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9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58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长江三角洲城市热岛与太湖对局地环流影响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发展了一个适合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细网格区域气象模式, 利用这个模式成功模拟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海陆风、湖陆风、城市热岛等小尺度天气现象, 并研究了该地区地面风切变线形成的特征和机理, 指出海风和湖风的相互作用, 是地面切变线形成、维持的一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2.
(1)进一步完善了长江中下游暴雨系统物理模型研究. A.分析研究了强暴雨系统对中纬度乌拉尔阻塞高压短期变动的响应关系以及副热带高压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强暴雨和干旱的影响和作用.强调了副热带高压短期变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亚洲中高纬地区自西向东传播的罗斯贝波的作用.初步建立了青藏高原低涡对江淮流域暴雨过程产生影响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03.
104.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气候模式的发展和检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对大尺度天气过程进行模拟, 分析了模式对多种降水过程模拟能力的差别, 对模式中的物理过程、积分步长对模拟结果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并利用模式模拟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特征改变对气候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 长江三角洲地区植被退化、城市化面积扩大等因素会引起比较显著的局地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05.
在华南暴雨试验中,采用了多种先进的探测系统,不同探测系统采用测量原理不同,资料的时空分辨率及探测精度有差异,为资料的集成带来一定的难度。针对华南暴雨试验的资料,提出多种资料集成和显示方案。多种探测资料的集成处理包括了对资料的预处理、反演、坐标归一化等,并在其基础上建立了互联网上的气象数据动态查询、站网雷达基数据的处理显示系统,利用可以管理和分析大型多维动态复杂数据集的微机可视化系统PC-Vis5D,实现了单部雷达资料、中尺度数值模式输出结果与观测真实数据的动态集成分析显示。  相似文献   
106.
青藏高原地区大气臭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33  
文中综述了对青藏高原夏季大气臭氧低值中心的出现和可能形成的机理的一些研究结果。发现了青藏高原在夏季存在大气臭氧总量低值中心的事实 ,研究了该低值中心的背景环流特征 ;证实了青藏高原地区确为对流层与平流层物质输送的通道之一 ,以及它对青藏高原臭氧低值中心形成所起的作用 ;并用数值模拟方法揭示了该低值中心的形成原因。另外用资料证实了青藏高原地区夏季不但存在大气臭氧低值中心 ,而且该低值中心是一个强大气臭氧递减中心的事实。最后介绍了用数值模拟方法来预测青藏高原地区大气臭氧未来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7.
A 2-D global chemistry-transport model is set up in this paper.The model simulates theatmospheric ozone distributions well with specified dynamical conditions.The analysis of ozonevariation mechanism shows that ozone is chemically in quasi-equilibrium except for the polar nightregion where the variation of ozone concentration is under the control of dynamical processes,thatthe oxygen atoms which produce ozone are mainly provided by the photolysis of O_2 in the upperstratosphere and by the photolysis of NO_2 in the lower stratosphere and the troposphere.and thatthe ozone is destroyed mainly by NO_x:the reactions between NO_x and O_3 and the odd oxygen cyclecontribute 80% to more than 90% of the ozone destruction.  相似文献   
108.
三维弹性套网格中尺度(β-γ)大气模式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建立了一个双向相互作用套网格非静力平衡中尺度(β-γ)大气模式。模式采用Gal-Chen地形坐标系中的全方程作为基本动力框架,采用Klemp分裂时步法计算声波,并考虑了准弹近似。模式引入和改进了Deardorff整体边界层参数化和三种显式湿过程处理方案:暖云、雹云和雪云双参数微物理参数化。地面温度由地面薄层土壤的能量收支方程预报,并考虑了云和山坡走向对短波辐射的影响。该模式不仅为将来发展成能充分应用常规和高时空分辨率的非常规观测资料的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数值预报系统提供了基本模式框架,也可作为数百公里范围内大气现象和污染输送的模拟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109.
台湾气象科技的新进展周秀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1993年11月30日-12月3日,笔者参加了在台北市召开的《东亚区域环境与气候变迁国际会议)(InternatlonalConferenceonRegional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10.
本文给出了1993年在东南极中山站(69.38°S,76.37°E)地区首次运用WMO(世界气象组织)认可的Brewer臭氧分光光谱仪,进行臭氧和UV-B地面的同步观测结果。观测表明中山站地区在1993年8月初到11月底频繁出现臭氧低于200DU的值;12月初臭氧值恢复正常。在整个“臭氧洞”期间,臭氧值起伏变化很大,并且和70hPa到50hPa上空的温度变化密切相关,臭氧的日变化不很明显。中午时刻有生物效应的UV-B辐射通量与臭氧斜程柱总量呈负指数关系;云和太阳高度角控制着UV-B辐射通量日变化过程。UV-B光谱扫描的结果表明295-325nm波段内的光谱强度比315-325nm的光谱强度更受臭氧变化的影响。消除云和气溶胶对UV-B辐射过程的部分影响,对每天中午时刻300.5nm和323.5nm光谱强度比值计算,反映出了“臭氧洞”期间臭氧值降低是UV-B辐射增强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