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6篇
地质学   81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火山岩型铀矿是我国重要的热液型铀矿类型之一,发育在区域性火山喷发带上的火山盆地内,其成因受构造-岩性岩相-热液循环联合控制,其构造型式能够反映火山岩相和热液蚀变类型,体现火山热液铀矿化的特点和内在规律。文章将火山岩型铀矿床划分为火山角砾岩筒、次火山岩、密集裂隙带、层间破碎带4种亚类,并详细介绍了每一亚类的成矿特征;根据不同亚类火山岩型铀矿床距离火山热液活动中心由中心向远源方向的铀成矿地质特征,总结了中国火山岩型铀矿床综合成矿模式,厘定了不同亚类铀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构造、岩性岩相、容矿主岩)、矿化与成因(成矿流体、成矿温度、矿化深度、矿化特征、矿体形态、矿石矿物、伴生元素)、物、化、遥等预测要素,建立了中国火山岩型铀矿预测模型,对火山盆地铀矿找矿实践中针对火山盆地不同部位或环境下选择有效的技术方法手段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2.
西大明山成矿带碳硅泥岩型铀矿找矿靶区圈定及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综合分析大新铀矿床和巴江铀矿床等典型矿床的成矿地质环境、成矿地质特征、铀成矿地质作用,总结西大明山成矿带的铀成矿规律,笔者认为尽管带内存在堆积富集的古溶岩型铀矿,但其不是主要的资源类型,研究区内仍应以寻找热液叠加改造型铀矿为主要找矿目标。同时,总结和归纳了该带热液叠加改造型的碳硅泥岩型铀矿预测要素变量,主要有:前泥盆系剥蚀区、控矿构造、岩体、铀矿化信息、化探异常和有利岩相等。采用固体矿产评价方法和MRAS技术进行找矿靶区圈定和优选,为带内下一步的铀矿勘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3.
本文通过对切尔诺贝地区地质和水文地质的分析,说明了该地区为放射性核素残留物长期保留和贮存极为不利的场所。核电站选址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地质,水文地质,地貌和气候等因素,并提出了5条选址原则。  相似文献   
54.
512铀矿床Re的地球化学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明宽  赵瑞全 《铀矿地质》1997,13(5):273-278
Re是一种重要的分散元素。本文通过对512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中Re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指出Re的活化迁移和沉淀富集受地球化学环境控制,并与有机质密切相关,其赋存形式以ReO_2和有机质吸附为主。同时指出Re在该铀矿床中已达到地浸开采综合利用的指标,建议加强对其地浸工艺的研究。  相似文献   
55.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深入分析与反演模拟,定性半定量地研究了该区相关岩石组合的地热演化史.结果表明,晚侏罗世晚白垩世早期(160~90 Ma)盆地具东升西降的特点,东部以约25 m/Ma的速率隆升,造成1500~2000 m的剥蚀量;晚白垩世末至始新世早期(90~23 Ma),盆地具整体隆升特点,盆地南部和西部隆升幅度达1500~2000 m,盆地东部表现为弹性回返,隆升缓慢,幅度小于500 m;中新世早期以来(23 Ma至今),全盆快速隆升,周边隆升速率达45~108 m/Ma,造成1000~2500 m的剥蚀量.对盆地内砂岩型铀矿年龄资料对比分析表明,后生铀成矿作用过程基本上都发生在盆缘相对快速隆升阶段.  相似文献   
56.
萨瓦布其铀矿床为经构造抬升破坏残留的古矿,矿体产状陡立,品位高。它主要有两种成因类型,即层间氧化带砂岩型与后生煤岩型,前者为主要类型。通过对萨瓦布其地区侏罗系沉积特征的研究,识别出4种沉积相,划分出7个沉积旋回,指出砂岩型铀矿化主要产于辫状河三角洲相砂体中,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7.
内蒙古二连盆地早白垩世砂岩型铀矿目的层时代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赛汉高毕和巴彦乌拉地区是二连盆地两个新近突破的砂岩型铀矿区,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二级构造单元,前者位于乌兰察布坳陷的东北角,后者位于马尼特坳陷的西南角,中间由贺根山断裂分隔。由于两个地区的含矿目的层的厚度、岩性、岩石颜色、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等存在一定的差别,故而引起了两地的含矿目的层时代的争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砂岩型铀矿区部分钻孔进行了古地磁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地磁极性序列变化基本相似,相当于国际标准年表的阿普第—阿尔必期。同时,在两个地区采集的部分孢粉样品分析结果显示,均获得较多早白垩世的标志分子,组合面貌与我国北方早白垩世赛汉塔拉组Cicatricosisporites-Disacciatrileti孢粉植物群的特征非常相符。古地磁和孢粉分析资料共同有力地证实了二连盆地的这两个地区砂岩型铀矿的目的层属于同一个层位,即下白垩统赛汉塔拉组。  相似文献   
58.
二连盆地晚中生代以来构造-沉积演化与铀成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二连盆地晚中生代以来的沉积构造演化,划分出早白垩世的大陆伸展断陷、断拗转换和晚白垩世以来弱挤压差异升降3个演化阶段。根据砂岩型铀矿成矿机理,认为断拗转换阶段沉积的灰色碎屑岩系是重要的找矿目的层,差异升降运动为砂岩型铀矿成矿提供了必要条件;分析了盆地中不同地段可能产出的铀矿化类型,初步归纳了铀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59.
邢作昌  秦明宽  李研  郭强  张杨  贾立城  肖菁 《中国地质》2021,48(4):1225-1238
松辽盆地北部铀矿地质研究相对薄弱。本文利用岩心、测井资料,综合运用沉积学、盆地分析、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对松辽盆地东北隆起区内的沉积建造特征进行了系统梳理:(1)理清了松辽盆地东北隆起区盆缘的地层结构及含铀含氧水渗入窗口的时空分布特征,绥棱以北嫩江组以下地层整体为超覆结构,仅海伦隆起泉头组在盆缘具有削蚀结构从而具备渗入窗口;而绥棱以南的晚白垩世地层整体在盆缘都呈削蚀结构,均具备窗口。(2)研究区可识别出冲积扇、扇三角洲、曲流河、辫状河、三角洲、滩坝及半深湖—深湖相这7种沉积相类型;在海伦隆起、绥棱背斜、庆安隆起等不同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沉积充填样式。(3)探讨了松辽盆地东北隆起区砂岩型铀矿的主攻层位、找矿类型及找矿方向:庆安地区泉头组冲积扇扇中辫状河河道砂体是最有利的勘探对象,其次是铁力地区姚家组的扇三角洲砂体和海伦地区泉头组的辫状河河道砂体,最后是绥棱地区嫩一段的三角洲前缘砂体。该研究可为松辽盆地东北隆起区铀矿勘查突破提供新的找矿思路。  相似文献   
60.
本文总结了近十年我国铀矿地质工作的主要进展,包括铀矿成矿理论创新、铀成矿类型和成矿区带划分、全国铀资源潜力评价、主要工业铀矿类型研究评价、相山科学深钻、零价态金属铀的发现及新矿物发现等;论述了砂岩型铀矿快速评价、热液型铀矿攻深找盲、大数据找矿、遥感高光谱、钻探工艺及分析测试等技术创新成果;概述了依据理论创新及技术方法集成创新在国内外铀矿找矿领域的重大突破;展望了铀矿地质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