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利用福建省内68个地面测站1981—2011年1—4月、10—12月逐日观测资料,结合最低地表温度、天气现象、最低气温作为福建霜冻判别指标,探讨福建霜冻气候特征及环流背景形势。研究发现:1)福建年平均霜冻天数、初(终)霜冻日、无霜冻期具有明显地域差异,等值线基本呈东北—西南走向,与台站海拔高度具有良好相关性。区域平均初霜冻日、终霜冻日、无霜冻期总体分别呈推迟、提前、延长的变化趋势。2)全省大范围霜冻天气呈现发生频率低、过程持续时间短、总体逐渐减少的特征。3)霜冻越强,发生越晚,结束越早,且出现天数越少。4)随着形势场特征线略有南压,霜冻逐渐增强,反之减弱。  相似文献   
12.
"百合"台风近海加强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毅  刘爱鸣  刘铭 《台湾海峡》2005,24(1):22-26
利用卫星云图、常规观测资料对“百合”台风减弱为低压后在台湾海峡南部海面强度再次加强,又发展成强热带风暴的过程分析诊断结果表明:“百合”台风近海加强的主要原因是台风上层强辐散流场的叠加,加强了台风环流的垂直上升运动;台湾海峡南部的暖洋区的增暖增湿、中低层辐合流场的加强和低层适度冷空气的侵入对台风的加强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刘爱鸣  林毅  吴幸毓 《气象》2010,36(9):29-35
利用热带气旋资料和天气图、卫星云图等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1949-2008年入侵台湾岛及邻近区域的热带气旋出现的各类异常路径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结果表明,异常路径的形成是环境流场和台湾地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特定的环流形势下,台湾地形的影响,导致入侵这一带区域的热带气旋结构及其周围的气压场和流场发生变化,并可能诱生出地形槽或低压。热带气旋出现左折、右折、打转和诱生低压发展取代原热带气旋的异常路径,发生在不同地点的异常路径,地形和环境作用的主次关系不同。  相似文献   
15.
2005年登陆台湾岛台风路径特点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刘爱鸣  林毅  刘铭 《气象》2006,32(6):37-43
2005年“海棠”、“泰利”和“龙王”3个台风先后在台湾花莲附近登陆后再次在福建登陆。其中“海棠”和“泰利”登陆台湾岛前后路径异常,发生打转、滞留。作者利用常规天气图,结合相关的物理量场对这3个台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过岛台风发生路径异常除了受台湾岛地形影响外,与副热带高压、台风南侧流场、冷空气活动及有关物理量场的分布特征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9608台风内区云系结构演变与路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毅 《气象科学》1997,17(4):350-357
本文利用逐时数字化卫星云图,详细分析了9608(HERB)台风在近海区的路经变化趋势与台风内区云系结构演变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台风云人区强对流云团的非对称发展,使台风内力发生变化,是导致台风路径两次打转和波浪式前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台风中尺度对流云团与中尺度暴雨相互关系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选取1996-1998年5个登陆福建的台风,分析其中尺度暴雨时空分布规律;并通过对数学化处理的逐时红外卫星云图的研究,揭示台风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云图特征。分析表明台风中尺度暴雨的强度与中尺度对流云团的最冷云区温度和面积密切相关,常出现在中尺度对流云团偏东侧具有云顶温度梯度密集、云顶温度等值线曲率较大、云团处在发展阶段这些云图特征的区域。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14—2016年辽宁省冬季高速公路事故记录,将多要素逐日气象观测数据与事故数据按照日期进行匹配,分析气象条件引发高速事故的空间分布特征。数据挖掘分析首先利用两步聚类方法确定辽宁地区冬季天气类型数量,再通过K-means方法对气象数据进行聚类处理。采用随机森林方法对不同天气类型搭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分类模型,并分析模型中气象要素的特征重要性。结果表明:受气象条件影响的高速事故数量辽南地区最多,其次是辽西地区,辽东、辽北地区占比较低。辽宁冬季天气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根据气象要素数据结构总结出的天气特征分别为:当日出现降水、前一日出现降水、寒冷干燥、潮湿回暖。有明显降水特征天气类型的事故率超过七成,降温、升温天气类型的事故率在两成左右。随机森林方法对前一日出现降水、寒冷干燥两种天气类型的分类精度更高,模型泛化能力也更好。4种天气类型中气象要素的特征重要性有明显差异,最高地温要素在事故高发天气类型中特征重要性排第1位,在潮湿回暖天气类型排第3位,对于冬季辽宁地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影响高于其他要素。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61—2020年辽宁省56个气象站冬季逐日气温数据,根据国家标准《暖冬等级》,以1990—2020年为气候值作为参考,综合采用气候倾向率、IDW、滑动t检验突变分析以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辽宁省近60 a冬季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化趋势,单站暖冬及区域暖冬事件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60 a来辽宁省冬季平均气温以0.3℃/10 a的速率升高,辽宁中部和东部地区变暖趋势最为显著;20世纪90年代前的30 a属于偏冷时段,但增温效应强于后30 a,冬季平均气温在1987年前后出现了明显的由冷转暖的突变,1971年出现了相对较弱的冷暖转变;1988年后逐年单站暖冬事件的发生整体比1961—1987年出现单站暖冬事件明显增多。发生频次较高的地区分布在辽宁中部和东南部地区,为16—20次;近60 a来共有16次区域暖冬事件,21世纪后的20 a内共出现9次区域暖冬事件,占总数的60%;区域暖冬事件以准22 a和2—3 a为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20.
阳春市双滘镇大榜村背靠丘陵山坡,山体由寒武系的混合岩组成,表层风化岩土厚度较大,山势陡峭且发育有冲沟坳谷,岩土稳定性较差。本文通过充分分析评价区地质环境条件,通过采用定量计算及定性分析方法进行泥石流参数计算和危险性分析评价,为下一步对泥石流治理设计提供地质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