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用水平摆倾斜仪实测记录资料,研究了1976年4月6日内蒙古和林格尔6.3级地震临震期的地倾斜波动现象。波劫是在地震发生前15小时开始的。这种波动现象可能是由震源在临震期向源外辐射的一种能量引起的,波动的方向性很强,面向震源区。它有可能是一种地震前兆,对临震予报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20 0 3年 2月 2 4日新疆伽师--巴楚 6 .8级破坏性地震的发生 ,再次说明精细预测强震事件的重要性。本文以此次地震为例 ,提出一种预测地震事件的三要素新技术 ,即跟踪地震自激励演变信息预测震级大小、跟踪卫星遥感地表射出长波辐射 OL R信息预测地震危险区域、跟踪自然触发力因素信息预测临震时间。作者认为这种分要素、依序完成在线精细预测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华北地区强震前断层形变异常与演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利用华北北部地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研究了该区强震前的断层形变异常。结果表明:唐山、大同和张北地震前断层形变的中、短期前兆异常显著,说明剧烈的断层活动是强震发生的重要信息;唐山地震在形变异常恢复后或在恢复过程中发生的异常测项的比例高于大同和张北地震;断层活动存在10年左右周期的群体准同步阶段性特征;在大同和张北地震活跃期内,震前断层形变主要表现为突跳性(无趋势积累)短期异常,而在唐山地震活跃期内,断层形变主要表现为趋势性积累,这可能是华北6级~7级以上强震前断层形变异常特征的主要区别之一。  相似文献   

4.
�ؿdz������ٱ���������ϵ���о�   总被引:21,自引:13,他引:8  
借助岩石破裂实验和理论研究中得到的变形失稳准则 ,探讨了岩体持续加速变形中地震短期前兆信息的定量检测方法 ,讨论了极值变形与地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结合川滇地区倾斜、应变现有观测能力 ,得到了倾斜、应变失稳变化的速度阈值 K- Slope分别为 4 .5 m s/d和 5 0× 10 - 8d。对 1990年至 2 0 0 1年 5月间发生在川滇及临近地区的 9次 5 .8级以上地震 (未包括强震的短期前震和余震 )的统计结果表明 :持续时间在 2 0天以上、速度超过 4 .5 m s/d的加速倾斜之后 ,在 15 0天之内有 8次地震对应 (无虚报 ) ,1次漏报 ;而持续加速应变变化之后 ,有 5次地震对应 ,4次漏报。该结果一方面反映了连续变形对地震的监测能力 ,另一方面也表明持续加速变形中存在速度临界值 ,该临界值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年变化与孕震条件下变形速度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三岔口地区GPS、重力、跨断层观测资料,分析2013年芦山7.0级地震、2014年鲁甸6.5级地震及康定6.3级地震前后四川地壳形变异常分布及动态图像特征。结果显示:1)2013~2014年三岔口地区几次强震前,四川地壳形变资料先后不同程度地出现群体性中、短期前兆异常,其中跨断层形变以直接前兆的形式显现出短期异常,地震发生在异常结束后的1个月内,对强震发生时间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2)短期异常突出点分布在距震中200 km左右,异常点与强震发生地点属于同一活动构造体系;3)强震相继发生在相对重力异常区内、与跨断层中等异常幅值平行的其他断层附近以及有异常断层交汇部位,对强震发生地点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几次中强震的发生表明,2013~2014年巴颜喀拉块体向南东的带动作用使三岔口地区敏感断层活动加速,在加速的过程中其高应力积累区“失稳”并发生错动,导致脆性岩层产生破裂,从而以强震的形式释放长期积累的能量。  相似文献   

6.
江苏体应变观测质量和强震响应能力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跟踪分析了江苏省“九五”期间建设的5套钻孔体应变仪观测资料的完整性、稳定性及观测精度等,利用观测资料分钟值,对2001-2004年发生在台湾地区的强震记录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5套体应变仪的观测精度波动较大,受仪器故障、降雨雷击、气压等因素的干扰,观测资料的完整性、稳定性欠佳,各台都存在着不明原因的突跳现象;2)大部分体应变分钟值能清晰地记录到台湾地区6级以上地震,其中南通体应变仪的灵敏性最好;震级越大形变波衰减时间越长,波幅也越大,波形更似尖锐脉冲;3)徐州、溧阳、南通3台以应变仪在部分台湾地震震前十几分钟至数小时,能记录到显著的震前应力异常变化,如果这种变化是震前应力改变的反映,则对于提高地震预警能力和临震预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根据云南省楚雄、永胜台的倾斜矢量图在强震前正常年变化被破坏的事实,探讨了矢量图面积异常与地震的关系。认为矢量图所围面积的变化与地下水的作用固然有一定的关系,而起决定作用的是地震前应变积累的程度。倾斜矢量图面积的减小可以作为预报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强震短临前兆信息的判别是个难题。作者把震源区、孕震区及其周围的构造网络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大系统”,对地形变、地下水、水氛、地磁、宏观等大量资料进行了动态统计分析,发现了一些过去尚未认识的新特征。从而提出了一套判别短临信息的动态群体标志,包括:在震源区内、外呼应地出现短临趋势前兆和源外突变前兆等新的前兆类型、前兆时间准同步、临震回复、向震中迁移、不同类型时空叠加等群体特征,以及回复比、范围比、速率比、迁移视速度、时间变异系数、时间震级方程等统计关系。这套标志——群体动态图象,在近年中国大陆历次强震中重现,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共性与相对稳定性。 文中还提出了短临前兆的实质是在震源内、外力场复合作用下能量的传递、加速累积与预释放的观点。它能在时空域内统一地解释迄今为止所观测到的各种短临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9.
1984年5月21日江苏南黄海(λ_E=121°.07,φN=32°.07)发生一次6.2级地震。震中300公里范围内四个沿海(距海岸100公里内)深山洞(常熟、佘山、宁波、连云港)台站的水平摆倾斜仪记录到震前潮汐曲线阶变、扰动、畸变或单向脉冲等临震现象(量级仅为10~(-8)~10~(-7))。此外,震中距450公里范围内的多数台站普遍清晰确切地记录到了震时阶跃(10~(-8)~10~(-7))图象。依据南黄海6.2级地震的有价值的原始记录,似乎沿海台站的有一定规律的同震倾斜阶跃与震源参数有关,而不是倾斜仪的随机响应。 最后,笔者提议:在沿海重点监视的一定地区建立一适当密度的潮汐一倾斜观测台网,开展沿海人口稠密地区的地震预报研究,这是非常必要而又大有希望的。  相似文献   

10.
卫星热红外遥感资料的实际应用及大量震例归纳结果表明,强震发生前在震中附近存在不同程度的亮温异常,且异常随着时间的推移多表现为增温条带的出现或者大面积的不规则分布。在研究热红外异常临震预测中重点关注热红外异常与震级的关系,对2010~2014年发生于中国的总计151次MS5.0及以上地震热红外异常情况与震级大小进行线性拟合,得到了震级MS与临震前3 d热红外异常区面积平均值Saver的二元一次关系表达式,首次定量分析了震级大小与热红外异常面积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用物质点强度折减法求解边坡安全系数时, 需要选择一定的失稳判据, 而采用不同的失稳判据获得的安全系数通常存在一定差异。为此, 采用物质点强度折减法对两个边坡算例进行了稳定性分析, 对比研究了文献中常用的4种边坡失稳判据(计算不收敛、特征点位移突变、塑性应变贯通及界限值判据)在计算边坡安全系数时的合理性及适用性。同时, 将Spencer极限平衡法获得的安全系数作为参考, 进一步验证了结果的合理性与准确性。结果表明: ①数值计算的收敛性不能作为边坡失稳判据; ②将特征点位移突变视为边坡失稳判据时, 获得的安全系数与极限平衡法获得的结果基本一致, 故特征点位移突变可以作为边坡失稳判据; ③塑性应变贯通和边坡最大位移随迭代时间步趋于稳定的界限值不宜单独作为边坡失稳判据。   相似文献   

12.
对1996年丽江7.0级和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的形变场动态演化过程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两次强震前形变场均存在大范围垂直差异运动增强以及与构造相关的形变高梯度带(区);②震前数年(或更长)垂直形变场的趋势改变,并出现形变局部化。结合强震前区域地震活动,研究了这两次地震前垂直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孕震形变的异常特征,认为与构造相关的强烈差异运动是孕震应变能积累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3.
根据乌什6.4级地震后一年多的前兆观测资料,对这次地震前作者据以预报的前兆异常进行了震后检验。结合一些新获得的资料,重点分析了这次地震的形变-应变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其异常具有多样性、同步性、瞬态性、转折性、波动性以及单方向等特点。 作者认为,在震中附近有可能观测到6级以上强震的1×10~(-4)量级的最大应变异常。并对最大异常置级的可靠性以及异常持续时间与震级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台湾集集强震前的卫星遥感长波辐射场变异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1999年9月21日我国台湾省集集发生7.6级强烈破坏性地震。对这次强震的发生,应用NOAA卫星遥感监测“地-气系统”射出长波辐射-OLR场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强震前至强震时,震央所在地域显示有长波辐射增强的变异特征,可能与强震孕育过程中的热状态有关。识别和提取卫星对地遥感红外波段的热兆信息,可望在监视预报强震发生地域上开创出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5.
1 前言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 ,1999年 10月 16日北京时间 17h46 min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东部 (34 .5°N,116 .3°W)发生了 7.4级强烈地震。浙江省宁波地震台记录到了非常明显的地倾斜临震异常信息。通过检查、分析 ,没有发现人为原因或周围环境干扰以及仪器本身不稳定因素 ,认为观测到的短临前兆是可靠的。本文对此作分析讨论。2 观测基本条件宁波地震台位于杭州湾南岸、宁波盆地的北部山区与平原交界处 (2 9°5 8′N,12 1°31′E) ,距东海海岸约 16 km。台基为上侏罗统火山岩 ,岩性致密坚硬 ,整体性好。周围无干扰 ,是一个环境条…  相似文献   

16.
高精度倾斜摄影实景三维重建,基于区块化数据规范管理、像控制点选片、倾斜影像姿态信息整理等需求,在数据导入建模软件之前,需要对海量倾斜影像数据进行人工整理。传统倾斜摄影后续数据整理,涉及影像分类、按规范重命名、影像按航向旋转、倾斜影像信息表录入等繁杂的工序,通常需要人工进行操作,劳动强度大,特别是针对多视角海量数据,错误率较高。该文旨在研究一种基于消费级无人机的高精度倾斜摄影区块化倾斜影像快速自动整理方法,通过程序替代人工批量实现倾斜影像视角分类、多视角影像重命名、Exif-GPS信息提取、曝光点轨迹及区块化倾斜影像信息表制作等工作,并以山东省滕州市前杨岗村高精度实景三维重建为实例,验证该方法能够极大降低人工劳动强度、缩短数据整理周期、保障数据精度,对提高基于消费级无人机倾斜摄影的实景三维建模效率具有较大的借鉴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山西侯马台记录到的强远震前兆波特征浅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在2001-2002年3月国内外发生的4次强震前,山西候马台水管倾斜仪的波形记录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这些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强震前的预滑移可能产生这种长周期的形变波,它们对大震的预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按国家地震局(83)震发科字第062、341号文件精神,清理“倾斜异常图象”总结交流会(下称“异常图象”会)、“地倾斜台站观测规范” (下称“规范”)修订会,由地震研究所牵头分别于4月25~30日、5月2~5日在南宁召开。 “异常图象会”首先由各单位交流了自去年10月成都会议以来的清理成果。与会代表认为从近年来几次5、6级中强地震前发现震前变化及倾斜、应变潮汐记录曲线的畸变和扰动等图象表明,改善条件后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沙农(C.E.Shannon)的信息熵出发,定义了倾斜固体潮振幅因子(γ值)的信息熵。根据阳高地震周围若干台站γ值的计算结果,计算了各台γ值的熵。 文中对γ值熵变化的物理意义及与γ值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必要的讨论,最后给出以下结论: 1.阳高地震的孕育过程伴随倾斜固体潮振幅因子熵的减少。 2.地震前,γ值熵的变化说明了γ值变化的相对平静现象亦可能是震兆的一种形式。这一结论对于震兆的认识无疑是一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利用大地形变资料进行地震危险区圈定尚无有效办法。本文提出一种由椭圆脐点突变(D)模式用W值进行强震危险性判定,并在危险性判定基础上通过统计修订,圈定地震危险区的数学方法,推导了全部计算公式,并通过5个中强震实例验算,表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