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球物理   134篇
地质学   1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SN向小江断裂带与NW-NWW向曲江-石屏断裂带是云南地区两个相邻的活动断裂系统及强震发生带.为了了解它们的相互作用及其可能对地震发生的影响,基于活动构造、历史地震、重新定位的小震、GPS站速度与震源机制解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小江断裂带西盘(川滇块体)的主动向南运动对曲江-石屏断裂带具有长期强烈的作用;后一断裂带以右旋走滑/剪切-横向缩短/逆冲变形的方式吸收与转换前一断裂带西盘的向南运动.(2)小江断裂带的现代左旋走滑/剪切变形速率由其北、中和中-南段的10~8mma-1减小到南段的4mma-1,速率减小的部分由曲江-石屏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以逆-右旋走滑断层作用和分布式的右旋剪切与横向缩短变形进行调节.(3)小江与曲江-石屏断裂带的构造动力学关系还表现在它们地震活动的紧密关联上:1500~1850年期间小江断裂带及其以北的则木河断裂带完成了一个长达351a的强震、大地震发生序列,显示出应变逐渐加速释放、M≥7事件间隔逐渐缩短、大释放集中在序列中-后期等特征;作为对于这一序列的响应,曲江-石屏断裂带在滞后88a后,发生一个长达383a(1588~1970年)、具有相同加速释放与时间进程特征的强震与大地震序列.(4)至今,小江断裂带已有177a未发生M≥7地震,应注意并进一步研究该断裂带未来的强震与大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62.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的东边界.为了探讨区域动力学背景与该地震发生的关系,本文基于活动构造、震源机制解、GPS站速度、地震破裂展布以及历史大地震活动等资料分析巴颜喀拉块体北、东两个边界断裂系统的运动、变形以及大地震序列发生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由于受到华南地块的阻挡,巴颜喀拉块体朝东-南东方向的"逃逸"运动...  相似文献   
63.
2003年云南大姚两次强震破裂区重叠程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破裂后,破裂区应变能是否已经充分释放.能否在破裂面内再次发生震级接近的地震,是双主震研究的重要问题.通过对2003年云南大姚两个地震序列的双差定位,发现余震区扩展,但两余震区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水平位置上基本不重叠.又通过相对定位的方法,发现7月21日主震位于10月16日主震的北西西方向.此外,还通过P波初动极性分析...  相似文献   
64.
川滇交界东段昭通、莲峰断裂带的地震危险背景   总被引:29,自引:8,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川滇交界东段NE向昭通、莲峰断裂带的研究程度较低.为了了解该断裂带是否存在发生强震/大地震的危险背景,我们基于区域活动构造与动力学、重新定位的小震分布和震源机制解、历史地震破裂区、GPS形变场、现代地震活动及其参数图像等多学科的信息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昭通、莲峰断裂带是川滇-华南活动块体/地块边界带的一部分,也是活动及变形的大凉山次级块体与相对稳定的华南地块之间的边界带;结构上表现为2个平行展布、朝南东推覆的断裂带,现今运动为带有显著逆冲分量的右旋走滑性质.沿昭通断裂带无大地震的时间至少为1700 余年,目前存在地震空区.GPS变形图像反映昭通、莲峰断裂带已不同程度闭锁.另外,昭通断裂带的鲁甸附近以及莲峰断裂带的南段分别存在异常低b值区或高应力区.已由低b值区和小震空白区识别出昭通断裂带上的鲁甸-彝良之间存在高应力闭锁段,并估计出其潜在地震的最大矩震级为MW7.4.本研究因此认为昭通断裂带存在发生强震/大地震的中-长期危险背景, 而莲峰断裂带的危险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5.
对东南沿海1067年和1574年两次地震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目录给出的 1067年广东潮汕地震的参数不能合理解释历史记载中该地震的震害分布。文中将这次地震与 1918年南澳大地震在相同地点的震害记载进行了对比,发现几乎相同,进而论证了这两次地震属发生在同一震源的特征地震事件的可能性,认为 1067年地震的震中很可能位于南澎列岛西侧,其震级可达 71 /4。鉴于目前对 1574年福建东北沿海 53 /4级地震事件有不同的认识,文中重新分析了该地震的破坏区与有感区的分布,并与 1906年厦门海外地震进行了比较。结果认为, 1574年地震的震中更有可能位于福州—莆田以东的海域,且震级可能达到 61 /4。文中还认为:史料中有关 1574年浙江庆元地震的记述所指的可能不是发生在当地的破坏性地震,而更可能就是同年发生在福州—莆田以东海域的那次地震。1067年和 1574年地震可能都发生在NE向的滨海断裂带上  相似文献   
66.
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前震源区应力状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3年1月1日至1988年11月5日云南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资料,获得了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前震源及附近区域多个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分布图像,初步揭示了震前震源区应力状态.结果表明:澜沧—耿马地震之前,研究区地震活动性参数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不均匀性特征.澜沧7.6级地震震源区以低于0.7的异常低b值、低a值以及整个研究区最短的局部复发间隔Tl值为特征,表明震源所在断裂段在震前已处于高应力闭锁状态,具有发生大震的应力条件.  相似文献   
67.
在内蒙古河套断陷带中—西段,1979年8月和1996年5月分别发生了五原6.0级地震和包头6.4级地震.针对这2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集成活动构造、石油物探、重新定位的地震分布、烈度分布以及震源机制解等信息进行分析,构建通过这2次地震震源区的地震构造剖面,并重新确定了相应的发震断层.结果表明:1979年五原6.0级地震更可能是走向近EW、倾向S的色尔腾山山前主断层发生正断层作用的结果;而1996年包头6.4级地震更可能是乌拉山凸起之下的一条走向NWW、倾向SSW的无名隐伏断层发生斜滑正断层作用的结果.对这2次地震发震构造的新认识,能够最大程度符合并解释各自震源区的地表活动构造、余震分布、主震的烈度分布与震源机制解以及主震时的地面宏观破坏等现象.惟一不能完全解释的是包头地震的极震区(Ⅷ度区)面积约有2/5位于所判定的发震断层北侧(下盘).另外,包头地震发震构造的例子显示出在大型活动断陷带内部的相对凸起区之下,也可能存在具有发生强震能力的活动性正断层或斜滑正断层.  相似文献   
68.
宝鸡─彭县、天水─宝轮地区重点地段及其附近断裂活动性评价黄圣睦,闻学泽,杜其方,游泽李,张文甫,张昇林(四川省地震局)在作宝鸡—彭县、天水—宝轮地区重点地段及其附近的断裂活动性评价过程中,对天水地段、成县地段、康县地段、宝轮地段、宝鸡地段、勉县地段分...  相似文献   
69.
IntroductionThe earlier concept of the 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s means those earthquakes recurring along the same portion of active fault zones, and having nearly the same size, displacement and rupture scale (Schwartz, Coppersmith, 1984). However, more and more evidences have suggested that the rupture(s scale of earthquakes recurred on an individual fault portion has variability (Thatcher, 1990). For instance, the rupture of the 1906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earthquake with magnitude 8.…  相似文献   
70.
川滇地区地震活动统计单元的新划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了地震预测研究的需要,基于区域地震构造的新认识与新资料,在川滇地区重新划分出19个地震区(带).这些地震区(带)的实际意义是可作为地震活动性的地理统计单元.每一地震区(带)的划分除了与具体的、相对独立的活动构造单元相联系外,还考虑了历史及现今强地震的空间分布、现今弱震分布等因素.文中描述了各个地震区(带)的活动构造与历史强震活动背景,以及主要断裂的活动习性.基于这种新的地震区(带)划分方案,对其中两个区(带)在2001年青海昆仑山和1970年云南通海两次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依据这种与相对独立活动构造单元紧密关联的地震区(带)的划分方案可获得良好的地震活动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