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2010年1月12日,加勒比岛国海地爆发了Mw7.0级大地震.震中附近的宽带地震仪记录在1月10—1月12日观测到了显著的“震前扰动”现象.扰动信号的周期为3~10秒.北美大陆的宽带地震仪也记录到了类似的扰动信号.海地大地震“震前扰动”发生期间,加勒比海域及周围海域没有发生任何海洋风暴.海地大地震的“震前扰动”是由某种非台风因素引发的.  相似文献   

2.
2008年8.0级汶川大地震发生前约40 h起,中国地震局测震台网中的宽带地震仪、重力仪和倾斜仪都记录到了明显的低频扰动现象.然而,在此期间西太平洋上空产生了一次强台风Rammasun(威马逊);与此类似,2001年8.1级昆仑山大地震发生前约60 h起,国家地震局测震台网中的宽带地震仪也记录到了明显的低频扰动现象,在此期间中国南海上空产生了一次强台风LingLing(玲玲).本文针对这两大地震的“震前扰动”现象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其“震前扰动”现象是否与台风引起的巨浪产生的地脉动效应有关.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内陆观测到的异常扰动与台风路径以及台风的强度密切相关.近海台风可在中国大陆内地引起明显的异常扰动;而远离大陆海岸位于深水海域上空的台风,很难在中国大陆内地引起明显的异常地脉动变化.台风LingLing的路径距离中国海岸最近处仅有约700 km,而台风Rammasun距离中国大陆海岸最近处却达1300 km.本文的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路径和强度类似于LingLing的台风在中国内陆可引起明显的异常扰动.因此,中国内陆和沿海许多地震台记录到的昆仑山大地震的“震前扰动”源于LingLing地脉动效应的可能性较大;但位于新疆的地震台记录到的扰动信号频率却明显偏低,这一现象值得注意.路径和强度类似于Rammasun的台风很难在中国内陆引起明显的异常扰动,因此汶川大地震的“震前扰动”完全源于台风Rammasun地脉动效应的可能性较小.汶川大地震的“震前扰动”产生的原因和机理值得我们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昆仑山强震前的震颤波并非源自慢地震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1年11月14日的昆仑山Ms8.1级地震前几天,中国地震台网多个台站都观测到了持续数天的低频震颤波信号.由于这些震颤波发生在强震前,所以备受关注.多年来研究人员对该震颤波的产生原因进行过多方探讨,但没有定论.该震颤波信号是否源自强震区的慢地震?是否是地震前兆?或为其它因素?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从多方面分析和研究了昆仑山强震前中国大陆宽频地震仪所观测的震颤波信号的特征、持续时间、震颤波强度变化与大规模大气运动的关系、信号强度随观测空间的衰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宽频地震仪在昆仑山强震前观测到的震颤波由两个信号组成,其中11月10日开始出现,主要频率范围0.15~0.22 Hz (周期约4~7 s)、持续时间在10-13日的震颤波,主要由同时间段内发生在西太平洋的强台风玲玲(Ling Ling)引发;而11月11日开始出现,主要频率范围0.1~0.13 Hz (周期7~10 s)、持续时间在11-12日的震颤波,不是来自昆仑山强震区的慢地震,而是由来自欧洲北部及欧亚大陆的强温带气旋引发.  相似文献   

4.
利用海南地震台网宽频带地震仪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不同自然环境下地脉动扰动信号,结果显示:在不同自然环境下,地震仪记录的地脉动扰动信号的形态、振幅、频率、扰动强度不同,其中登陆海岛的热带气旋引起的震颤信号频带窄、能量大、扰动强度较大,对地脉动干扰影响大,其次是天文潮期,远离海岛的热带气旋对地脉动干扰影响较小;不同路径、距离的热带气旋引起的震颤信号频率带一致,但扰动强度区别明显;不同自然环境对不同观测台站记录的地脉动信号均存在影响,只是程度稍有不同。  相似文献   

5.
宽带地震仪资料证实汶川大地震“震前重力扰动”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武汉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LacosteET重力仪资料中发现汶川大地震"震前扰动"现象之后,又在全国数十个台站宽带地震仪资料中发现了汶川大地震的"震前扰动".和LacosteET重力仪观测到的"震前扰动"一样,宽带地震仪资料的"震前扰动"也是在震前两天开始并逐渐增大,一直持续到汶川大地震发生,信号周期也是4~8 s.  相似文献   

6.
汶川大地震“震前扰动”存在“第三类脉动”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国家地震台网数十台地震仪的观测资料研究了汶川大地震和昆仑山大地震的“震前扰动”现象,结果表明,“震前扰动”现象与强台风的影响密切相关,适用于英国海洋学家Higgins的海浪非线性干涉理论中的“第二类脉动”.然而,通过对信号时频特征的细致分析后发现:“震前扰动”信号存在着明显的“时频偏移”现象,不完全符合“第二类脉动”的特征.因此本文认为,汶川大地震的“震前扰动”除了包含“第二类脉动”信号外,还可能存在着“第三类脉动”,这对强震短临前兆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 本地震目录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提供。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使用全国90个测震台站的地震数据,记录了中国及邻区M≥2.5的地震,各地震事件的记录台站均在5个以上。地震目录使用的走时表为J-B表①,发震时刻为国际时,地名为按Flinn、Engdahl和Hill~(②③)划出的地震分区给出的大致的地理位置(仅作位置参考,不含任何政治意义)。其中:Ms是由数字地震记录仿真成中周期宽频带地震仪(SK和DK-1仪)测定的震级,M_(S7)是由数字地震记录仿真成763长周期地震仪记录测定的震级,m_B是用宽频带中周期仪(SK仪  相似文献   

8.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0,(5):165-166,172
<正> 本地震目录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提供。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使用全国90个测震台站的地震数据,记录了中国及邻区M≥2.5的地震,各地震事件的记录台站均在5个以上。地震目录使用的走时表为J-B表,发震时刻为国际时,地名为按Flinn、Engdahl和Hill划出的地震分区给出的大致的地理位置(仅作位置参考,不含任何政治意义)。其中:Ms是由数字地震记录仿真成中周期宽频带地震仪(SK和DK-1仪)测定的震级,M_(S7)是由数字地震记录仿真成763长周期地震仪记录测定的震级,m_B是用宽频带中周期仪(SK仪  相似文献   

9.
选取了2008年4月25日至5月12日间的四川台网14个台宽频带地震仪记录到的地脉动波形资料,把速度波形做适当的数据校正和滤波处理后,经积分转换成位移波形.频谱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发生前存在低频异常颤动,地震前2~3天开始0.1~0.3Hz频段傅里叶谱幅值逐渐增大;各个台的位移振幅值逐渐增强.其中靠近龙门山断裂带的台站记录到的地脉动变化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2009年3月19日Mw 7.6级汤加大地震的"震前扰动"现象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汶川大地震爆发后,作者在武汉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的重力仪资料中发现了震前约48小时的"重力扰动"现象、并在随后对全国数十个台站宽带地震仪资料的分析中得到了证实.2009年3月19日,太平洋岛国汤加海域爆发了Mw7.6级(里氏7.9级)大地震,宽带地震仪资料中再次出现了显著的、信号周期为4~8秒的"震前扰动"现象:从大地震前约16天的3月4日开始一直持续到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 The MS=8.1 earthquake occurred in west of the Kunlun Pass on November 14, 2001. It is the greatest earthquake occurred in China since the last half of the century and is an important event in recent seismic history of China. Some specialists consider that the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area where the earthquake monitoring capability is lowest in Chinese mainland; no striking precursory seismicity was found. The study on the precursory seismicity before the earthquake has not b…  相似文献   

12.
顾国华  张晶  王武星 《地震学报》2003,25(6):653-660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网GPS连续观测,获得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8.1级大地震前后中国大陆,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地壳水平运动信息.以东部长期相互间相对水平位移很小的几个站组成的一组稳定点作为基准, 据此获得水平位移分量时间序列.2000年11月上旬起中国西部的GPS基准站开始出现显著的异常位移,此后在云南及四川发生多次6级左右的地震.自2001年4月中旬开始,中国西部GPS基准站向北的水平位移速率明显减小,甚至反向,临震前及震后略有恢复,但震后向北的水平位移速率仍减小,并有明显的向西运动.近几年中国大陆西部(相对东部)的地壳运动过程表明,印度板块的向北挤压是昆仑山8.1级大地震的主要力源,大地震释放了大量的能量,印度板块对中国大陆的作用力明显降低,大震后至2002年底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也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
The continuous GPS observation at the fiducial stations in the 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na (CMONOC) recorded the crustal movement of Chinese mainland before and after the great Kunlun Mountain earthquake of M=8.1 on November 14, 2001, especially the horizontal crustal movement in the western part of China. Based on the datum defined by a group of stable stations with small mutual horizontal displacements for a few years, the time series of horizontal displacements at fiducial stations were obtained. Significant anomalous horizontal displacements had appeared at the fiducial stations in the western part of China since early November 2000 and several earthquakes with the magnitudes about 6.0 had occurred in Yunnan and Sichuan Provinces. The northward components of 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at the fiducial stations in west China ha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even changed in the opposite sense since mid April 2001. After the earthquake, the northward displacements still decreased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westward displacements. The process of the crustal movement in the western part of Chinese mainland (in reference to east China) suggests that the main force source for this earthquake came from the northward pushing of the Indian plate. The great earthquake released a large amount of energy, as a result, the action applied by the Indian plate to Chinese mainland diminished significantly and after the great earthquake, the seismic activity in Chinese mainland decreased considerably until the end of 2002. Foundation item: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Programming Project for Key Basic Research (95-13-03-07).  相似文献   

14.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M 8.1地震前的缓慢地震事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M8.1地震前发生了缓慢运动事件,新疆地震台网记录分析结果表明,这次事件在大震前3.5天开始出现,长周期前驱波持续约47小时,波列呈现规则的正弦波形,视周期约为8.8秒。笔者认为,该慢地震事件是M8.1大震前中昆仑断裂临震预滑动引起的。事实表明,慢地震的观测与研究对深入了解断层失稳过程和实现地震短临预报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显示了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网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A great earthquake of M S=8.1 took place in the west of Kunlun Pass on November 14, 2001. The epicenter is located at 36.2°N and 90.9°E.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some main precursory seismic patterns appear before the great earthquake, e.g., seismic gap, seismic band, increased activity, seismicity quiet and swarm activity. The evolution of the seismic patterns before the earthquake of M S=8.1 exhibits a course very similar to that found for earthquake cases with M S≥7. The difference is that anomalous seismicity before the earthquake of M S=8.1 involves in the larger area coverage and higher seismic magnitude. This provides an evidence for recognizing precursor and forecasting of very large earthquake. Finally, we review the rough prediction of the great earthquake and discuss some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prediction of great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16.
震后野外考察表明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库赛湖地震 (MS8 1)发生在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断裂带库赛湖段上 ,发震断层具有高速率左旋滑动的基本特征 ,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达 (14 8± 2 4 )mm/a ;地震地表破裂带沿库赛湖段西起布喀达板峰东缘 (91°0 8′E) ,向东经库赛湖北缘、青藏公路 2 894里程碑、玉珠峰南麓 ,东止于青藏公路东 70km附近 (94°4 8′E) ,地震地表破裂带沿N70°~ 90°W走向线状展布 ,全长约 35 0km ,由一系列走向N4 5°~ 5 0°E拉开状张裂缝、走向N6 0°~ 75°E张剪切裂缝、走向N80°W剪切裂缝以及隆起鼓包或开裂陷坑等斜列状组合而成 ,显示出纯剪切走滑的破裂特征 ,最大左旋水平位移 6m ;宏观震中位于昆仑山口西 80~ 90km附近的库赛湖东北角山麓地带 ,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 30 0m ,在库赛湖北岸至山麓地带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和由地震动或重力效应引起的次生破裂带总宽度可达 2km。库赛湖地震地表破裂的左旋走滑特征表明 ,青藏高原物质确实存在着向东的滑移或流动 ,东昆仑断裂带东部与库赛湖段斜列的东大  相似文献   

17.
青海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的尾波持续时间和地震频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昌庭 《山西地震》2003,(2):29-31,36
2001年11月14日青海省昆仑山口西发生了8.1级大地震,震后,分析了青海省大武地震台尾波持续时间、门源地震台记录的地震频次,发现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大武地震台的尾波持续时间明显存在低值异常、门源地震台观测到的地震频次出现了高值异常。得出青海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有地震月频次高值异常,地震发生在尾波低值异常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吉林汪清7.2级深震前东北地区形变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安福  张兴科  张晶  高福旺  吉平 《地震》2004,24(1):76-81
2002年6月29日在吉林汪清(43.5°N, 130.6°E)发生Mb7.2地震, 深度593 km。 该次地震是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地震后, 我国大陆发生的一次重要地震事件。 该稿首先讨论了深震区与昆仑山地震带强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 并对该地区观测的倾斜和短水准近几年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给出了与地震相关的形变场异常场特征: ① 震前2~3年开始出现较大幅度的倾斜异常阶跃; ② 东北地区地倾斜存在远离震源的特征迁移; ③ 华北地区短水准出现特征波形异常, 并沿痰庐地震带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