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3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157篇
测绘学   58篇
大气科学   117篇
地球物理   61篇
地质学   364篇
海洋学   73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75篇
自然地理   10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63年   4篇
  1959年   8篇
  1958年   9篇
  1957年   8篇
  1956年   3篇
  193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太阳系尘埃等离子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太阳系尘埃等离子体中的充电机制和波动过程以及与之有关的若干空间物理现象,内容包括太阳系等离子体中尘埃表面的平衡电势,带电尘埃在空间环境中的受力与运动,行星环内沿的弥漫扩散,轮辐结构的成困,彗星环境中尘埃的静电爆裂,尘埃彗尾的形态演化,天王星窄环的稳定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72.
安顺清 《气象》1981,7(4):40-40
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繁荣的基础。由于长期自然历史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日益恶化,自然资源日渐减少。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失调,造成了严重的恶果。土地资源由于沙漠的侵吞,风、水的剥蚀,城市、交通的扩建,地下矿藏的开发等而日益减少。据联合国沙漠会议估计:世界上由于沙漠的侵吞每年约损失500—700万公顷的土地。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有“自然总调度”之称。十九世纪中叶全世界有55亿公顷森林,到目前只剩下28亿公顷,减少了一半。世界上每年毁  相似文献   
73.
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在十二年內使我國科学达到世界先進水平,因此我們建議各野外隊、普查隊广泛成立科学研究小組,結合本礦区矿床地質構造特征和个人学習規划,訂立研究規划,進行科学研究。这样做有如下好处: 1.培养职工研究科学的兴趣; 2.提高职工理論和技術水平,而且收效很大;  相似文献   
74.
安顺清  吴其劻  焦仪珍 《气象》1981,7(10):17-19
一、资料处理 我们利用拉萨、成都、兰州、塔城四站1965—1974年1、4、7、10月逐日07时探空资料(标准层和特性层)把6000米(相对高度)以下的气层分为22层(见表1),并计算了各层的气温和相对湿度。其作法是首先将特性层气压(毫巴)值换算成以米为单位的高度值,然后将各层的温度进行线性内插,求出各层的温度值,并进一步求出温度直减率。 相对湿度的计算是先求出各高度的露点温度,再用各高度上的温度和露点温度计算出相对湿度值。 计算结果已列入《中国十一城市中、低空气温相对湿度资料》。 二、温度  相似文献   
75.
副热带中气旋在各种大气扰动中所占的位置,根据其大小和强弱来看,界于温带气旋和弱的热带低压之间,它发生在海洋上,最大也只有100—200公里,利用现有的观测网能观测到的机会极少。因此,几乎没有什么线索来研究它的结构和性质。1960年9月1日一个偶然的机会,名濑站的雷达发现了一个中气旋,并对它做了很详细的记录。这个中气旋发生在中国东海,向东北方向移动,经过一昼夜,最后在九州中部登陆后消失。这一扰动肯定不是副热带中气旋中最典型的例子,但是通过对这个实例的研究,窥探到了中气旋的一般结构、性质。中气旋作为副热带的扰动具有螺线状降雨带,随着它进入中纬度,在强烈辐合的东半圆内的雨区发生了为数很多的积雨云,形成了明显的中高压。可是,作为扰动的主体的中气旋和伴随着而出现的中高压,它们的大小和强度是属于同一量级的,它们的特征是后者显著地改变了前者的结构。再有,因环流较弱,不可能形成对称的结构,这也是它的一个特征。利用有限的高空观测点和高山观测站的观测资料,按时间序列进行内插,从1公里到14公里每隔1公里做一张等高面天气图,共做了14张,从而进行了三维空间的分析。结果表明:流向副热带中气旋的空气流入量恰好处于积雨云的空气流入量与正在发展期的台风空气流入量之间。  相似文献   
76.
T级影像数据库建库方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海量多源遥感数据的组织与管理一直是测绘学科研究的重点。重点研究基础性、框架性、规范性、服务型的T级影像数据库,实现了多源影像数据的管理和共享,并在此基础上,使用Oracle11g数据库面向.NET框架提供的ODP.net以及ArcGIS的Arc-Engine实现多元数据管理的对象和方法,建造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原型系统。  相似文献   
77.
分布式社区口腔医疗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SQL Server和VB设计分布式社区口腔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牙科电子病历,实现远程医疗信息共享和IC卡一卡通服务,改善口腔医疗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78.
生态系统科学研究与生态系统管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学科以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为核心,通过研制生态系统观测和模拟分析的技术和方法,探索解决区域性/大尺度生态学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监测生态系统变化,认知生态系统变化规律,推动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物地理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和生态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生态系统管理模式,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的生态建设、应对全球变化及区域可持续发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中国华北平原农业区、南方红壤丘陵林业区、青藏高原农牧区以及黄土高原区等典型区域开展生态系统管理技术与模式的集成与创新研究,着力解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大生态学问题,推动区域生态系统管理领域的科技进步。围绕生态系统生态学学科前沿,着重在① 生态系统联网观测、模拟与信息管理,② 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③ 生态系统空间格局与机制,④ 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⑤ 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系统服务等五大主要研究方向,系统开展生态系统生态学前沿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研究,研究成果处于国内和国际生态学研究的科学前沿。  相似文献   
79.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网络)和科学数据中心建设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立80年来,十分重视野外台站(网络)和科学数据中心的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研究所建立了4个野外观测研究网络,引领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建设与发展;成立了2个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1个中国科学院数据中心,1个数据出版系统并于2016年加入了世界数据系统;拥有2个国家级野外观测研究站,1个中国科学院野外研究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野外观测研究平台和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本文回顾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中国通量观测研究网络、中国物候观测网和禹城站、拉萨站、千烟洲站以及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生态科学数据中心、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和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的发展历程。地理资源所台站(网络)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引领了中国野外观测研究事业的发展,支撑了地理学、生态学等重要科学成果产出,科技支撑能力和示范能力大幅提升,有力支撑了华北平原、青藏高原以及南方山地丘陵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地球系统科学、野外台站、资源环境等学科和领域最大的科学数据汇聚中心,数据共享服务成效显著,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在未来发展中,地理资源所将充分发挥野外台站(网络)综合中心作用,强化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物候等观测研究网络的能力建设,稳步提升野外观测研究站条件保障能力和科学数据中心的数据汇聚能力、分析挖掘能力以及共享服务能力,持续推动和引领中国科学数据的共享,在科学研究和支撑国家需求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80.
刘晔  王若宇  薛德升  曾经元 《地理研究》2019,38(8):1949-1964
基于2000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和地级行政单元数据,采用不均衡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刻画中国高技能劳动力和一般劳动力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并采用空间滞后模型,识别高技能劳动力与一般劳动力空间分布的决定因素及其变化。结果表明:① 两类劳动力总体的空间特征均为东南密集,西北稀疏;② 2000—2010年,高技能劳动力在空间分布上呈集中化的趋势,而一般劳动力呈分散化的趋势;③ 十年间高技能劳动力集聚区虹吸作用加强,其分布越发集中于沿海特大城市群,而一般劳动力集聚区回波作用加强,其分布越发均衡;④ 空间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职工平均工资、是否直辖市或省会、每万人在校高校学生、是否沿海城市、常住人口数和空间溢出效应在十年中一直都是决定高技能劳动力和一般劳动力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而失业率、中学生师比、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绿地率在2010年也成为影响两类劳动力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对比两类劳动力的模型结果可得,高技能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受行政因素、高校因素和地区生活舒适度的影响更大,而一般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受劳动力市场因素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