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69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19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3月17日的系列冰雹天气是兴义多普勒雷达建成并投入使用以来所监测到的第一次强对流天气.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由于多单体对流性风暴回波所致,如再遇上低槽并配合冷空气及辐合线等系统的活动时,要密切注意回波的生成、演变以及发展成多单体回波或合并后增强的超级单体回波.若出现强回波,强度梯度大,并表征出特殊的结构,则应该考虑有强对流天气发生的可能.分析结果对以后我州及周边地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2.
李腹广  王芬  张强宜 《贵州气象》2004,28(6):15-17,22
对造成黔西南州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物理量场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强度进行了初步分析,并着重讨论了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的作用,为此次暴雨预报提供了一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83.
84.
85.
The release of mercury from intertidal sediment to atmosphere was studied based on the simulated experiment. The experimen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Haibo Estuary (S1) and the Licun Estuary (S2) of the Jiaozhou Bay in China,which are seriously polluted with mercu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rcury in sediment releases rapidly to atmosphere under solar radiation. After 8 hours of solar radiation,mercury concentrations decrease from 5.62 μg/g and 2.92 μg/g to 2.34 μg/g and 1.39 μg/g in S1 and S2 sediments respectively in summer,and decrease from 5.62 μg/g and 2.92 μg/g to 4.58 μg/g and 2.13 μg/g respectively in winter. The mercury species in the sediment change markedly under solar radiation. The concentrations of mercury bound to organic matter decrease significantly from 2.73 μg/g to 0.31 μg/g in S1 and from 2.07 μg/g to 0.31 μg/g in S2,and the released mercury mainly comes from mercury bound to organic matter. Mercury flux shows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 of diurnal change,and it increases rapidly in the morning with the rising of solar radiation intensity,but decreases in the afternoon. The mercury flux increases with sediment temperature and solar radiation intensity. The rapid release of mercury in intertidal sedi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gional mercury cycle.  相似文献   
86.
本文从小麦条锈病浸染、繁殖、流行的气象特征角度,分析了2009年成都市在小麦条锈病生物环境存在的背景下,小麦条锈病特重发生的原因:秋季温适湿重、冬季温暖露重、春季暖和多雨。初步总结出条锈病爆发流行的定量指标:在条锈病流行期内日平均气温≥10℃时,雨日(≥0.5mm)达到10天有利于爆发,该结论可为成都市小麦条锈病的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87.
1 IntroductionGlobularclustersareconsideredtobetheoldeststellarsystemsingalaxiessothattheykeepafossilrecordofearlyhistoryofgalaxies .Theyaresobrightthattheycanbeobservedevenindis tantgalaxies,andtheyareabundantingalaxies,especiallyingiantgalaxieswhichha…  相似文献   
88.
杨凡  王青  王芬 《第四纪研究》2020,(2):418-427
中原地区是中国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的核心区域,农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促成了中华文明在这一地区的最终形成.农业经济的转变对先民食物结构和动物饲养方式都产生了影响,但目前的研究多为某一时间段的研究,需要长时间段的考量.对西金城遗址(35°06′22″N,113°06′53″E)出土的龙山文化、汉代和唐宋时期的人和动物骨骼开展了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龙山文化时期西金城先民(δ13C=-9.3±3.1‰,δ15N=8.5±1.3‰,n=3)的食物结构以C4类(粟、黍)为主,其生计方式是以粟等旱作农业为主,并辅以少量的稻作农业生产,兼有稳定的家畜饲养和捕捞业.就动物食物结构而言,龙山文化时期以猪、狗为代表的家畜的食物结构和人类相似,先民主要用粟黍类作物副产品喂养家畜;汉代随着小麦、大豆等C3类农作物的推广普及,家畜的δ13C值降低,更多的小麦等作物被用于喂养家畜.唐宋时期虽然小麦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形成了"粟麦并重"的农作物格局,但先民却仍然偏向于用C4植物(粟黍)喂养家畜.  相似文献   
89.
利用2004年多普勒雷达资料及自动站雨量资料,在黔西南地区进行降水估计。采用最优化处理法得到该区域的Z-I关系。选取2005年1~7月的部分资料进行检验对比,并对误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用此方法得出的Z-I适用性较好,准确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