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1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90篇
海洋学   27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四川盆地北部二叠系为例,将层序地层分析和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相结合,提出了运用沉积波动过程分析研究沉积记录不完整性的量化方法,该方法可以相对准确地定量描述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升降运动,恢复无地层"记录"中的沉积-剥蚀过程,进而定量分析盆地的沉积-剥蚀过程、计算沉积间断(不整合)内的地层剥蚀量、认识其时空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实际钻井及"人工井"的波动过程分析,结合地震剖面解释成果,可以作出主要不整合的空间分布图、各层位的剥蚀厚度图和原始厚度图、各期构造的剥蚀量分布图等重要基础图件,为盆地进一步系统分析及盆地模拟打好基础,结合沉积相研究及构造样式分析还可分析盆地沉积中心、生油层、盖层、储层等在时空中的变化规律.由于沉积盆地的升降波动过程直接影响着盆地的埋藏史、热史和生、排烃史,因此通过沉积波动过程的系统分析不仅能正确建立盆地演化的地质模型,还可以正确认识油气形成与分布规律,有效指导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2.
波浪作用下海床的有效应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波浪作用下海床的稳定性分析是海洋工程地质评价的重要内容。海床的稳定性可通过计算分析其随时间变化的有效应力场来评估。本文建议了一个周期荷载作用下土体的本构模型 ,并用于计算波浪作用下海床的应力与变形。采用Biot固结理论和有限单元法 ,分析了海床的动态应力场与孔隙水压力场。波浪作用下两种渗透系数时有效应力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对比 ,反映了渗透消散作用对海床有效应力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和酶技术,对雌性莫桑比克罗非鱼在孵卵前后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抗菌酶的比活力变化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口腔粘膜的上皮中,杯状细胞是一个重要的结构,它随着雌鱼的生理状态的改变而变化。雄鱼、雌鱼和孵卵期的雌鱼口腔粘膜上皮中的杯状细胞数量上的差别显著。孵卵期的雌鱼口腔粘膜类似于哺乳动物的子宫粘膜也是受性激素影响的靶器官。该种鱼的口腔粘膜中存在着两种抗菌酶;蛋白质水解酶和壳多糖酶。孵卵前后,这两种酶的比活力分别提高1.4—2.03倍。说明孵卵时,口腔粘膜为使卵及仔鱼健康的发育,增强了抗菌能力。研究结果证明:抗菌力的增加与口腔粘膜中的杯状细胞的大量增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5.
随机波折绕射的缓坡模型实验和数值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南海东北部450 m以浅水层与深层海流观测结果及其谱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在南海东北部锚定测流站在450 m以浅Long Ranger ADCP测流长达77 d的资料, 以及在2000与2300 m处深层流长达7个月左右的测流资料, 进行了谱分析与计算. 得到以下几个主要结论: (1) 比较50~400 m处海流的月与季节变化, 它们的变化趋势是较为一致的. 从日平均流速前进矢量图, 其流速在大部分时间是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变化. 这与从对海表面高度作定性分析的结果大致符合, 海表面高度来自CCAR对TOPEX/ERS-2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 日与月平均流速都在11月份最大, 10月其次, 8月最小. (2) 在2000与2300 m处日与月平均流速平均地1月最强, 9月次强, 8月最弱. 从季节变化来看, 冬季(1~3月)流速最强, 秋季其次, 夏季最弱. (3) 潮流随深度变深有所变化, 在上层全日潮峰值要高于半日潮峰值, 但在200~400 m处半日潮峰要高于全日潮峰值. 在450 m以浅它们的振动皆以顺时针方向为主. 在1500 m以深全日潮峰值又高于半日潮峰值. (4) 发现自50~2300 m都存在2个多月周期振动, 其中在450 m以浅水层振动周期皆为75 d, 其振动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在2000与2300 m处振动周期分别为68与69 d, 其振动方向也是以逆时针方向为主. (5) 揭示在450 m以浅水层随深度变深, 振动周期有变化, 例如f >0时在50与100 m处存在22与15 d左右的显著振动. 但随深度增加, 在200~400 m处这些周期振动都不存在, 只存在较小周期13 d左右的振动, 这与深层流振动的规律有差异. (6) 在2000及2300 m处存在1个多月, 23 d, 半个月左右周期的振动. (7) 在50~2300 m皆存在4~8 d左右周期的天气过程的振动, 还存在惯性周期振动, 其振动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也存在8 h与6 h的短周期振动. (8) 通过交叉谱的计算, 揭示: (ⅰ) 2000与2300 m两组流速时间序列对于2个多月的周期振动(T = 68.3 d)和1个多月的周期振动都有很好的相关性; (ⅱ) 100与2300 m两组流速时间序列对于半个月周期振动(15.5 d)和2 d等都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湖泊沉积物—水界面铁—锰循环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通过云贵高原深水湖泊沉积物-水界面铁-锰循环研究,揭示了湖泊铁-锰循环不仅受氧化还原边界层化学界面的控制,而且受沉积物-水地质界面的制约;有机质生物氧化和硫酸盐还原构成界面铁-锰循环的重要机制并产生亚扩散层屏蔽效应;铁-锰循环伴随有微量金属元素地球化学形态的改变,从而影响其迁移行为;气候剧烈变化所中断的铁-锰循环,形成铁-锰富集层的古环境记录。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目前地勘单位基层领导者逐步年经化,有的从学毕业即走上了领导者的岗位,在安全生产管理上因管理方法 妥及摁地致屡发安全事故。阐述了其层领导者中的工作方法,推动安全管理更上一层楼;其方法应从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做起,讲究领导艺术和思想工作,作业层搞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积极性以及智慧潜能才能充分的调动起来,不安全行为在安全生产管理源头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全球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图6)显示了地壳厚度的双峰标度。海洋盆地的地壳厚度为6~7km(不包括4~5km的水层),而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9.7km。在海洋一大陆边缘的典型地壳厚度是30km,并向大陆内部逐渐增厚到40~45km。厚度超过50km的地壳局限在几个地区,包括中国西部的青  相似文献   
10.
鄂西—渝东地区热史恢复及烃源岩成烃史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根据鄂西—渝东地区镜质体反射率数据进行的热史恢复结果表明:该区在晚二叠世初期达到最高古热流(可达68~78mW/m2,地表热流),从晚二叠世初到现今古热流持续降低,在侏罗纪末期古热流平均为~54mW/m2(地表热流);鄂西—渝东地区中生界与新生界之间不整合面的剥蚀量可达1700~4000m。成烃史研究表明:鄂西—渝东地区志留系烃源岩在晚志留世—早二叠世进入生油高峰,在早-中三叠世进入生气期,中侏罗世晚期进入过成熟干气阶段,快速生烃时期是在晚志留世、二叠纪—中三叠世及早-中侏罗世;而二叠系烃源岩在早三叠世进入生油门限,于中-晚三叠世达到生油高峰,在中-晚侏罗世进入生气期,晚侏罗世晚期进入过成熟,快速生烃时期是在早-中三叠世及侏罗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