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111篇
测绘学   60篇
大气科学   183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156篇
海洋学   10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岩溶区隧道在施工过程中易发生崩塌,针对力学方面的隧道塌方机理分析较多,而针对岩溶软弱破碎带等地层方面的隧道塌方机理研究分析较少。为保证隧道施工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可行性,掌握隧道施工中的塌方机理非常有必要。依托贵州某岩溶破碎地层隧道在开挖过程中发生的坍塌现象,结合隧道的监测数据,运用BP神经网络的构建原理,对隧道的地层参数进行反演。将反演土体力学参数输入到FLAC3D有限元软件构建的不同施工方法模型中,对典型断面的崩塌破坏机制和风险进行判断和分析。结果表明:施工方法对隧道开挖的稳定性影响较大,针对围岩等级为Ⅴ级的隧道,采用三台阶七步法和单侧壁导坑法施工较安全,隧道塌方与隧道双向同时开挖没有关系;反演所得的隧道拱顶位移预测值为2.3 cm,地表位移预测值为1.2 cm,与监测数据偏差13%左右,反演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度。研究结果对岩溶区软弱破碎地层断面隧道公路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2.
杜魁  余小国  岳丽娜  李超 《探矿工程》2015,42(12):28-33
以武汉钰龙金融广场超深基坑工程为实例,在结合常用的深基坑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分别从基坑总体设计方案选定、基坑围护体系选定和设计、支撑体系选定、基坑降水选定、土方开挖方案选型和换撑方案的选定等方面进行探讨,并确定最终的基坑工程设计方案选型,即地下连续墙围护+3道内支撑+管井降水处理承压水的支护方案。  相似文献   
43.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及第五代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ERA5),分析了2019年6月发生在黄河口地区的6次局地冰雹天气过程。结论如下:1)6次降雹过程是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大尺度影响系统是东北(华北)冷涡与横槽、中纬度高空槽;冰雹天气即将发生前,对流层低层多存在逆温,有对流抑制,对流有效位能在1 000 J·kg-1以上,环境比较干,0 ℃层与-20 ℃层之间的厚度在1.8~2.3 km,两温度层的高度较经验值偏低。2)雹暴云在发生发展阶段存在最大组合反射率(MaxREF)、回波顶高(ET)和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的迅猛跃增;6次雹暴云气柱内冰水含量偏多,且积累迅速,液态水含量较少,雨水含量最少,因而造成降雹时多伴有弱降水。3)雹暴云的中层风场特征表现为雷达径向风的水平切变与垂直切变,而在对流层低层则表现为风向辐合与风速脉动。4)6次冰雹天气发生的地点多在黄河口的沿岸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在对流层低层形成中尺度风场辐合线,在有利的环流背景下,可激发局地对流或使移入的雷暴云得到迅猛发展,这是导致该地对流频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44.
利用西安市区及郊县国家级一般气象站1971年12月至2011年11月的年、季、年代平均气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元回归线性拟合、距平分析、变异系数、冷(暖)冬期、突变检验等分析方法,分析总结近40a来市区及郊县的气温变化特征:(1)市区及郊县的逐年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且市区增温速率高于郊县0.27℃/10a;(2)市区逐年极端最高气温基本持平,逐年极端最低气温明显升高;(3)市区及郊县1990年代前升温缓慢,1990年代后升温迅速;(4)市区和郊县的年平均气温升高主要来自春季和冬季升温的贡献;(5)市区及郊县冷冬基本都出现在1980年代中期之前,暖冬均出现在1990年代末以后,且市区冬季气温距平上升率高于郊县;(6)郊县的突变时间早于市区。  相似文献   
45.
台风登陆衰减后造成降水加强的概况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对1965-2008年101例登陆台风衰减后3d内仍存在较强降水的天气过程,运用客观分离方法及其改进方案,分离提取了台风降水(Tropical Cyclone Precipitation;TCP),结果表明:即使登陆台风衰减为热带低压或停编后,因台风系统的存在而产生高强度降水是一种普遍现象,仍旧是预报服务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采用气候趋势系数和功率谱等方法得到TCP及台风的气候特征:台风衰减点的位置分布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与南岭、武夷山脉的走势大致吻合;台风衰减后降水并非单纯性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分布具有向北、向西扩散的特点,特别是中纬度地区的江汉一江淮一带,仍然是防灾减灾的重点.对于衰减后降水反而加强的台风,防御重点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登陆华南类和登陆华东类两类路径的台风展开.  相似文献   
46.
本文利用地转风计算公式、增水公式和日本数值预报产品相结合的方法,计算由温带气旋诱发渤海湾风暴湖时的增水值,并结合天文湖资料,估算高潮位.应用该预报方法对渤海湾发生的"070304"风暴潮个例进行检验,预报值与实测值基本相当,是基层台站较实用的一种风暴潮预报方法.但此方法是否适用干其它造成风暴湖的影响系统有待于进一步求证.风暴潮的发生与风向、风速关系密切,一般当渤海湾盛行东北风或偏东风,且风向维持时间较长、风速较大时,易造成风暴潮的天气.日本数值预报产品对渤海风向、风速的预报对预报渤海的大风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7.
用基于Givens变换的QR分解计算类GPS广播星历参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研究类GPS广播星历参数拟合算法的必要性,来介绍可用于解最小二乘问题的Givens变换,讨论使用Givens变换计算MEO和小倾角GEO卫星的类GPS广播星历参数的适用性,并用模拟数据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48.
柯丽娜  李家  王方雄 《地理空间信息》2012,10(6):172-173,176,16
地理信息系统是20世纪60~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融计算机技术、测绘学、遥感、应用数学、信息科学等于一体的综合且集成的信息技术,它的教学模式尚处在探索之中,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社会对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用人需求,提出了基于ArcGIS平台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课程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切实提高了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对其他相关学科的教育培养模式革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9.
.一次强冰雹天气过程双雷达回波特征参数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邹书平  田楠  刘国强  周丽娜  许弋 《贵州气象》2012,36(3):12-14,18
利用贵阳、毕节两部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CD)的同步观测的体扫资料,对比分析2011年4月15日冰雹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参数特征。结果表明:①贵阳、毕节两部雷达在雷达强度、高度上有明显的差异;②雷达回波强度和高度具有"跃增"现象;③雷达回波位于两部雷达的中心地带时,对应强度和高度的波动性一致性好,回波结构形态基本一致。因此,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强对流天气雷达观测采取组网方式联合观测,其雷达产品以组合反射率因子(CR)、回波顶高(ET)作为初始判断的依据。当出现高度、强度增强或跃增时,应读取任意垂直剖面显示(VCS)产品,分析回波结构以及可能产生的强对流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50.
东太平洋冷舌区海表面温度日变化特征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辨太阳辐射日变化,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LASG/IAP) 气候系统海洋环流模式 (LICOM), 模拟了东太平洋冷舌区海表面温度 (SST) 的日变化特征并研究了弱混合对其影响。采用理想的太阳辐射日变化强迫上层垂向分辨率为10 m的海洋模式LICOM, 模拟出了SST日变化一些特征, 同时海洋的上层流场也产生明显日变化。模拟的SST日变化振幅水平分布与观测接近, 且受太阳辐射日变化振幅水平分布调制。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区, 模拟的SST日变化振幅 (约为0.3~0.4℃) 比观测偏小约0.1~0.2℃。模拟的SST日变化峰值出现在15~16 时 (当地标准时间), 落后于太阳辐射峰值2~3个小时, 接近观测。进一步减弱混合后, 模拟的日变化振幅增加约0.1℃, 更接近观测。这说明在东太平洋冷舌区SST日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日变化和垂直混合影响。此外, 混合减小后, 在太阳辐射日变化调制下, 平均态 (如混合层、温度和流场) 也出现明显变化。在赤道东太平洋冷舌区北侧, 弱混合导致混合层变浅, 变浅使热量堆积进而使平均SST升高约0.3℃; 在赤道东太平洋冷舌南侧, 经向平流加强导致平均SST降低约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