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09篇
  免费   8326篇
  国内免费   12308篇
测绘学   5687篇
大气科学   5023篇
地球物理   6331篇
地质学   21011篇
海洋学   6493篇
天文学   423篇
综合类   2757篇
自然地理   5018篇
  2024年   240篇
  2023年   794篇
  2022年   2015篇
  2021年   2421篇
  2020年   1942篇
  2019年   2245篇
  2018年   2090篇
  2017年   1902篇
  2016年   1958篇
  2015年   2209篇
  2014年   2246篇
  2013年   2816篇
  2012年   2907篇
  2011年   3083篇
  2010年   3012篇
  2009年   2869篇
  2008年   2886篇
  2007年   2664篇
  2006年   2700篇
  2005年   2270篇
  2004年   1547篇
  2003年   1232篇
  2002年   1113篇
  2001年   992篇
  2000年   853篇
  1999年   456篇
  1998年   201篇
  1997年   178篇
  1996年   129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95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0篇
  1979年   21篇
  1965年   11篇
  1964年   13篇
  1963年   13篇
  1957年   15篇
  1954年   2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1.
静北潜山的油气勘探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并将钻井揭示的未见化石的碳酸盐岩和石英砂岩沉积划归中元古界长城系,沿用至今.2002年在对该区的地层研究中,首次发现了晚古生代孢粉化石,从而证实静北潜山存在晚古生代地层.本文以孢粉化石为主要依据,对潜山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并与邻区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对本区的构造和沉积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92.
扬子地区下古生界发育了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两套有效烃源岩,查清其发育环境及其控制因素具有重要的科学理论和油气勘探意义.晚奥陶世开始,扬子地区进入碎屑岩陆棚演化阶段;五峰期-龙马溪期,扬子地区主体为局限的深水陆棚环境,总体呈现出浅水陆棚、深水陆棚、次深海共存的古地理格局.沉积体系展布和沉积演化主要受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的汇聚作用控制.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下志留统烃源岩的形成与生烃母质生物的高生产力和高埋藏率、冰期-冰后期之交的气温快速转暖、海平面快速上升以及粘土矿物在有机质富集保存过程中的赋存驻留作用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3.
本文以四川盆地北部二叠系为例,将层序地层分析和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相结合,提出了运用沉积波动过程分析研究沉积记录不完整性的量化方法,该方法可以相对准确地定量描述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升降运动,恢复无地层"记录"中的沉积-剥蚀过程,进而定量分析盆地的沉积-剥蚀过程、计算沉积间断(不整合)内的地层剥蚀量、认识其时空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实际钻井及"人工井"的波动过程分析,结合地震剖面解释成果,可以作出主要不整合的空间分布图、各层位的剥蚀厚度图和原始厚度图、各期构造的剥蚀量分布图等重要基础图件,为盆地进一步系统分析及盆地模拟打好基础,结合沉积相研究及构造样式分析还可分析盆地沉积中心、生油层、盖层、储层等在时空中的变化规律.由于沉积盆地的升降波动过程直接影响着盆地的埋藏史、热史和生、排烃史,因此通过沉积波动过程的系统分析不仅能正确建立盆地演化的地质模型,还可以正确认识油气形成与分布规律,有效指导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94.
阿尔金断裂昌马大坝—宽滩山段全新世活动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阿尔金断裂是我国西部著名的巨型走滑断裂带之一,也是全新世活动断裂和发震断裂。该断裂昌马大坝—宽滩山段运动方式为以左行走滑占主导,伴有弱的垂直运动;在距今2.7ka以来发生过明显的新构造活动(和地震)。在沙坪—宽滩山段全新世左行走滑位移速率为0.9~2.2mm/a,明显低于阿尔金断裂东段昌马大坝以西地区4~5mm/a和中西段9~11mm/a的位移速率。阿尔金断裂东段在肃北和昌马大坝出现二次位移速率的锐减,锐减的部分分别转化为海原活动断裂西段(党河南山断裂)和祁连山北缘活动断裂西段的左行走滑和逆冲,且在位移速率数值上相互之间具有非常好的对应性。阿尔金断裂在肃北位移速率减少部分(4.6mm/a)与海原活动断裂西段(党河南山断裂)的位移速率(4~5mm/a)非常接近,同样阿尔金断裂在昌马大坝位移速率减少部分(3.2mm/a)与祁连山北缘活动断裂的位移速率(3.0mm/a)也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95.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侏罗系(中下侏罗统)的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于湖相与三角洲相环境。研究了不同时代、不同沉积环境中烃源岩的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结果发现,有3类化合物的分布与组成差异显著,包括三环萜烷(C19、C20、C21)的分布型式、重排藿烷的丰度以及规则甾烷的相对组成。其中,不同时代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规则甾烷组成上;而不同沉积环境的差异主要体现为三环萜烷(C19、C20、C21)的分布型式及重排藿烷的丰度。分析认为,这些差异与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及其生源组成有密切关系。据此,初步将这些参数应用于两方面研究,一是为划分地层沉积环境提供“生物标志物相标志”,二是研究油源对比,取得良好效果。因此,本文研究结果具有重要实用价值与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6.
力马河镍矿Re-Os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陶琰 《地质学报》2008,82(9):1292-1304
四川力马河镍矿是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一个重要的岩浆硫化物矿床。本文通过对其主要岩、矿石类型Re、Os及其同位素组成的分析,综合探讨了成矿岩体原始岩浆性质、矿石硫化物成因、成矿机制及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结果表明,力马河镍矿不同类型岩矿石样品初始Os同位素组成是不均一的,富硫化物的网脉状矿石及其选纯硫化物Os同位素组成初值差异较小,其等时线年龄为265±35 Ma、与岩体锆石SHRIMP年龄263±3 Ma基本相当;硫化物含量较低的岩、矿石样品间初始Os同位素组成差异较大,其表观等时线年龄大于成矿年龄。分析认为,岩矿样品初始Os同位素组成的不均一是由含较高放射成因187Os丰度的硫化物熔体和含较低放射成因187Os丰度的硅酸盐熔体不同比例混合造成的。混合模型分析表明,硫化物含量超过30%的矿石样品初始187Os/188Os基本接近,硫化物含量低于30%的岩矿石样品初始187Os/188Os随硫化物含量上的不同差异很大,为岩浆硫化物矿床Re-Os等时线年龄可能出现多组年龄解的现象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成矿岩体中含放射成因187Os丰度最低的岩石样品γOs(t=260Ma)在5左右、Cu/Pd比值在7000左右,表明是基本没有受到地壳混染及硫化物熔离影响的原始岩浆结晶分异产物,估计原始岩浆Os含量在1×10-9左右,为苦橄质岩浆。矿石硫化物Re/Os比值显著高于任何赋矿橄榄岩,γOs(t=260Ma)高达110左右,综合分析揭示了力马河镍矿硫化物为二次熔离成因,模式分析认为,矿石硫化物是由原始岩浆经历R=2000左右的硫化物熔离后、其亏损岩浆再经R=200左右的硫化物熔离形成,与二次熔离相对应,成矿岩浆也经历了两次混染作用,分别为上、下地壳7%左右的混染。  相似文献   
97.
蒙古塔木察格坳陷白垩系震积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化爱  钟建华  陈鑫  高玉飞 《地质学报》2008,82(8):1088-1094
通过岩芯观察,结合构造背景研究,在蒙古塔木察格坳陷白垩纪地层中识别出震积岩。震积岩的主要标志有微同沉积断裂、同沉积塑性变形构造、液化脉、震积枕状及伴生构造等。通过对塔219 井、塔1943 井等岩芯的系统观察,建立了蒙古塔木察格坳陷白垩系震积岩的垂向序列。震积岩的垂向序列自下而上依次为砂岩脉(砂火山)层段、水塑性褶皱变形层段、斧式构造层段、滑塌构造层段、阶梯状微断层和震裂缝层段、准原地沉积湖泊津浪丘状层理和内碎屑角砾岩层段、异地沉积震浊积岩层段,对应于地震由强变弱的一个变化过程。震积岩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有助于分析盆地边界断裂的强烈活动时期。  相似文献   
98.
钱家店凹陷中的含矿层位主要为上白垩统姚家组,前人认为其中的红色砂岩为原生成因,但大量的证据证实砂岩原生应以灰色为主,红色砂岩为后生氧化蚀变造成,并控制着钱家店铀矿床铀矿化的产出.在此基础上建立该矿床的后生蚀变分带,依次为红色蚀变带、黄色蚀变带、灰白色蚀变带、过渡带、原生带,红色蚀变带为主要的氧化带,铀矿化主要集中在过渡带.平面上铀矿化主要分布于层间氧化带前锋线附近的位置,并在氧化舌状体的前端和两个氧化舌状体之间存在铀的富集.文章最后还建立了该矿床的成矿模式,并对区域上层间氧化带的展布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
In this paper, we analysed the monitored data from nine groundwater-monitoring transect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arim River during the five times of stream water deliveries to the river transect where the stream flow cea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undwater depth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arim River rose from −9.30 m before the conveyances to −8.17 and −6.50 m after the first and second conveyances, −5.81 and −6.00 m after the third and fourth the conveyance, and −4.73 m after the fifth. The horizontal extent of groundwater recharge was gradually enlarged along both sides of the channel of conveyance, i.e., from 250 m in width after the first conveyance to 1,050 m away from the channel after the fourth delivery. With the rising groundwater level, the concentrations of major anions Cl, SO42− and cations Ca2+, Mg2+, Na+, as well as total dissolved solids (TDS) in groundwater underwent a significant change. The spatial variations in groundwater chemistry indicated that the groundwater chemistry at the transect near Daxihaizi Reservoir changed earlier than that farther from it. In the same transect, the chemical variations were earlier in the monitoring well close to watercourse than that farther away from the stream. In general,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major ions and TDS at each monitoring well increased remarkably when the water delivery started, and decreased with the continued water delivery, and then increased once again at the end of the study period. Hence, the whole study period may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initial stage, the intermediate stage and the later stage. According to the three stages of groundwater chemistry reaction to water delivery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roundwater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groundwater depths, we educe that under the situation of water delivery, the optimum groundwater depth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Tarim River should be −5 m.  相似文献   
100.
很多含硫化物脉状金银矿床的成矿过程可以大致分为3个阶段,从早到晚分别以形成黄铁矿-石英组合、多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网脉为标志.所谓中阶段δD亏损,是指在成矿流体δ18O逐渐降低(或升高)时,中阶段δD同时低于早阶段和晚阶段的δD.列举了一些矿床的氢氧同位素研究结果,例证了这种现象的存在;根据中阶段伴随大量硫化物沉淀的事实,认为硫化物沉淀时流体中H2S或HS-的H 被金属离子置换出来,H 加入到流体系统后导致了流体的中阶段δD亏损.对不同温度H2O-H2S体系1000In ot值的概算显示,在200-650℃温度范围,H2S或HS-的δD低于H2O的δD约211‰~478%‰,H2S或HS-中H 的少量释放即可导致流体水δD的显著降低.因此建议,成矿流体从早到晚δ18O逐渐降低,中阶段δD亏损的规律,可以作为含硫化物脉状矿床氢氧同位素演化的概念性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