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87篇
测绘学   76篇
大气科学   73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33篇
海洋学   9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5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首先总结了天津市新版规划放线技术报告涉及的技术规范,提出了"建筑间距空间进行分析图"标准化制作流程;然后以图例形式对居住建筑计算间距的规则进行详解;最后对其中部分重难点问题进行汇总分析.  相似文献   
122.
结合目前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分析的要求和现状,本文提出并详细地论述了如何利用FME软件实现对数据成果的自动化分析,并基于FME设计了一套集数据整合处理、数据分析汇总、数据写入模板的自动化处理流程,实现了国土调查数据的一键化分析,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23.
数字高程模型(DEM)利用有限的地形高程数据实现对地表形态的数字化模拟,是测绘部门数据生产的重要内容.当前DEM生产主要采用交互式数字摄影测量方式,不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极为依赖经验,同时生产效率也较为低下.近年来兴起的机载激光雷达(LiDAR)技术为DEM获取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本文以广西植被茂密区和陡石山区的点云数据为例,研究在广西困难地区应用机载LiDAR技术进行高精度DEM生产的可行性,并利用同区域的数字广西地貌成果对所生产的DEM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应用机载LiDAR数据进行DEM生产不仅将植被茂密区的生产效率提升了25%,陡石山区的生产效率提升了7倍以上,同时数据精度能够满足1:10000 DEM的要求,在广西传统DEM生产困难地区具有极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4.
针对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 (MICP)固化钙质砂脆性强、抗拉强度低等问题,通过制备“8”字形MICP固化钙质砂试样并开展直接拉伸试验,对纤维加筋的改善作用、纤维-MICP联合加固机理及纤维掺量、纤维长度等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纤维加筋能够显著提高抗拉强度、峰值位移和残余强度,减轻峰值强度点的脆性破坏现象,但受纤掺量和长度的影响,总的来说,抗拉强度随纤维掺量的增加和长度的加长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相比无纤维试样,添加最优纤维掺量(0.6%)时,试样的抗拉强度增长了172.4%,峰值变形提升了158.1%。机理可解释为纤维增加了微生物的吸附量,促进碳酸钙在纤维与钙质砂之间以及纤维表面的沉积,增大纤维与钙质砂之间的界面作用力,整体提升钙质砂的抗拉强度特性。纤维的添加能够显著改变试样的变形特征,无纤维添加试样曲线仅有初始误差阶段和弹性阶段两个阶段,添加纤维后曲线表现为四个阶段包括初始误差阶段、弹性阶段、损伤破坏阶段和残余阶段。纤维掺量影响的内因是纤维与钙质砂的界面作用力和纤维空间分布状态随纤维掺量的变化而变化,纤维长度的影响主要和破坏面附近纤维数量和单位长度所能承担的拉应力相关。研究成果对以钙质砂为地基的岛礁工程的稳定性、安全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5.
董林  许映龙  吕心艳  高拴柱 《气象》2020,46(1):29-36
2017年7月的两个台风(1709号台风纳沙和1710号台风海棠)在近海发生罕见的近距离相互作用和环流合并,给登陆点的预报及二次登陆时的强度预报造成很大困难,包括ECMWF和NCEP等在内的大部分数值模式均未能较好地做出预报,但实际业务中的官方预报则较为准确。本文总结了实际业务中的预报经验,并对预报着眼点进行了分析归纳,主要包括:利用天气学模型、模式的偏差订正经验和集合预报结果等,分析模式对副热带高压等大尺度环流背景预报的合理性;通过分析双台风最靠近时刻的相对强度来确定主环流,从而判断两个台风的登陆时间差、各自的极值强度和陆上维持机制的差异;充分考虑登陆台湾的路径角度和过岛时间这两个影响因子,从而修订台风二次登陆时的强度。  相似文献   
126.
The Walker circulation (WC)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in atmospheric science research due to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WC and tropical Pacif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and between the WC and ENSO events. In this paper, a new index-Omega index (OMGI) - is constructed for WC characterization based on the NCEP / NCAR reanalysis data of monthly mean vertical velocity in recent 70 years (1948-2017). Results show that the OMGI can accurately depict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C on seasonal, annual and decadal time-scales. There is a significant invers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OMGI and equatorial ea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SST. Meanwhile, the peak of the OMGI appears ahead of the ENSO peak, and therefore is able to reflect the SST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Especially, in 35 ENSO events, the peak of the OMGI appears earlier than Ni?o 3.4 index for 19 times with 2.6 months ahead on average. In 16 El Ni?o events, the peak of the OMGI occurs ahead of the El Ni?o for 9 times with 4 months ahead on average. In 19 La Ni?a events, the OMGI peak arises 10 times earlier than the La Ni?a peak, with an average of 1.4 months ahead. OMGI shows obvious leading effect and stability over ENSO events with different strengths and types of single peak and multi peaks: the peak of the OMGI keeps about 2-3 months ahead of the ENSO. Compared with other WC indexes such as UWI and SPLI, OMGI has some advantages in the ability to describe WC changes and present the probability and thetime of prediction of ENSO event peaks.  相似文献   
127.
为了深入认识负地闪放电过程中光辐射信号的特性, 对广州高建筑物雷电观测站所获得的回击光脉冲波形进行了分析。对观测到的88例负地闪事件中的184次回击(包括60次下行闪电首次回击、58次下行闪电继后回击、66次上行闪电继后回击)的光脉冲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下行闪电首次回击光脉冲10%~90%上升时间T1的算术平均值/中值为32.5/31.4μs, 20%~80%上升时间T2的算术平均值/中值为22.6/22.4μs, 半峰宽度T3的算术平均值/中值为131.1/117.0μs。下行闪电继后回击光脉冲T1的算术平均值/中值为30.4/27.7μs, T2的算术平均值/中值为19.5/17.6μs, T3的算术平均值/中值为153.6/142.6μs。在21例下行多回击负地闪事件中, 光脉冲回击间隔时间在12.6~368.6 ms范围之间, 算术平均值为78.7 ms, 有14%闪电事件存在继后回击光脉冲峰值大于首次回击的情况。上行闪电继后回击光脉冲T1的算术平均值/中值为27.5/24.3μs, T2的算术平均值/中值为17.0/15.7μs, T3的算术平均值/中值为132.2/124.5μs。总体上, 下行闪电首次回击的光脉冲上升时间最长、下行闪电继后回击次之、上行闪电继后回击最小; 下行闪电继后回击脉冲半峰宽度比下行闪电首次回击及上行闪电继后回击的更大。   相似文献   
128.
基于岩(矿)石物性参数和矿床成因类型建立的地球物理勘查模型,在深部找矿预测中出现了多解性的问题,急需找到地球物理方法能够高精度识别的地质体目标。多年的找矿实践表明,矿田构造变形岩相带就是一个重要的选项,业已取得显著的找矿效果。目前,大比例尺的矿区地球物理勘查工作较多,而中比例尺的矿田地球物理研究比较薄弱,且两者均缺乏分层次的战略指导。为了建立矿田构造变形岩相带的地球物理判别标志,需要厘清地质与地球物理的复杂时间-空间关系,加强地质力学与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联系。文章提出分层次处理和解释地球物理信息的思路,即根据研究区构造形迹的"米字型"结构特征和构造体系阶段性发展的特点,从矿田、矿床2个层次解析不同尺度-维度的地球物理勘查资料,提取构造变形岩相带信息。具体操作流程为先在矿田范围内布置面积性物探,解译"米字型"断裂构造系统,选定张性和张扭性含矿断裂构造,预测找矿方向;再在含矿断裂带布置大深度物探剖面,分析剥蚀程度和埋藏深度,结合化探信息圈定找矿靶区位置。文中以内蒙古赤峰柴胡栏子金矿田为例,介绍该方法的找矿应用效果。首先从矿田地球物理资料中解译出新华夏构造体系"米字型"分布的构造形迹,然后在2个矿区内确认了北北西和北西西走向的构造变形岩相带是主要的含矿构造带,且两者之间存在时空上的先后关系,为深部找矿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9.
为了解大兴安岭北段晚中生代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成矿信息,利用电子探针对晚侏罗世霍洛台铜钼矿床和早白垩世宝泉矿床成矿岩体中的黑云母开展了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这些黑云母均为镁质黑云母,成矿岩浆为活动陆缘构造背景下壳幔熔体混合的产物.黑云母温压计计算结果显示,霍洛台和宝泉黑云母的结晶温度和压力分别为738~761℃、67~95 MPa和725~749℃、102~141 MPa,对应的深度分别为2.55~3.60 km和3.85~5.33 km.黑云母氧逸度位于HM缓冲剂附近,指示岩浆具有较高的氧逸度.而黑云母适中的lg(fHF/fHCl)、lg(fH2O/fHCl)和lg(fH2O/fHF)等卤素逸度比值,指示岩浆具有同时产生Cu和Mo矿化的条件.黑云母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大兴安岭北段地区晚中生代良好的构造和岩浆条件触发了斑岩型铜钼矿床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0.
信息动态     
变质岩是组成硅酸盐地球的三大岩石之一,对了解深部地壳的组成和地壳演化、研究地壳热结构历史记录、恢复变质岩原岩建造和指导找矿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我国变质岩学科在超高压/高温变质作用、相平衡、变质流体以及变质岩地球化学等几方面的研究进展.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又相继在柴北缘野马滩、南阿尔金、东昆仑、北秦岭及西南天山的不同类型岩石中发现了柯石英、斯石英假象(副象)以及其他一些特征的超高压变质指示矿物和结构,确定了这些超高压变质带的野外分布特征.在超高温变质作用研究方面,识别并确定了华北克拉通孔兹岩带超高温变质岩石的出露规模,准确的变质时代和时间尺度的限定以及P-T-t轨迹的构建,尤其是在进变质阶段的确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在变质相平衡研究方面,在热力学数据库和矿物相及熔体活度模型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开发了新的模拟计算软件GeoPS,建立了基于ACF组分分析的变质基性岩完整相平衡关系;同时在深熔作用与花岗质岩石成因的定量模拟方面也有重要进展.在矿物温压计研究方面,首次建立了与斜长石无关的GBAQ压力计、二云母压力计和白云母Ti温度计.在元素地球化学方面,高场强元素(如Ti、Nb、Ta、Zr、Hf等)和卤族元素(如F、Cl、Br和I)在变质脱水过程中的迁移和分异,以及变价元素(如V、Fe、W和Mo等)对指示氧逸度的变化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在变质流体研究方面,对俯冲带高压-超高压流体活动的证据、流体成分的确定及流体活动时限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明显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