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乌什台两次地震钻孔应变异常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3年2月24日至12月1日先后在伽师和昭苏县境内发生了Ms6.8与Ms6.0两次地震,新疆乌什台距两次地震震中200多千米,震前钻孔应变仪均记录到异常。其异常的不同点是;伽师地震前有趋势异常,昭苏地震前则无;伽师地震的应变异常量级大于昭苏地震异常一个数量级;伽师地震异常类型齐全(趋势、短期、临震异常、指数型异常),昭苏地震只有短期和临震异常。其异常的相同点是:短期异常形态、应变性质、异常出现时间基本相当;临震异常的出现时间及波动性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检验临震微波动异常跟踪指标,基于兰州临震微波动实时监控与跟踪系统的数据资料,对青海地区2020~2022年5.0级及以上地震震中距150 km以内台站的波形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震中距150 km以内的台站几乎都能记录到临震微波动事件;达到临震微波动异常指标的台站不是震中距最小的测震台站,这可能与区域构造应力、发震断层走向及地震破裂过程等有关;主震震级越大,震前出现临震微波动异常指标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3.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地形变前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汶川8.0级地震前GPS、应变、重力等研究结果,提出临震前震源区域可能出现变形不动点现象。地壳变形过程中的不动点现象是临震前区域应力场进入临界状态的重要标志,是地震潜在危险区域划定的重要依据。借助不动点理论,给出汶川地震前变形不动点集合的演化,结合大区域地震活动空区与远场显著形变异常分布,探讨变形不动点现象发生的动力学背景,验证了汶川地震前地壳变形的不动点现象是大区域应力场有序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以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地震为例,用MODIS L1B反演玉树地震短临时期的温度变化.与往年的平均温度相比,在3月20日-4月18日出现比较高的温度,表明地震发生的过程中存在温度异常.从反演的热红外图像中发现,在临震前2~5天,震中处的温度比周围低,结合当地气象资料分析得出:在玉树-甘孜长约50 km的断裂带上,由于刮风下雪,导致雨雪融化流入断层内,形成断层内的温度反而低、周围温度相对偏高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水平摆倾斜仪实测记录资料,研究了1976年4月6日内蒙古和林格尔6.3级地震临震期的地倾斜波动现象。波劫是在地震发生前15小时开始的。这种波动现象可能是由震源在临震期向源外辐射的一种能量引起的,波动的方向性很强,面向震源区。它有可能是一种地震前兆,对临震予报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对高邮-宝应M4.9地震前湖州台定点形变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存在趋势异常、短期异常和临震异常。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摆式倾斜仪的倾斜异常的方向与研究区域背景应力场方向一致,形变异常很可能是区域构造应力场改变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卫星热红外遥感资料的实际应用及大量震例归纳结果表明,强震发生前在震中附近存在不同程度的亮温异常,且异常随着时间的推移多表现为增温条带的出现或者大面积的不规则分布。在研究热红外异常临震预测中重点关注热红外异常与震级的关系,对2010~2014年发生于中国的总计151次MS5.0及以上地震热红外异常情况与震级大小进行线性拟合,得到了震级MS与临震前3 d热红外异常区面积平均值Saver的二元一次关系表达式,首次定量分析了震级大小与热红外异常面积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给出了一个用形变资料预报大陆地震的基本模式:①用大面积形变资料进行地震背景的研究,确定地震危险区,并综合各种手段对危险区震情的发展进行监测;②在重点监视区内布设形变监测台网,寻找形变敏感点,利用形变测量手段(如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测量手段等)捕捉中短期地震前兆信息,进行中短期震情预测,为短临形变监测手段提供依据。③建立固定形变监测台站进行连续形变的观测(如连通管、倾斜仪、伸缩仪、应变仪等),以捕捉临震的形变前兆信息,用于震前的短临预报。本文对以上三个步骤以实例作了简要的介绍,并简单地介绍了一些形变数据处理及提取形变前兆信息的方法,同时给出了预报地震的实例。  相似文献   

9.
对重庆石柱和武隆地区的中小地震进行波谱分析得到地震能量、拐角频率、地震矩、视应力等震源谱参数,对比分析石柱M4.5及武隆M5.0地震前震源谱参数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同震级条件下,石柱地区的地震拐角频率及视应力均低于武隆地区,可能与石柱地区距离三峡库区较近有关。2)石柱地区的视应力在石柱M4.5地震前出现震前2 a上升、临震略微下降的变化过程,拐角频率在震前也有所升高。3)武隆地区的视应力在石柱M4.5和武隆M5.0地震前均出现“上升-下降-升高”的异常变化,拐角频率在2次地震前也呈现升高特征。4)研究区内所有地震的视应力在石柱M4.5和武隆M5.0地震前均出现上升变化,震后该区构造应力依然较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布设在青藏块体东北缘跨断层短水准观测资料的研究,以断层运动速率与基准值之比定义异常参数R,定量分析2002~2004年发生的玉门Ms5.9、民乐Ms6.1、Ms5.8、岷县-临潭Ms5.2、岷县-卓尼Ms5.0等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后期的断层形变异常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震前地震震中附近R值出现异常,持续时间可达1~12个月,且大多为正异常。当与构造相关的某地区R值异常一直持续,且异常性质围绕该地区有迁移变化过程,断层活动性质发生改变且R值正负异常集中出现时,可能预示着临震期。  相似文献   

11.
强震孕育与断层形变异常形态及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分析了华北北部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的断层形变资料。结果表明:震前断层活动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短临阶段断层形变异常主要形态有两种:一种是在α、β相后的γ相短临异常,这种异常一般在近源区出现;另一种是较大幅度的突跳型短临异常,这种异常一般在远源区出现,这些都是断层形变前兆由中期过渡到短期的明显标志;断层形变短临异常有从外围向震中迁移的特征;唐山地震前出现γ相短临异常的比例高于大同和张北地震,主要表现为在中期趋势积累背景上的反向;3次强震前α、β、γ相异常场地的分布具构造控制特征;强震前场地断层异常活动存在象限性分布特征,且与震源机制解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东北地区地电场观测资料,结合2018-05-28吉林松原MS5.7地震,分别对震中周边自然电场ESP和大地电场ET地震前后背景、临震、震后响应时序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并应用岩体裂隙水电荷移动渗流模型计算研究区电荷移动的优势方位。结果表明,震前绥化、林甸、肇东、望奎自然电场ESP出现明显的小幅度突跳或大幅度跃变,电荷移动的优势方位震前3个月内出现45°挤压或拉张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模糊模式识别的直接方法处理了1975年海城7.3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和1989年大同6.1级地震前震中及其周围地区的短水准观测资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方法具有排除干扰和提取地震异常的功能,且物理意义清楚,计算简便,可以作为观测数据处理的一种常用方法。用模糊识别对唐山和大同地震前短水准异常分析后,发现震中位于高异常从属度区附近,且前兆异常的出现与地震活动异常有良好的相关性,震前还有明显的异常频次峰值。  相似文献   

14.
运用CUM-AIC方法处理泰安地震台水平摆观测资料,发现其2011年10月13日河南省范县和山东省鄄城交界发生的4.3级地震前存在异常信号,分析显示该方法能较好地提取潮汐形变短临异常。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天水重力固体潮观测站1974年7月——1977年6月松潘地震前后3年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在震前该站的潮汐因子δ值有长达7—8个月,幅度为10%的负异常。结合这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以及地形变、流动重力测量等其它资料,对松潘地震的发震模式及潮汐因子δ值震前下降的物理机制进行了讨论。本文初步认为在大地震孕育过程中,特别是在临震前。震源区及外围区构造应力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岩石所承受的应力变化速率不断增加,导致岩石的弹性模量E发生很大变化,从开始的静弹性模量变为动弹性模量。根据δ与弹性模量的关系,E的变化必将导致δ的下降变化。这可能是潮汐因子δ值震前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利用地基GPS探测震前电离层TEC异常   总被引:35,自引:17,他引:18  
利用地基GPS测量获得垂直电子总含量(VTEC)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亚洲3次大地震震前VTEC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在临震前10天之内。孕震区上空的VTEC均出现了明显的异常扰动,异常的增加一般出现在异常减少之前。但距发震时刻较远,该异常可能与太阳或地磁活动增强有关;异常的减少一般临近发震时刻,基本可以归结为地震引起的电离层效应。  相似文献   

17.
2013-05-18黄海海域发生M5.1地震。通过对荣成地震台CZB-Ⅱ竖直摆钻孔倾斜仪观测资料进行多种常规方法和小波分析方法的分析,发现震前存在短临异常。本文描述了倾斜仪观测资料不同分析方法的异常表现形态,旨在为以后地震前及时发现异常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海城7.3级、唐山7.8级强震临震前两个多月的地倾斜资料,以月均值的二阶差分,并视其梯度变化取立方值,对围绕震中大面积倾斜矢量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七级以上强震临震前数天内,出现在时间上多台准同步突变信息,异常量可达几倍至数十倍均方差。作者认为,这种突变信息可做为强震临震的一种指标。 文章认为,这种临震信息是涵体(包体)内部断裂在应力场的作用下,由稳态扩展到失稳扩展进程中,准失稳扩展(形变加速)的一种突变效应。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道孚6.9级地震前后鲜水河断层沿线测量资料,分析了道孚6.9级地震的地形变异常过程,找出了断层的活动段和闭锁段,得到了活动段的范围大小与震级有关的认识,指出鲜水河断裂由西北往东南在时间和空间上应力逐渐推进,至闭锁段受阻而发震的规律,应视为临震地形变信息,并值得进一步探讨。 通过与炉霍7.9级地震震后复测资料的对比以及鲜水河构造带历史地震活动规律的分析,认为道孚以南近期仍有可能发生中强以上的地震。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云南省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流动测量资料,总结了越南莱州地震(1983)的形变异常,说明了该手段的监测预报作用,且阐明在地震预报中,须用形变场与形变传递相结合的观点来解释与地震有关的、大范围内的形变异常及某些断裂不产生异常的原因。同时,分别计算了莱州地震、禄劝地震(1985)以及澜沧、耿马地震(1988)前各断裂的位移矢量,反推出大震前应力方向的变化,从而说明该手段在研究应力场动态变化中的作用。本文还对今后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