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4篇
  免费   292篇
  国内免费   300篇
测绘学   206篇
大气科学   105篇
地球物理   230篇
地质学   649篇
海洋学   154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127篇
自然地理   10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4篇
  1966年   3篇
  1958年   9篇
  1956年   3篇
  1940年   2篇
  193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941.
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与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近二十年的石油勘探会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果。本文叙述了该盆地的油气勘探历程,以重点区块为单位,对勘探成果及资源潜力做了精细的分析,指出了该盆地未来的油气勘探主攻领域和方向。   相似文献   
942.
西藏拉轨岗日核杂岩盖层变质分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藏南拉轨岗日由一系列链状的热穹隆构成, 总体呈东西向延伸, 每一个热穹隆是一个变质核杂岩, 核部发育大量变质岩, 基底与盖层之间发育拆离断层.通过对拉轨岗日变质带及其特征变质矿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和温度压力估算, 得出拉轨岗日变质带的分带规律及矿物成分、变质温度、压力、深度的变化规律, 为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的热活动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943.
采水地面沉降时空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对地面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和结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深入研究采水地面沉降预测理论对于沉降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本构模型和土体参数确定上的困难,采用力学推理和数学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新的采水地面沉降时空预测模型。首先,利用太沙基固结微分方程,建立了反映地面沉降时间效应的半经验计算模型;其次,在分析采水地面沉降空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利用随机介质理论研究了采水地面沉降空间分布特征;再次,综合考虑采水地面沉降的时间效应和空间分布形态,建立了采水地面沉降的时空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计算地面沉降共需4个计算参数,介绍了参数求解方法。最后,利用时空计算模型预测了某地单井采水引起地面沉降的时空规律。研究表明,所建立的采水地面沉降预测模型能准确地反映采水地面沉降的时空规律,能方便、快捷地预测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  相似文献   
944.
目的:探讨益气养阴汤联合西药治疗卵巢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 例卵巢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 例。对照组予以贝伐珠单抗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汤治疗。观察2组的综合疗效,血清肿瘤标记物,细胞免疫因子,抑制因子、生长因子、炎症因子水平,生存质量评分,化疗毒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45%(34/36),对照组为75.00%(27/3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清肿瘤标记物,细胞免疫因子,抑制因子、生长因子、炎症因子水平及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组毒副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养阴汤联合西药治疗卵巢癌可提高患者临床疗效,调节血清肿瘤标记物、细胞免疫功能及抑制因子、生长因子、炎症因子分泌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945.
地震作用下,相邻主梁间的碰撞会改变桥台-引桥-刚构连续梁桥结构体系的动力响应。为了探究主桥结构形式、墩高、引桥跨数和伸缩缝间距等结构参数对伸缩缝处碰撞效应和桥梁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以某实际桥梁为背景,考虑碰撞能量耗散、桩土相互作用、桥台与台后填土相互作用以及支座和桥墩的非线性行为,采用CSIBridge建立桥台-引桥-刚构连续梁桥结构体系的有限元模型进行碰撞弹塑性动力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主桥结构形式的主桥墩受力区别较大,相邻主桥墩高差较大时,选择连续梁桥结构体系更加合理。墩高增加使主引桥间动力差异增大,碰撞效应更加显著,仅对刚构墩受力影响较大。引桥跨数增多和伸缩缝间距增大分别使伸缩缝处碰撞效应增大和减小,碰撞抑制作用的增强和减弱也使得刚构墩内力和变形分别减小和增大,但对于其他桥墩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946.
采用经典平差方法处理重力网数据时,判断起算基准是否稳定是一个关键性问题。本文在精细化处理陕西重力测网观测资料基础上,采用线性回归法,对1992—2011年陕西重力测网起算基准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并以泾阳M_S 4.8地震为例,分析了重力起算基准稳定性对重力网计算的影响及线性回归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1)起算基准重力值随时间变化明显;(2)起算基准扰动影响改正后,地震前后重力场及跨断裂重力段差变化特征更加符合实际情况;(3)处理重力数据及分析重力场变化特征时,必须考虑起算基准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7.
基于正交各向异性理论表征断层的变形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介质弱化带"和"摩擦接触"这2类常见断层模型在地壳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再利用2者各自的特点,引入复合材料力学中各向异性理论,结合断层产状给出了针对不同走向、倾角的断层各向异性本构方程。数值模拟试验对比研究显示:基于正交各向异性本构关系的断层模型不但能够避免断层垂直方向上的形变场畸变现象,而且能够有效地刻画断层两盘相对滑动,模拟结果与基于接触摩擦断层模型的模拟结果吻合良好。该模型可以在研究区域构造复杂,接触计算收敛困难的情况下替代摩擦接触模型。  相似文献   
948.
湖冰光谱特征是湖冰遥感反演的物理基础,是研究湖冰光学特性和空间分布的理论依据。本文以查干湖为例,使用ASD Field Spec 4便携式地物光谱仪采集冰封期不同类型湖冰、积雪和水体光谱,利用Savitzky-Golay滤波法和包络线去除法分析白冰、灰冰、黑冰、雪冰、积雪和水体的反射光谱特征,探索气泡对湖冰反射光谱特征的影响。积雪和雪冰、白冰和灰冰、黑冰和水体的反射特征随着波长的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冰的反射率介于积雪和水体之间,其中白冰的反射率高于灰冰和黑冰,在包络线去除结果中,黑冰和水体在440 nm吸收谷处的吸收面积为5.184和10.878、吸收深度为0.052和0.106,雪、雪冰、白冰、灰冰在800和1030 nm吸收谷处的吸收面积和吸收深度的变化表现为雪<雪冰<灰冰<白冰。气泡是影响湖冰光谱特征的重要因素,气泡使白冰反射率减小和黑冰反射率增大,并且气泡使得白冰在800/1030nm和黑冰在440 nm处的吸收面积和吸收深度减小,其中气泡大小和疏密程度的不同会导致湖冰反射率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同时,本文选取时间同步的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在完成辐...  相似文献   
949.
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GDGTs)作为一种重要的膜脂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基于GDGTs对温度的敏感性, TEX86(Tetra Etherinde Xoftetraethers consisting of 86 carbons)指标被广泛用于海洋古温度重建。然而,研究表明GDGTs母源生物古菌也会受到环境中溶解氧(DO)变化的影响,进而影响其膜脂组成,但边缘海DO对GDGTs组成的影响仍不清楚。本文研究了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颗粒物与表层沉积物中GDGTs的含量与组成,探讨了表层沉积物中GDGTs的来源及其组成对底层DO的响应。结果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颗粒物GDGTs的含量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同时表层沉积物中的GDGT-2/GDGT-3和GDGT-0/Cren比值均与底层颗粒物相近,表明沉积物中GDGTs主要来源于底层颗粒物的沉降输入。进一步对受陆源有机质输入影响较小的站位研究发现有机质来源BIT(Branched and Isoprenoid Tetractter)指...  相似文献   
950.
研究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MS8.1大地震前新疆地区宽频带地震仪记录到的异常扰动事件.新疆地震台网在发生强震的前三天记录到了强烈的扰动信号.由于新疆地震台距离昆仑山大地震的震中很近,因此该震前扰动的成因备受关注,一直被认为可能是与大地震相关的慢地震事件,可能是大地震的某种前兆现象.本研究扩大了观测异常扰动事件的范围,分析了欧亚大陆187个宽频带地震仪在2001年11月的观测记录,发现这些地震仪在11月10—12日期间都记录到了时频特征类似的强扰动信号,其中最强的扰动信号出现在挪威台站KONO.调查研究发现挪威海域在11月10—12日期间出现了一次超强北极风暴,我们对扰动源位置初步定位后发现大地震前欧亚大陆各台站记录的最大扰动信号主要来源于挪威西南海岸.本文的研究结果确认昆仑山大地震前新疆台网记录到的强烈震前扰动信号不是与大地震相关的慢地震事件,而是挪威海域北极风暴激发的微地震(地脉动).本文进一步研究表明北极风暴激发的地脉动可显著影响中国大陆的地震和重力观测.在分析中国大陆地震台网记录的强扰动信号时,北极风暴的影响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