥石黏土岩和铝土岩形成于扇三角洲和潮坪相。水动力条件和沉积分异作用控制着铝土矿类型:颗粒状铝土矿形成于滨湖等水动力较强的区域,而土状铝土矿形成与水动力较弱的浅湖区。海平面上升旋回以绿泥石岩和铝土岩沉积为主,而海平面下降旋回以铝土矿沉积为主。海平面下降旋回的跨时远大于海平面上升旋回,这也说明铝土矿的形成是漫长的风化过程。研究区铝土矿含矿岩系最多可识别出3个海平面升降旋回,这3个旋回与研究区周缘同期的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旋回具有一致性和可对比性。  相似文献   
106.
基于密集多点变形监测的公路滑坡主滑方向动态判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滑坡主滑方向是研究滑坡形成机理和确定抗滑防治方案的重要依据。滑坡随着时间的演化,其主滑方向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滑坡主滑方向是滑坡位移状态的综合反映,在滑坡体上布设密集多点变形监测系统,根据小样本监测数据服从t分布的规律,使用肖维勒准则剔除监测数据中的异常值,运用区间估计的方法来求取所有监测点位移方向的均值,通过主滑方向-时间过程曲线来动态判别滑坡主滑方向。将该方法运用到某公路滑坡工程实例研究中,在滑坡体上布设由53个地表位移监测点和19个深部位移监测点组成的密集多点变形监测系统,运用由全站仪和GPS组成的监测仪器系统,对该滑坡开展为期25个月的地表水平位移监测。通过地表位移数据分析对比,采用此方法估计的主滑方向和滑坡体宏观变形体现的滑动方向基本一致。经过误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表明此方法可以较好地对滑坡主滑方向进行了动态判别。将此结果与深部测斜监测到的滑动方向进行了对比,结果基本保持一致,再次说明运用上述方法来动态判别滑坡主滑方向是可行的。在防治工程中,确定了准确的滑坡主滑方向后,指导抗滑桩长轴布设方向和锚索主要受力方向均沿此确定的主滑方向实施,经过长达8个月的持续监测表明,防治措施起到了良好的控制作用,体现了该方法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7.
一个北极区域冰海耦合模式的设置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群  张璐  吴辉碇 《极地研究》2010,22(1):79-89
介绍了一个北极区域冰-海耦合数值模式的设置与应用。海洋模式基于MIT海洋环流数值模式,海冰动力学过程由Hibler的粘-塑模型发展而来。海冰的热力过程基于Winton提出的三层热力学模型。给出了耦合模式的基本框架,重点介绍了区域冰-海耦合系统中较为重要的程序包,如正交网格生成技术,中尺度涡的参数化,冰-海耦合及开边界处理等。以NCEP再分析资料为大气强迫场,模拟研究了北极夏季海冰范围异常的变化特征(1992—2007),模拟得到的海冰面积变化趋势与SSM/I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两者相关系数达到0.88,模式基本反映了海冰的年际变化特征。以2007年为例,对比分析了9月份海冰密集度分布特征,模式结果得到的海冰范围略大于观测,但基本反映了2007年夏季海冰范围的衰减形态。  相似文献   
108.
AB凹陷是珠江口盆地主要油气产区之一,对其进行烃源岩特征和油气资源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昌组烃源岩厚度大且分布面积广,有机质类型以Ⅰ-Ⅱ1型为主,有机质丰度平均2.27%,主要发育于SQ1-SQ6层序中深湖亚相中。研究区内地球化学资料相对较少,通过对比邻区以及综合相关资料,运用成因法,以三级层序为基本单位,对研究区4个次洼(A1、A2、A3、A4洼)进行了文昌组生烃量以及资源量的估算。研究结果表明:A1洼油气资源量为1.007×108t,A2洼为1.343×108t,A3洼为2.545×108t,A4洼为1.705×108t。其中A3洼最有利,A4洼次之,A2洼再次之,A1洼最小。研究区存在2种圈闭:上倾尖灭岩性圈闭和透镜状岩性圈闭,具有油气就近聚集的特点,大型的油气藏分布于AB凹陷中北部,因此AB凹陷中北部为有利勘探区块。   相似文献   
109.
针对湘中涟源凹陷油气藏成藏期次和时间以及油气藏破坏、改造等进行详细研究, 发现存在多期油气充注。利用沥青、包裹体分析, 印支之前曾有过油的充注, 在印支早期、晚期共发生二期天然气充注。印支期既是高成熟天然气充注期, 又是构造圈闭形成时期, 燕山期只对前期气藏起破坏、改造作用。总结了4种油气藏破坏、改造、保存样式, 即原生油气藏后期无改造样式, 原生油气藏后期简单改造样式, 原生油气藏后期多期改造样式, 原生油气藏后期完全破坏样式。分析认为涟源凹陷3个构造带油气藏保存条件各异, 西部构造带保存最差, 中部较好, 东部最好。   相似文献   
110.
涟源凹陷流体包裹体特征与天然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涟源凹陷属于典型的改造型盆地,是湘中坳陷最有利的含油气凹陷之一。应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并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和圈闭发育史、烃源岩主要生、排烃史,对改造型盆地涟源凹陷主要目的层石炭系储层中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气藏形成时间和期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两种类型流体包裹体,第一类为单一液相或气/液比小于15%的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第二类为气液两相含烃盐水包裹体,单一液相包裹体大小一般3~4μm,其它包裹体大小一般1~7μm;流体包裹体特征反映出该区气藏成藏期有两期,即第一期天然气注入时温度120.8~126.2℃,对应成藏时间为早三叠世,第二期天然气注入时温度154.4~169.7℃,对应成藏时间为晚三叠世,其中主要成藏期为晚三叠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