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平衡下黄淮海平原区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测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雷鸣  孔祥斌  王佳宁 《地理学报》2018,73(3):535-549
为缓解黄淮海平原区地下水水位的持续下降,国家提出耕地资源休养生息的战略,而实施耕地资源休养生息的关键,是确保水平衡下的耕地资源可持续生产能力。本文从可持续理论和水平衡的条件出发,将黄淮海划分成12个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相对均一的农业生态区,采用不同农业生态区代表实验站限水高产的产量和管理经验,以水定产并逐步修正,得到了黄淮海平原区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并与现实产量对比得到产量差。结果表明:① 水平衡条件下黄淮海平原区耕地的可持续粮食生产能力为1.16亿t/年;② 可持续总产产量差为-67.85万t/年,由于限水灌溉造成的粮食产能损失为小麦331.84万t/年,玉米不存在产能损失;③ 小麦主要压产地区为黑龙港地区、鲁西平原、豫东平原以及京津唐平原,而徐淮低平原、豫东平原以及胶西黄泛平原具有一定的提产潜力。通过测算,进一步认识了黄淮海平原区耕地可持续产能状况,为区域粮食生产的合理布局以及农业限水限产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新兴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黄淮海平原沙区尚属起步阶段。通过对河南省延津县沙区基本条件的分析研究,结合黄淮海平原沙区发展两高一优及可持续农业的可行性,对延津县沙区发展农业产业化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发展林果、畜牧和种植业等3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生产体系,以期对黄淮海平原沙区农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的效益和粮食增产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凯  谢明 《地理研究》1996,15(3):70-76
黄淮海平原经过1988-1993年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改造中低产田409万ha,开发区粮食年平均增长率达4.0%,其增产量占全区增产总量的42.5%,农业开发的贡献几乎与传统农业的贡献相等。预测1995-2000年,即使是农业综合开发的规模与前六年相同,但是,由于水利工程效益更充分地发挥和农业的科技含量持续增长,开发区粮食完全可能增产达90亿kg.  相似文献   

4.
黄淮海平原气候变化及其对耕地生产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991年和2000年黄淮海平原气象台站的历史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气温、降水的变化趋势,并利用农业生态地带(AEZ)模型估算黄淮海平原各农业生态区的耕地生产潜力。通过分析气温、降水与耕地生产潜力的关系,评价气候变化对耕地生产潜力的影响。研究发现,黄淮海平原耕地生产潜力与降水量、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对各农业生态区的回归分析表明,如果气温或降水量提高10%,耕地生产潜力将分别提高3.2%与0.3%。该研究对制订应对气候变化、保护耕地与提高耕地生产潜力方面的决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黄淮海平原地区是我国历史开发最早、面积最大的农畜产品的主要产区之一。但由于旱、涝、碱等自然灾害影响至今尚存,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是较低的。目前二亿七千万亩耕地中,二亿亩是中、低产田,其中一亿亩为低产田。另外,还有可垦农荒地1000多万亩。说明这个地区,只要不断扩大旱涝保收田的面积,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潜力是很大的。因而国家决定对这一地区进行重点开发和治理是一项很有远见的重大决策。河南省境的黄淮海平原,总面积为8.1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黄淮海平原的四分之一强,  相似文献   

6.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北起燕山,南至淮河,西自太行山和伏牛山山麓,东抵渤海和黄海之滨以及山东丘陵。包括京、津、冀、鲁、豫、苏,皖两市五谷的316个县,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7亿亩;人口近2亿,其中农业人口在1.5亿以上。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八个,有胜利、中原、大港和任丘油田;新近对外开放的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和连云港,也都以之为腹地。地位十分重要。但旱涝、盐碱、风沙等灾害频繁,  相似文献   

7.
黄淮海平原在农业改革的大潮中,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以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一乡一品特色业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农业(modern agriculture)正在由典型示范向规模效益型转变。  相似文献   

8.
黄淮海平原河道基本环境需水研究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王西琴  刘昌明  张远 《地理研究》2003,22(2):169-176
针对我国北方地区水环境中最突出的污染问题,以满足河流最基本的稀释自净功能为目的,提出了一种计算河道基本环境需水量的方法,即月(年)保证率设定法,并以黄淮海平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是黄淮海平原总的河道环境需水最小为2176亿m3,约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5%,其中海河流域309亿m3、黄河下游52亿m3、淮河流域片1347亿m3。通过Tennant法验证,说明计算结果可靠。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生态(环境)需水的理论内涵,为河道生态(环境)需水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研究区水资源规划、水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黄淮海平原为研究区,基于59个气象站点的逐月降水数据,采用相关系数(R)、相对误差(BIAS)和均方根误差(RMSE)对TRMM 3B43降水产品的精度进行系统评估,揭示黄淮海平原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表明:① TRMM 3B43产品对研究区内大部分气象站点存在轻微高估现象,总体上TRMM产品和站点数据在黄淮海平原的拟合效果较好,且月尺度的精度较年尺度高;② 1998—2016年黄淮海平原年降水和秋季降水增加明显,其余季节降水呈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③ 研究区降水在空间上呈从南到北递减的趋势,且南北降水差距较大。研究结果为卫星降水产品在中纬度地区水资源评估、农业生产和洪旱灾害等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黄淮海平原人口众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它的合理开发和综合治理,对我国的农业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都有重要意义。原延封则是黄淮海平原旱涝沙硷集中分布一个地区,因此进行综合治理和开发,对该地区农业翻番具有重大现实作用。为此我所参加了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黄淮海”攻关研究项目,在封丘县设立了科学实验基点,并参加了原延封地区综合航空遥感试验。  相似文献   

11.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也是农业开发最早、垦殖程度较高的农业区。据统计:该平原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1/5,仅次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棉花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大豆、花生和烤烟在全国也都占很高的比重。此外,黄淮海平原还是全国温带水果的集中产区。因而黄淮海农业区域开发对全国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该区同时也是我国乃至世界有名的多灾地区。干旱、洪涝、盐碱、风沙等多种灾害,发生频率大、范围广、危害重,  相似文献   

12.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其所跨的七个省、市中,河南黄淮海平原占黄淮海平原总面积的25.61%,其中耕地面积占黄淮海平原总耕地面积的21.96%,在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及土地利用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土地资源特点 本区位于北纬32°08′~36°21′10″,东经112°51′30″~116°35′50″之间,行政范围包括14个地、市的84个县(市、区)。本区是河南省主要农业区,1987年农业总产值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72.18%;粮食总产量占全省的71.76%。总土地面积占河南省总面积的52.4%。其中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0.96%。概括起来,本区土地资源有下述特点: (一)土地类型复杂多样 土地类型的复杂性同其成因密切相关,区内各种成土要素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空间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本区多样的土地类型。其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受历次黄河泛滥改道的  相似文献   

13.
张英男  龙花楼  李裕瑞  马历 《地理研究》2022,41(6):1623-1636
农业绿色转型已经成为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亟待探索农区农业生产转型与其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规律与地域类型,从而推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类型学视角采用判别法将黄淮海平原农区的农业生产类型划分为城市近郊现代集约型、城市近郊传统经营型、城市远郊现代集约型和城市远郊传统经营型。从拉力、支撑力及引导力的视角,构建以“发展主体适应-要素变化-环境响应”为主线的分析框架,解读了农业生产系统转型及其环境效应的动力机制和特征。黄淮海平原农业生产系统转型负向环境效应的形成机制为在增产增收的目标导向及区域自然条件约束下,资本、技术及劳动力的非理性投入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扰动。将农业生产系统转型与环境效应的耦合类型划分为城郊现代集约高强度污染型、城郊现代集约中度污染型、城市远郊现代集约高强度污染型和城市远郊现代集约中度污染型。基于以上分析,从普适性与异质性视角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与优化调控策略,以期实现平原农区农业生产系统的可持续健康转型。  相似文献   

14.
黄淮海平原在我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这里存在着干旱、洪涝、盐碱和风沙等自然灾害,一亿亩以上的低产农田,农业产量不稳不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不过,只要趋利避害、发挥优势,就可挖掘巨大的生产潜力,把它逐步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大豆和水果生产基地与综合性的农业区。作出这一决策的有利条件是:该区土地、光、温等资源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劳动力资源充足,城市、工业、交通发达,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农业历史发展悠久,具备一定的生产基础;国家对这一地区的开发、利用和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经验。治理、改造黄淮海平原的战略思想应该是:统一领导,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先易后难,点面结合,长期坚持,讲究实效。在克服自然灾害方面,应按照排涝——除盐——抗旱——培肥的顺序来解决问题,逐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结构系统。为了从根本上保障除灾增产目标的实现,从长远来说,南水北调,黄、淮、海三大河流的整治及中、上游的土壤保持,都是与发展黄淮海平原农业生产有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出版消息     
《1:50万黄淮海平原地貌图》已通过审查鉴定,即将交付印刷。该图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编,为目前黄淮海平原地区唯一比较全面、系统、科学性和综合性  相似文献   

16.
黑龙港地区因黑龙港河而得名,泛指河北省中南部低平原地带,包括沧州、衡水、邢台、邯郸、保定、廊坊等六个地区的五十个县市。它是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最重,水资源最缺,农业生产水平最低,农民人均收入最少的中低产类型区。对它进行农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为加速黑龙港地区的综合开发与治理,提高农业生产力,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淮海平原耕地功能演变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28  
本文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从经济、社会及生态三个维度构建了耕地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黄淮海平原耕地功能演化的时空特征,利用耦合动态度模型探讨了耕地功能间耦合关系的演变。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耕地功能演化的驱动机制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 1990-2010年间,冀中南及豫东地区部分欠发达县市耕地经济功能明显增强,发达的城市群及其腹地受工业化及城镇化影响较大,耕地经济功能持续下降;60.29%的县域单元耕地的社会功能下降,增强区主要集聚于郑州北部、德州及沧州西部、烟台、威海等区域;生态功能变化在空间格局上基本形成了以豫北、山东中部山地丘陵区为核心的增长区以及以环京津、环济南地区为核心的持续下降区。② 黄淮海平原耕地经济、社会及生态功能的耦合度及协调度空间差异显著,且退耦化现象日渐突出;经济发达地区耕地的社会及生态功能演化速率普遍滞后于经济功能。③ 黄淮海平原耕地的功能演化是区域本底因素与外部驱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中人口、产业的转型对耕地经济、社会及生态功能演化的强度及方向起决定性作用。并指出:黄淮海平原应激活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动力,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充分考虑耕地功能演化的区域分异特征,实行由发达城市地区到欠发达传统农区的差异化、多元化的耕地多功能利用与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黄淮海平原,面积广大,光热充足,土壤肥厚,人口稠密.有数千年的农业耕作经验,是我国主要粮棉产地之一。但气候偏旱,年内降水集中,旱涝不均。70年代以来,因用水量大增,致地表迳流程缺,地下水也连年下降,缺水已成为这里农业发展的重大障碍。虽进行了水资源的研究,但尚无定论。鉴于目前用水情况仍以农田用水为最大,约占总用水量的80%以上,工业及城市用水尚不足20%,本文主要讨论本区各地农业需水。根据本区内外77个气象台站30年的记录及搬口等实验站的实测资料,计算出黄淮海平原各地主要农作物各月的需水情况,与该地该时的有效降水量  相似文献   

19.
黄淮海平原是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改道泛滥形成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光、热、水资源都比较丰富,土地广大,适宜多种作物生长。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然而,本区旱涝、盐碱、风沙等自然灾害濒繁,严重地限制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所以,解决平原地区农业问题。加强林业生产。就成为改变平原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面貌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聚类分析在农业生态类型区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社会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物。农业的发展要受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因此,应当把每个农业生产单位看成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类型,是实现对农业生产分类指导的必要条件。由于农业生态系统包含的因子很多,目前对类型区划的要求又高,采用传统方法难以满足需要。我们在进行“河南省黄淮海平原沙区农业生态系统类型区划”研究时,采用了聚类分析法,取得了满意结果。 (一)确定聚类分析对象的集合 农业生产单位可大可小,户、村、乡、县都可以是单位。若以县为单位,讨论范围内以沙土为主的县不超过十个,调查和计算工作量小,容易完成;但成果的精度较差,不便应用。若以村为单位,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