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0篇
  免费   873篇
  国内免费   1385篇
测绘学   574篇
大气科学   450篇
地球物理   768篇
地质学   2512篇
海洋学   850篇
天文学   84篇
综合类   355篇
自然地理   475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260篇
  2021年   312篇
  2020年   220篇
  2019年   273篇
  2018年   308篇
  2017年   259篇
  2016年   272篇
  2015年   286篇
  2014年   293篇
  2013年   330篇
  2012年   340篇
  2011年   329篇
  2010年   310篇
  2009年   266篇
  2008年   260篇
  2007年   231篇
  2006年   218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152篇
  2001年   152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7 毫秒
101.
星载微波散射计技术及其在极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晓  鄂栋臣  邵芸  李震 《极地研究》2003,15(2):151-159
简要介绍了微波散射计的原理、星载微波散射计的发展状况及用于提高散射计图像空间分辨率的图像滤波重建算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几种星载微波散射计数据简要介绍了微波散射计在南北两极的应用情况 (海冰图测绘、海冰运动监测、海冰分类、极地冰盖研究等 )及其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02.
天然铁(氢)氧化矿物对铜离子的吸附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天然铁的(氢)氧化矿物对铜离子的吸附行为,结果显示不同种类的铁(氢)氧化矿物的吸附能力明显不同。针铁矿的吸附能力最强,赤铁矿吸附能力变化最大。对于同种矿物,矿物中杂质的种类和含量是影响吸附能力的主要因素,矿物的晶体习性有一定的影响。粒度较大(>140目)的情况下,天然矿物的粒度对矿物吸附能力的影响没有规律性。pH值对铁氧化物矿物的吸附性能影响最大。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铁的(氢)氧化矿物的吸附量增加,但吸附率变化复杂且没有明显规律性。铁的(氢)氧化矿物的吸附行为较为符合Freundlich型和Temkin型等温吸附式。  相似文献   
103.
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砂岩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储集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发育一套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层,储集空间以溶蚀微孔、蜂窝状溶孔和高岭石晶间隙为主,孔喉以细——微细为主。成岩作用决定了砂岩内部储集空间特征和储集性能,主要表现在较强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使砂岩的原生孔隙很少得到保存;较弱的溶蚀作用和强的蚀变作用使砂岩储集空间以微孔、超微孔为主,具有孔径小喉道细的特征,这是砂岩储集物性特别是渗透率偏低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04.
青海锡铁山热水沉积型铅锌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锡铁山铅锌矿床的围岩(矿石)化学成分、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的研究,发现矿区地层普遍具有铈负异常(δCe=0.47~0.90),为海相沉积岩,近矿围岩中Ag、Hg、As、Sb、Ba等热水沉积指示元素偏高,显示成矿流体性质为热卤水,矿区火山岩不发育,矿床类型可以划为Sedex型。  相似文献   
105.
软土结构性破损的孔径分布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压汞法对天然结构性软土压缩过程孔隙大小分布的演化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荷载超过结构屈服应力后,尺寸较大的团粒间孔隙首先发生破坏,随着荷载的增大,越来越小的孔隙受到影响,但团粒内孔隙在压缩过程中不发生变化;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孔隙结构破损势的概念,并用其表征孔隙分布随荷载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6.
The Bikou volcanic terrane is predominated by subalkaline tholeiitic lavas. Rock samples display lower initial ratios of Sr and Nd, 0.701248-0.704413 and 0.511080-0.512341 respectively. 207Pb and 208Pb are significantly enriched in the lavas. Most samples have positive εNd,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magma was derived from EM-type mantle source, while a few samples with negative εNd indicate that there was contamination in the magma evolution. Magma differentiation is demonstrated by variations of LREE and LILE from depletion to enrichment. Additionally, normalized REE patterns and trace elements showed that lavas from the Bikou volcanic terrane have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to those of basalts in arc settings caused by subduction and collision.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Bikou volcanic terrane is a volcanic arc. New evidence proved that the Hengdan Group, north of the Bikou arc, is a turbidite terrane filling a forearc basin. Consequently, the Bikou volcanic terrane and the Hengdan turbidite terrane const  相似文献   
107.
处理DEM中闭合洼地和平坦区域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数字高程模型(DEM)中的闭合洼地和平坦区域影响着流域排水网络的自动提取.目前已提出很多方法来处理这两种地形,但均针对已经形成的DEM单元网格进行处理,结果往往生成伪河道及平行河道.在回顾分析了这些方法存在的问题后,提出了一种新的处理方法,该法认为DEM中的闭合洼地和平坦区域是由于低质量的资料输入、生成DEM时的内插误差等引起的.通过增加输入地形高程信息,避免了DEM中平坦区域和闭合洼地的生成,从而使由DEM生成的河网与实际河网能够精确拟合.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8.
灾害预报与鸡西煤矿瓦斯爆炸事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2年上半年,伴随着厄尔尼诺现象的日益加剧,全球性重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6月20日发生在中国黑龙江省鸡西煤矿的瓦斯爆炸事件和6月22日发生在伊朗的强烈地震,时间恰逢月亮近地潮的6月19日和太阳潮半日形变最大值的夏至的6月21日附近,是地球形变和排气较强烈的时段.据国内外有关资料,月球与地球发震有关系的重要条件是“近地点兼朔、望”以及各大行星特定位置的配合,张元东称之为“特殊天象组合期”[1];郭增建等提出,月亮赤纬角或太阳黄赤交角最大时地球形变和排气最强烈[2~5].在此期间,中国各种大的突发性灾难,如空难、海难、火车事故、矿…  相似文献   
109.
南海西部围区中特提斯东延通道问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对南海西部围区中生代岩相古地理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编制了该区T_2,T_3~1,T_3~2,T_3~3,J_1-J_2,J_3-K_1共6个时段的岩相古地理简图,根据其中生代海相地层的时空分布和岩相特征,讨论了尚存争议的中特提斯进入南海的通道问题。实际资料表明,黑水河盆地在三叠纪受印支运动影响完成了从海到陆的过程,之后不再出现海相沉积,中特提斯不可能从红河裂谷带进入南海。在新加坡所见的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浅海至陆相沉积代表古特提斯的残余海,到中侏罗世完全消失。早侏罗世时期在印支半岛南部出现的近南北走向的海湾可能经过泰国湾与当时的滇缅海相通;但是这个海湾浅而短暂,滇缅海能否从这里进入南海值得怀疑,更不可能是中特提斯的通道。在南海西部围区,迄今已证实的中生代洋壳碎片(蛇绿岩套)和深海沉积仅见于南部Woyla—Maratus—Lupar一线及其附近。这套延伸2000余km,从洋壳、深海到浅海岩相齐全的岩石所代表的晚侏罗世至早白垩纪世大洋应是中特提斯洋的一部分。中特提斯东延而最可能是走南路,即从班公一怒江带南下之后,经Woyla线穿过苏门答腊岛,绕加里曼丹岛南缘到Maratus线,向北再经沙巴到Lupar线,在沙捞越北部或纳土纳岛附近进入南海。  相似文献   
110.
俯冲-增生型造山带增生楔流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俯冲-增生型造山带弧前增生楔流体的特点为:盐度低、氯化物含量异常低,并含有丰富的CO2和CH4。流体以扩散式或沿断层带渠道式活动;泥火山、张裂隙充填脉、碳酸盐壳、深海生物群是流体活动的直接体现;流体活动影响着增生楔的内部结构和构造样式;增生楔中流体活动特征的研究对研究造山带的地质演化及矿床成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