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3 毫秒
41.
采用野外试验,研究了灌溉量对新疆策勒绿洲木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和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 随着灌溉量的增加,沙拐枣和花棒的净光合速率均增加,但是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没有明显增加;(2) 灌溉增加了沙拐枣的清晨水势和正午水势,并且只有灌溉和无灌溉处理的正午水势差异显著(p<0.05);而灌溉只增加了花棒的清晨水势,并且只有充分灌溉和无灌溉的条件下差异显著(p<0.05);(3) 在不同的灌溉条件下,沙拐枣和花棒的稳定碳同位素比率δ13C变化不大,沙拐枣在无灌溉、适度灌溉、充分灌溉下δ13C的平均值分别为-12.267、-12.147、-11.958,花棒的δ13C分别为-27.928、-28.068、-27.166;(4) 沙拐枣和花棒的水分利用效率均在无灌溉条件下明显高于灌溉条件下,而且一次性的灌溉不会改变其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2.
北秦岭造山带中二郎坪群构造属性及形成时代一直存在争议,其中的抱树坪组更是缺少年代学数据报道.为了进一步厘定抱树坪组时代及形成的构造环境,对其碎屑锆石开展LA-MC-ICP-MS定年及物源研究.结果表明,取自原划分为抱树坪组中的斜长黑云石英岩(18P3TW2)和含透辉黑云阳起斜长变粒岩(18P3TW3)具有完全不同的锆石...  相似文献   
43.
The “Falang Formation“ of western Guizhou was previously called the “Halobia Bed“ and considered to be Ladinian in age. It was subdivided upward into the Zhuganpo, Laishike and Longchang members based on ammonites and the Trachyceras multitubertulatum Zone of the Longchang Member was put in the Lower Camian. Here in the present paper, 4 genera and 9 species of ammonites and I nautiloid genus and species collected from the upper part of the “Falang Formation“ (i.e. the Wayao Formation used in this paper, equivalent to the Laishike Member from Guanling and Zhenfeng counties are described. The ge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se cephalopods, as well as the co-existing conodonts, put the Wayao Formation to the late early Camian.  相似文献   
44.
吴伟成 《铀矿地质》1996,12(5):281-289
本文从热力学计算入手,以200℃的U-C-O-H体系为例,从Eh,pH,T,Pco_2及∑U五方面探讨构造热液中铀的溶存形式及其迁移、沉淀机理。结果表明:Eh,pH降低不仅改变铀的溶存、迁移形式,而且使其还原成低价态沉淀析出;T升高会降低构造热液的Eh,pH值,使UO_(2(s))稳定区间增大,从而控制了溶存、迁移形式的优势分布;Pco_2降低会使构造热液产生沸腾,逸出CO_2,有利于铀的还原析出,而铀矿床的形成离不开丰富的活性铀源,这是维持构造热液具一定浓度的铀,从而使矿化顺利进行的不可缺少的前提。  相似文献   
45.
中国三叠纪牙形石的古生物地理分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中国三叠纪牙形石的地理分布、属种的分异度和特征属种的丰度,将中国三叠纪牙形石归属Kozur(1973)的特提斯生物大区亚洲生物省,在早-中三叠世,进一步二分为喜马拉雅生物亚省和华夏特提斯生物亚省,后者三分为西华夏特提斯生态区、东华夏特提斯生态区和右江生态区。在晚三叠世时,右江生态区已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46.
贵州省六枝县郎岱“法郎组”的牙形石及其时代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描述了采自贵州省六枝县郎岱剖面“法郎组”的一些牙形石,该牙形石群主要由Paragondolella polygnthiformis,P.maantangensis,P.tadpole,P.navicula navicula,P.foliata foliata,P.foliata inclinata,P.jiangyouensis,P.langdaiensis Yang sp.nov.等组成,自下而上可识别出3个牙形石带,竹杆坡组Pargondolella polynathiformis-Paragondolella maantangensis组合带、Paragondolella polygnathiformis-Paragondolella tadpole组合带,瓦窑组Pragondolella polygnathiformis带,因此,该剖面“法郎组”的时代,不仅上部(当前的瓦窑组),而且下部(当前的竹杆坡组),都是晚三叠世卡尼期的。  相似文献   
47.
辽西凹陷位于辽东湾地区西部,是一箕状凹陷,辽西凹陷中南部总体勘探程度偏低。辽西凹陷中南部古近系横向上隆、坳地形分异明显,存在一个继承性发育的凹间孤岛,呈链状分布(简称“凹间链状岛”),该岛将辽西凹陷中南部分为东西两次凹,岛两侧沉积相差异明显,轴向上构造格架比横向上复杂,具有明显的构造分割。在构造格架分析的基础上,依据钻井和地震资料,在辽西凹陷中南部古近系识别出六个层序界面和五个层序,并详细阐述了每个层序界面的成因、地震特征、测井响应特征以及每个层序的体系域与沉积体系的构成特征。在构造-层序地层格架内,分析本区不同层序沉积相古地理,发现各个时期的古地理均呈有规律的分布,即凹陷西部为冲洪积相、辫状河相、三角洲平原相;向东为三角洲前缘和湖相。辽西凹陷中南部沉积相古地理演化受控于层序界面的转换、走滑构造、古地貌、古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四个因素对湖盆沉积作用的制约不是孤立的,是相互关联、制约的综合效应,不同演化阶段控制因素有主、次之别,其中古气候周期性变化决定湖扩与湖缩,构造是控制充填物有效可容空间的关键,沉积基准面和侵蚀基准面以及湖水面不仅决定碎屑物供给率,也是湖盆沉积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8.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conodont data, the authors have studied the Late Permian-Early Triassic cohodonts of different farms and biofacies in detail Five conodont biofacies are recognised, from shallow to deep water: 1. Hindeodus conodont biofacies 2. Pachycladina-Parachi rognathus conodont biofacies, 3. Gondolella-Hindeodus Conodont biofacies, 4. Gondolella - Neospathodus conodont biofacies, and 5. Xaniognathus cohodont biofacies. Considering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these conodont biofacies, 3 conodont bioprovinces have been divided. In light of the biofacies changes of each bioprovince, the authors also discuss, in this paper, the regularity of transgression-regression cycles of eastern Tethys and their possible relation to the mass biotic alternation.  相似文献   
49.
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研究剖面沉积物化学组分的含量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以了解剖面沉积物及其化学组分的影响因素和剖面地层的古环境演化。从R型和Q型因子分析结果得出,剖面沉积物及其化学组分含量主要受陆源物质影响,其次受火山源物质的影响,成岩作用及生物源物质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剖面的古环境演化以陆源物质、火山源物质和生物源物质混合沉积为主,其间至少经历了7次火山喷发。短期频繁的火山喷发及大量的火山喷发物可能严重影响该时期剖面位置的爬行动物及其他生物的生活环境,这可能是它们在这段时间大量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0.
简要回顾了广东省地震局开展地球物理观测和研究的历程及取得的成果,并提出了今后的工作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