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6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通过对库拜煤田阿艾村和音西煤矿侏罗系煤系地层观察、实测露头岩性、沉积构造、特征标志、关键界面等方法,划分沉积亚相、沉积相,按垂向组合特征划分体系域单元.在下侏罗统塔里奇克组至中侏罗统克孜勒努尔组划分出5个沉积层序,从中寻找煤层发育有利层位,总结聚煤规律性.对最大水泛面作为沉积层序关键参照界面依据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以伊宁凹陷北缘霍城县金鑫煤矿侏罗系露头地层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相分析方法,对其层序界面特征、层序的构成特征和沉积相类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侏罗系露头剖面发育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和滨浅湖等沉积相类型;层序界面以侵蚀不整合面和河道强烈侵蚀下切面为识别标志.依据确定的层序界面,在八道湾组中划分3个层序、三工河组和西山窑组中分别划分2个层序.低位体系域主要发育冲积扇和辫状河沉积体系,湖扩体系域主要发育滨浅湖沉积,高位体系域主要发育三角洲和曲流河沉积体系.泥炭沼泽主要发育于湖扩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  相似文献   
13.
李绍虎  李树鹏  胡言烨  吴维  刘彪  李遵亭 《地球科学》2017,42(12):2312-2326
论文回顾地震地层学对层序地层学的贡献与影响、层序地层学理论积淀,指出沉积层序存在的诸如层序边界(不整合面及其可比的整合面)跨界系统阶等年代地层单位、沉积层序"T-R"水侵-水退建模理论基础与层序边界不断调整、基准面曲线滞后水侵-水退(R-T)曲线和纯几何学的相对应整合面(可比的整合面)禁锢等4个问题.针对4个问题论文建议:(1)静止正常水退(SNR)取代高位正常水退(HNR),解决层序地层学由高位正常水退不合理设定造成的非周期性问题;(2)鉴于残留最大水泛面(RMFS)潜在地接近或一致于年代地层单位界线或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GSSP)阶的下界的特征,层序地层学有可能建立残留最大水泛面与其相对应不整合面组成的复合层序边界,其中的残留最大水泛面部分用于解决现行层序边界跨年代地层单位界线的问题;(3)复合层序边界由盆朝陆的"一对一"追踪方式解决层序边界由陆朝盆"一对多"不断调整的问题;(4)降级"相对应整合面"为体系域边界,解决双定义"相对应整合面"问题,其中,Hunt and Tucker(1992)的"相对应整合面"被复合层序边界相对应不整合面部分向盆内延伸(ESU)取代而作为低位体系域底界(ESU亦兼有水侵体系域在不整合处的底界作用),Posamentier and Allen(1999)的"相对应整合面"被复合层序边界之上的恢复的强迫水退底界取代而作为下降期体系域底界.此外,强迫水退底界同义术语现在采用的海相侵蚀海退面(RSME)术语不能全部代表海相与非海相背景.   相似文献   
14.
断层的三维可视化建模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断层的三维可视化建模是实现断层三维动态模拟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在探讨三维可视化建模的数据模型及剖面插值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将混合插值方法与B-Rep模型结合起来用于断层建模。基于GeoView三维可视化地学信息系统,将其应用于临清坳陷东部的三维构造-地层格架建模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浅议层序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绍虎 《地学前缘》2012,19(1):20-31
基于现行层序地层学标准化建议方案出现的层序边界差异,分析层序边界设置的演变历史,存在将相对应的整合面cc分别放置在海平面、相对海平面或基准面垂向变化的1/8周期处、最低点、最高点3种方式。Sloss关于科迪勒拉冒地槽和阿巴拉契亚冒地槽之间的北美克拉通层序划分的年代地层关系图解,以及生物地层学均证实不整合面"楔入"层序为整体趋势,包围层序仅为局部的,这一观念的转变有利于层序地层学的进一步发展;岌岌湖现代水下加积扇实体模型经验地证实层序边界为残留最大水泛面及其相对应的不整合面,该定义也可为硅质碎屑岩背景提供借鉴。通过实例分析,比较了强迫海退底界、强迫海退顶界、残留最大水泛面+相对应的整合面3种层序边界划分,建议将不整合面"包围层序"的观念调整到"楔入且部分界定"这一理念上来。此外,对岸线迹线周期性约束层序边界、横向上不整合面上下地层成因关联性与其不整合面发育时间区间呈负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对国外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的几点思考及L-H-T层序地层学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李绍虎 《沉积学报》2010,28(4):735-744
针对国际上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认为,层序地层学概念及其基础理论体系需要完善。表现为:(1)地震地层学的地震层序不同于层序地层学之沉积层序;(2)基于海陆相应用差异,1992年开始层序地层学由经典三分模式向现行四分模式转变,使得层序地层学发展更趋复杂化;(3)现行四分模式对应的基准面旋回实际上是非周期性的,与岸线迹线不相符;(4)简单介绍了基于经典三分和现行四分模式所修改的L-H-T层序地层学模式。重新定义层序为“一套成因相关的以残留最大水泛面及其相对应的不整合界面为界的相对整合的地层序列”。  相似文献   
17.
大陆构造系统动力学及构造应力叠加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对大陆构造动力学系统的结构、组成和特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且指出大陆区域构造应力场是多种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是多种内、外力的非线性动态叠加场,大陆构造应力叠加场的主要成分包括重应力场、热应力场、离心惯性应力场、板块互相作用应力场、壳幔相变应力场、地幔流剪切应力场和其他诸如地幔底辟、岩浆侵入等造成的应力场等。并以亚洲东北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系的形成演化为例,试图说明在大陆构造动力学系统内,各种因素总是以其固有的规律演化着,并且相互作用,相互叠加,甚至相互转化,导致构造应力场的多次转化,推动一场又一场不同方式、不同方向和不同性质的构造运动,使中国大陆区域出现纷繁复杂的构造图象,铸成了特有的山川盆湖的分布格局。大陆构造系统动力学与现有的各种大地构造学的有机结合,可能导致"系统大地构造学"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三维数字盆地构造-地层格架模拟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三维数字盆地构造-地层格架的生成、显示、矢量剪切和空间查询是实现盆地分析信息化和可视化的关键技术.根据几何学和机械变形原理,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eoView三维可视化地学信息系统平台上,研发出了通过二维地震解释剖面图、构造平面图、沉积相平面图和钻井柱状图生成真三维盆地构造-地层格架的计算机模拟和可视化技术,以及建立三维数字盆地的空间信息系统技术.这些技术作为三维盆地模拟、油气系统模拟、断层封堵性分析、精细油藏描述、水平井可视化设计和剩余油分布分析等软件的开发基础,已经在一系列科技攻关项目和工程项目中得到成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层序地层学四分模型的非周期性与层序边界调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绍虎  贾丽春 《沉积学报》2011,29(1):105-117
通过图解证明现行四分层序地层模式存在的岸线迹线非周期性问题,表现为垂向升降1周期对应侧向迁移1+1/6周期,是由于高位正常海退设定不合理所致,建议废除高位正常海退及其形成的高位体系域,重新解释高位体系域。沉积层序边界调整为残留最大水泛面RMFS及其相对应的地面不整合面CSU,由此构成沉积层序自下而上包括下降期体系域、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亦即FSST—LST—TST叠置。此外,此研究基于废除高位正常海退对沉积层序、成因层序、R—T层序边界进行统一,避免成因层序和T—R层序跨越两个沉积层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