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岩溶作用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的溶蚀作用,包括水的机械和崩塌作用以及物质的携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岩溶作用不但可以形成各种地表、地下岩溶形态和沉积堆积建造,同时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还能聚积有用矿物形成矿床。因为岩溶成矿受特定条件的制约,并具有独特的环境特征。文章主要从构造的控矿性、可溶岩的含矿性、岩溶水的物化性状、热力学条件及聚矿空间的性质等,探讨广西中生代古岩溶的成矿环境,分析各种环境在岩溶成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广西古岩溶期序及各期古岩溶发育特征。以构造运动名称命名,将广西古岩溶划分为:郁南—广西、柳江、黔桂、东吴、苏皖、印支等六个古岩溶期。它门的共同特点是:都保留有完好的古剥蚀面;剥蚀面上岩溶现象明显;其上沉积有剥蚀期的典型堆积物,诸如铝土岩(矿)、砾岩或砂砾岩等。其主要不同点是:剥蚀面下古岩溶发育强度和古溶洞层厚度有差异;溶洞充填物不同:剥蚀面的起伏高度相差较大,除印支期古剥蚀面起伏较大具古潜山性质外,其余各期古剥蚀面起伏都较小。古地形多属波状平原性质。  相似文献   

3.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马五1+2段储层致密、岩溶作用强烈、非均质性强,直井单井产能低,调整为水平井开采后获得良好的开发前景等特点,根据岩心、物性及薄片观察等资料,分析马五1+2段水平井钻遇试气成果,储层发育及录井气测异常厚度等对不同微古地貌的水平井导眼段及水平井进行测井解释,识别并确定水平段储集类型,研究岩溶微古地貌对岩溶白云岩储层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岩溶相带发育明显,纵向上岩溶储层受岩溶相带的控制明显,马五13、马五14、马五2处于垂直渗流带,整体受泥质充填较弱,储集性能较好,为储集有利相带;岩溶斜坡微古地貌处地表水的渗滤作用表现明显,白云岩发育大量的溶蚀孔隙、溶缝,泥质充填程度较弱,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是古岩溶储层发育和气藏形成的有利部位;岩溶高地储集空间易被溶蚀、充填,故物性与斜坡相比较差。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简介了岩溶型矿床概念和广西岩溶型矿床研究现状之后,着重论述了广西岩溶型矿床类型的划分及其特征,共分为"岩溶矿床"、"与岩溶有关的矿床"两大类和沉积、堆积、淋积、充填交代型与洼地沉积、洼地洞穴堆积、洞穴储集型等七个亚类,并分述了各亚类矿床的特征,涉及矿种有铁、锰、铝、铅锌、锡、金、磷、滑石、重晶石、水晶、粘土和油气等矿产;还探讨了广西地史中岩溶发育不同阶段的成矿作用特征,指出:晚古生代阶段发育以与岩溶有关的矿床为主,中生代阶段以充填交代型岩溶矿床为主,而在新生代阶段则以沉积、堆积、淋积型岩溶矿床为主,并认为必须以岩溶成矿观点、以岩性、构造等诸因素为条件,可解释岩溶型矿床的成矿过程和成矿机理。  相似文献   

5.
塔河油田2区奥陶系储层为一间房组碳酸盐岩礁滩相地层,结合储层岩心、岩石薄片、测井分析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构造-沉积特征研究,通过井震结合,应用填平补齐法,恢复了该区及周缘奥陶系顶面海西早期岩溶古地貌,并划分为4个亚地貌单元,分析了奥陶系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了储层岩溶作用期次,得出海西早期的溶蚀-岩溶-构造破裂是储层改造的主要作用机制;通过现今钻井缝洞单元分布,结合海西早期岩溶古地貌、古水系及断裂控制,提出了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带,得出环T443、TK220、T207井附近泄水洼凼北部区域是岩溶储层发育最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作用十分发育,且古岩溶典型发育区差异性明显。在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岩溶研究成果基础上,划分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岩溶类型,分析古岩溶发育的控制因素,研究塔北、塔中和塔西南岩溶发育区的古岩溶储层差异及其机理。结果表明:(1)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岩溶具有期次多、类型丰富等特征,储层可以划分为潜山型和内幕型,并细分为潜山岩溶、顺层岩溶、层间岩溶、同生岩溶、埋藏岩溶及复合型岩溶。(2)岩溶储层的控制因素主要包括构造因素和沉积因素,其中构造因素主要体现为构造活动、古地貌格局及断裂等,沉积因素主要体现为沉积相、岩性及其组合。(3)塔北、塔中和塔西南岩溶发育区奥陶系的岩溶储层发育的规模、类型及油气富集特征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塔北地区以潜山型(风化壳)岩溶和层间岩溶为主,其次为埋藏岩溶,岩溶规模最大;塔中地区以埋藏岩溶为主,潜山岩溶、同生岩溶及层间岩溶也较为发育,岩溶规模较大;塔西南地区岩溶储层整体欠发育,以层间岩溶为主,岩溶规模较小。构造因素和沉积因素的差异是控制塔里木盆地古岩溶差异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阐述了桂林热带岩溶、岩溶洞穴强烈发育的几个地质历史时期(中、晚三叠世、第三纪、第四纪)和热带岩溶、岩溶洞穴相对不发育的几个地质历史时期(侏罗纪、白垩纪)。并据资料推算了中、晚三叠世至白垩世古地磁纬度,证明以上地质历史时期本区均处于低纬度热带、亚热带环境。文章认为,中、晚三叠世基本上奠定了桂林热带岩溶地貌轮廓雏形;第三纪基本上形成了现代热带岩溶地貌总形态;第四纪使热带岩溶发育得更深化、齐全、典型、配套、完美,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热带岩溶地貌和热带岩溶发育的模式地区。文章提出现漓江峡谷、地下一定深度的岩溶洞穴是第三纪或主要是第三纪发育形成的。否定了垂向上岩溶洞穴成层性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8.
中拐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性能受到不同期次构造裂缝控制,裂缝对油气的富集及产能具有重要影 响,研 究 构 造 裂 缝发育特征、形成期次及渗流特征将为有效评价与开发有利储层提供依据。该区主要发育高角度缝和斜交缝,裂缝发育方位包括近EW 向(270°±10°)、NW 向(300°±15°)、NE向(45°±15°)和SN(0°±10°)。利用裂缝充填物成分及切割关系、裂缝充填物包裹体测温和岩石声发射试验等研究结果,结合构造演化历史,认为该区构造裂缝至少可以划 分 为4期:第1期构造裂缝形成于海西构造运动中期,充填物为细粒方解石及绿泥石,包裹体均一温度为75~82℃;古构造应力值为49.6 MPa;第2期构造裂缝形成于海西构造运动晚期,充填物为石膏,包裹体均一温度为92~97℃,古构造应力值为39.9 MPa;第3期构造裂缝形成于印支构造运 动期,充填物主要为较粗粒方解石,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06~112℃,古构造应力值为34.1 MPa;第4期构造裂缝形成于燕山构造 运动期,该期裂缝几乎未充填,古构造应力值为26.5MPa。受现今应力场的影响,近 EW 向裂缝的张开度大、渗透率高,是布置开发井网时优先考虑的方向,随着油田开发,不同组系裂缝渗透性的动态变化各不相同,要及时进行相应的井网调整。   相似文献   

9.
灰岩分布区易发生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高密度电阻率法是岩溶地质调查的重要手段。以某一段穿越岩溶发育区的公路为例,应用高密度电法对区内暗河、槽谷型岩溶塘、落水洞等灾害地质体进行了探测,结果显示拟建路段覆盖层厚度大约为2~20 m,基岩内岩溶极发育,岩石地表起伏大,溶沟、溶槽、岩溶塌陷、落水洞发育;岩石中溶蚀裂隙、溶洞发育。表明高密度电阻率法能够有效地判定岩溶的发育情况,可以为地质灾害评估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古地貌及岩溶储层发育规律,基于地震、钻井、岩心、薄片分析,采用“残厚与地层古构造趋势面结合”方法对古地貌、古水系进行恢复刻画,划分为3种二级地貌类型,6种三级地貌类型和若干微地貌形态。在岩石化学特征及储层物性研究基础上结合古岩溶缝洞充填方解石碳氧同位素特征,对古岩溶发育及充填期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后期溶蚀孔、溶洞和溶蚀裂缝是该区主要储集空间;充填方解石δ13C和δ18O值变化范围较大,δ13CPDB值为-4.17‰~1.59‰,平均值为-1.05‰;δ18OPDB值为-15.71‰~-5.17‰,平均值为-11.15‰。并划分为海相沉积充填环境、大气淡水充填环境、浅埋藏沉积充填环境和深部埋藏高温环境4种不同的古岩溶作用期次。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长治市水文地质条件及基本构造形态的分析,结合岩溶水水井出水量情况,找出了构造形态对岩溶地下水的基本控制作用.为岩溶地下水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基本的地质依据.我们的结论是:长治市不同的构造形态对岩溶地下水的运移和富集起着控制作用.断层破碎带、背斜轴部以及构造复合部位,有利于岩溶地下水的富集;而向斜轴部则不利于岩溶地下水的富集.  相似文献   

12.
为优选靖边气田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储层有利区域,以靖边南部马家沟组五段4亚段为例,基于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物性资料统计及压汞测试等方法,分析研究区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从古构造、岩相古地理环境、成岩作用及岩溶古地貌等方面研究主控因素与储层分布的关系.结果 表明: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储集层岩石类型包括膏盐溶蚀泥粉晶白云岩、岩溶角砾泥粉晶白云岩及砂砾屑泥晶白云岩;储集空间类型包括铸模孔隙、晶间孔和晶间溶孔;储层孔隙结构划分为高饱和型、中饱和型、低饱和型及微饱和型4类,储层分布受古构造、岩相古地理、成岩作用和岩溶古地貌等因素控制,其中古构造中的高部位、古地理环境中的云坪沉积微相、成岩作用中的早期淡水溶蚀、白云石化和表生期岩溶作用,以及古地貌中的岩溶斜坡带是储层发育的有利因素.该结果为靖边气田碳酸盐岩储层天然气勘探有利区优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鲁中南岩溶分区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山东省中南部地质、气候环境的差异,划分岩溶区、亚区及岩溶系统。对岩溶区域的岩溶形态,由宏观到微观,由地表到地下,由溶蚀形态特征到堆积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论述。该区岩溶形态丰富多彩,既有代表半干旱岩溶区特征的干谷、大泉、常态山含石灰岩角砾的坡麓堆积的组合,也有代表半湿润岩溶区特征的溶丘、溶沟田、溶蚀洼地、地下河、洞内指向流纹、天锅、边槽及红壤土等的组合。  相似文献   

14.
中、晚三叠世是桂林热带岩溶、岩溶洞穴强烈发育的一个重要时期。早休罗世,气候条件仍然有利,热带岩溶继承发育,但因碳酸盐岩被晚三叠世内陆湖盆堆积物覆盖,一定程度上减低了热带岩溶发育的强度。中侏罗世至白垩世,气候干旱炎热,降雨王少,“三水”活动不强烈,岩溶、岩溶洞穴不发育。晚白垩世,广泛发育内陆湖盆,岩溶作用有一定改善,但因仍处于干旱、炎热环境,湖水浅,堆积迅速,不利于大型洞穴的形成。第三纪是本区热带岩溶、岩溶洞穴强烈继承发育时期。除了利用、改造以前形成的洞穴之外,相应地发育了一些新洞穴。古漓江在此时期形成并强烈深切,地下岩溶相应强烈发育。第四纪以来,主要是反复利用、改造以前形成的岩溶洞穴,使之发育得更加复杂、完善。  相似文献   

15.
蜀南地区茅口组古岩溶识别标志及储层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预测蜀南地区茅口组储层,通过地质、钻井与岩心观察,地震及测井、地化指标分析等方法确定古岩溶发育状况,结合生产测试资料分析古岩溶储层在地震和测井上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该区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裂缝—溶洞型;储层地震响应总体表现为地震波的异常反射、相干剖面的不连续性及速度反演出现低速区;测井响应表现为深、浅侧向电阻率降低且出现正差异,密度减小,中子孔隙度和声波时差增大,而井径和自然伽马曲线的变化受空隙充填控制.该结果对该区储层预测及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垂向循环水动力条件是岩溶发育深度的主要控制因素。为探求川东背斜构造岩溶区多级水流系统控制下的岩溶强发育深度,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选取地形指数和水动力坡降构建岩溶水动力强弱的量化因子FHQ,并结合钻孔数据推求假角山背斜构造区地下岩溶强发育深度。研究显示:水动力因子FHQ与地形指数、水动力坡降在空间上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同时可指示岩溶水流系统向深循环的深度,以此推求背斜构造区地下岩溶的强发育深度下限。假角山背斜两翼FHQ集中在0.1~0.4之间,岩溶水动力整体偏弱,深沟FHQ值整体高于浅沟。东、西翼深沟控制下的地下岩溶强发育深度分别约40~100 m和110~180 m;浅沟控制下的地下岩溶强发育深度分别约15~60 m和10~90 m。研究成果可进一步丰富川东背斜区岩溶发育评价方法体系,为隧道工程岩溶突水灾害预测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禄新岩溶孤岭平原位于广西山字型构造盾地的东南缘。出露地层主要为上泥盆统及石炭系碳酸盐岩。断裂、裂隙发育。岩溶作用可划分为燕山晚期古岩溶和喜马拉雅期近代岩溶两个阶段。弧峰平原形成于喜马拉雅期,与新构造运动和以侧蚀为主的流水岩溶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龙门岩溶泉水是寒武系石灰岩受东西、北东和北西向构造体系作用的结果。岩层极为破碎,岩溶发育,岩溶裂隙水丰富,并在伊河两岸流出地表形成泉水。泉水化学成分主要是水对岩石溶滤、溶解作用形成的。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Mg型,矿化度小于0.41g/L。pH值7.10~7.40。龙门岩溶地下热矿水是褶皱山区边缘地带的深构造断裂岩溶裂隙承压水,是大气降水经过较大的断裂构造带深循环形成的。地下热水的温度,主要取决于水循环的深度。水的化学类型为SO_4·Cl—Na·K型。矿化度为1.87g/L,是一很好的医疗矿泉水。  相似文献   

19.
通过岩心、野外露头观察,采用薄片、扫描电镜和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太原地区中奥陶世上马家沟组岩溶储层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类型、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以及成岩演化阶段和成岩作用对岩溶储层孔隙的影响及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上马家沟组主要包括含石膏角砾灰岩、砂屑灰岩、细晶灰岩、泥晶含生屑白云质灰岩、粉晶灰质白云岩、灰质角砾白云岩、中晶白云岩、粉晶白云岩等8种岩性,孔隙和溶洞为主要储集空间;储层受到不同期次的压实—压溶、胶结充填、交代、构造破裂、溶蚀和重结晶等6种成岩作用的复合叠加;成岩演化划分为沉积—准同生成孔阶段(中奥陶世)→风化淋滤阶段(晚奥陶世—泥盆纪)→沉积充填阶段(石炭纪—早白垩世)→溶蚀改造阶段(晚白垩世—古近纪)等4个成岩阶段;储层主要受白云石化、构造破裂、溶蚀等3个成岩作用控制,不同成岩作用影响优质储层的分布和发育。该研究结果为太原地区优质储层的勘探提供有利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沉积学、地震学、地球化学等研究表明,塔河油田12区发育了海西早期岩溶作用,表现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与下
石炭统巴楚组不整合接触、溶塌角砾岩与暗河沉积的存在以及溶洞充填物Sr/Ba值存在的差异特征等识别标志,该期岩溶地貌可
划分为岩溶高地、岩溶Ⅰ及Ⅱ级斜坡和岩溶盆地4类地貌单元,研究区主要处于岩溶Ⅱ级斜坡区。由于海西早期运动具有脉动式
抬升的特点,因而发育了3套岩溶旋回,研究区主要发育第Ⅱ和第Ⅲ套洞穴层;该期岩溶平面上发育在上奥陶统桑塔木组尖灭线
以北的地区,纵向上发育在中下奥陶统质地较纯的碳酸盐岩中,古地貌和断裂对该期岩溶具有根本的控制作用,同时岩溶作用所
形成的裂缝和溶蚀孔洞是影响储层储渗性能的关键;最后综合上述成果建立了海西早期岩溶发育模式,并将其发展进程划分为快
速抬升剥蚀阶段、三幕抬升岩溶发育阶段及下降改造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