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优化区域体育产业布局是我国体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采用区域竞合关系模型测度2015年26个省份体育产业竞合关系,并实证研究区域体育产业竞合关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区域体育产业同时存在互补合作关系和竞争关系,但互补合作关系多于竞争关系。分区域看,东部省份体育产业的互补合作能力最强。我国体育产业区域分工水平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对区域体育产业竞合关系的影响不显著,但区域间体育产业集聚水平差异越大、区域间距离越远则导致区域体育产业竞争,而区域间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差异越大、交通运输水平差异越大、劳动力成本差异越大则促进区域体育产业合作。  相似文献   

2.
区域旅游竞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旅游业的激烈竞争态势使区域旅游空间关系研究成为国内外旅游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其中竞争与合作是研究旅游区域之间空间关系最重要的两方面。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从旅游资源、旅游需求、旅游地形象定位与市场营销、旅游者信息查询行为、知识创新、网络联系与旅游地竞争力、特定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6方面对区域旅游空间竞争进行综述。目前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利益主体、企业之间的合作、公共与私有部门的合作以及旅游业与其他关联行业之间的合作等方面。多数研究是单纯对空间竞争或空间合作关系的探讨,而实际上旅游区域之间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空间竞合关系。与近年来区域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产业集群等研究热点相比较,国内外关于旅游产业竞争力、旅游区域竞争力和旅游企业集群的研究刚刚起步,对旅游区域之间空间竞合的模式、区域旅游竞合的深层机制和区域旅游空间作用过程的研究则更少,亟待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3.
贾若祥  刘毅  侯晓丽 《地理研究》2005,24(4):641-651
随着竞争日益复杂化,企业之间纷纷从对立型竞争转向合作型竞争,并由此对企业的空间行为、空间结构及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相对于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的企业合作活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落后很多,特别是有关企业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方面的研究更少。企业合作可以分为研发合作、生产合作、营销合作、资金合作等不同模式,他们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如一柄双刃剑,既可以加快区域生产要素的流动,通过蛙跳效应、涓滴效应、网络化效应等加快落后地区的发展,也可造成落后地区在合作过程中对发达地区的过度依赖,并承接来自发达地区的污染转移,影响落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4.
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是当前旅游研究中的热点所在.从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关系的产生机理人手,通过对有竞合关系的旅游地吸引力进行对比,将区域旅游竞合关系的空间结构划分为大圈-体型、优势屏蔽型和互补合作型3类,从而为政府对有地缘性关系的区域旅游地竞合关系抉择进行博弈分析和调控提供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基于虚拟区域理论视角,对扬州进行实证研究,探讨长三角虚拟区域和城市竞合的关系。研究认为多层次的虚拟区域已经在长三角出现,城市在空间定位、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诸多竞争。与此同时,为缓和城市竞争,城市合作开始出现并不断深入,合作形式也越加多样。研究也指出各自利益考量浮现虚拟小区域、合作机制薄弱和省管县体制对区域一体化的负面影响等新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澜湄次区域旅游合作的特点及西双版纳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澜湄次区域的旅游合作是由政府高层问的经济合作促成的,通过对澜湄次区域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其旅游产品出现边境游成熟、纵深游起步、水上游以分段游为主的特征,并且区域内国家之间的旅游贸易出现不对等的现象,各个旅游中心城市竞争激烈,在各个因素中,政治环境是影响区域竞争与合作的根本性因素。区域旅游合作既给西双版纳旅游发展带来第二次飞跃的机会,但同时也面临被边缘化、过境化的威胁,针对目前西双版纳旅游发展的现状,提出西双版纳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发展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新经济空间下城市竞争力的潜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曙华  沈玉芳  李非 《热带地理》2006,26(2):167-172
在新经济空间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与城市竞争力有关的一系列空间因素,认为这些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城市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城市主体总是试图通过空间关系的改善来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总结了城市在比较优势驱动下的竞争,认为城市发展中政府的调控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通过探讨合作的潜在利益,论述了不同层次的合作是城市增强竞争力的有利手段.阐释了城市合作的模式和相互学习的过程,充分说明了城市之间合作关系的建立和持续是城市面临区域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挑战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空间机会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合作中的空间机会主要包括区域的空间关系、空间要素和空间成本。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大背景下,系统认识云南省在多方区域中的空间机会有利于认清在区域发展中的优劣势,为今后的经济合作提供一定的参考。目前,云南省在泛珠三角区域的空间关系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空间要素方面与发达区域却有着相对的互补性;在空间成本方面与以前相比已有降低,但是在市场机制、科技水平等方面发展还相对缓慢。  相似文献   

9.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高地之一.在对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和今后发展重点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周边城市群发展对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正确处理与周边城市群关系的总体策略: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融合支撑,与京津冀北城市群--互补合作,与山东半岛城市群--合作竞争,与武汉城市群--错位共起,与关中城市群--联合合作.  相似文献   

10.
论中印地缘政治关系下云南与印度区域经济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地缘政治与区域经济合作关系分析,具体阐述了地缘政治关系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和区域经济合作对地缘政治关系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印地缘政治关系下云南与印度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可行性、合作的内容与方式。  相似文献   

11.
跨省区域治理:中国跨省都市圈经济整合的新思路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陶希东 《地理科学》2005,25(5):529-536
跨省都市圈日益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单元,如何处理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实现空间经济整合是当前中国政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通过辨析城市群、大都市区、大都市圈、大都市带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界定了跨省都市圈的概念,并提出了成熟型跨省都市圈必须具备的6个基本条件。借助"行政区经济"理论,分析了当今限制中国跨省都市圈空间整合的瓶颈,认为各自为政的行政区划及其管理体制,极大地制约着跨都市圈经济的区域融合与一体化进程,在中国现有的政治管理体制下,单纯依靠传统的行政区划管理或政府管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跨省都市圈内部存在的行政分割问题。根据西方较为流行的"治理"理论,提出了"跨省区域治理"的空间整合新思路,并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规律,构建了"跨省区域治理"的基本框架体系,主要包括: ①跨省都市圈成员省市政府的现代区域治理理念体系;②跨省都市圈现代区域政治体系;③跨省都市圈现代区域市场经济体系;④跨省都市圈现代区域社会体系;⑤跨省都市圈现代城际合作体系。  相似文献   

12.
大国是全球政经版图的主导力量,其关系性质对区域、全球发展和经济合作过程具有决定性影响,结构性变动、资源和市场高度对外依赖性引发了大国博弈新态势。在资源争夺加剧的地缘经济时代,如何平衡国家间的资源竞合关系是当今政治地理学的时代命题。以中日两国2000—2017年资源贸易为例,以库仑引力模型构建地缘经济合作强度指标,探讨中日资源贸易的地缘经济规律。研究表明:①中日两国资源贸易的地缘经济合作强度多为负值,总体上竞争大于合作,2008年后两国地缘经济关系进入矛盾与对抗新阶段;②按照竞合关系可将中日资源贸易货物分为强竞争型、波动竞合型以及合作潜力型,其中化石能源、稀有金属和农产品是影响中日两国地缘经济竞合关系的关键资源;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演化是中日资源贸易关系变动的重要外因,对发展权的争夺构成两国在世界市场资源博弈的内在根源,稀有金属为中国捭阖两国关系提供了地缘政治杠杆。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政策的博弈解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马丽  庞效民 《地理研究》2001,20(4):498-505
针对传统区域政策只基于目标区域利益考虑的缺陷,文章应用博弈分析的原理,分析区域分工的动力机制,以及区域政策对区域竞争和分工过程及结果的影响。主要结论是:利益是驱动分工的根本动力,如果参与分工能给区域带来利益增收,区域才会主动参与分工;分工产品的价格比是影响竞争和分工过程的主要因素,不合理的价格体系会影响或破坏合理的区域竞争和分工;单个区域所制定的政策最终将影响所有具有经济联系的相关区域。以中国“区域均衡增长”与“区域倾斜增长”两个主要区域政策的效果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4.
合作与竞争并存是地区经济一体化乃至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特征,是当今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重大课题。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同东亚其他各主要经济体之间合作与竞争关系的现状,预测了其发展前景,并提出了若干战略措施,以使中国同上述经济体的合作进一步加强,竞争更加有序。  相似文献   

15.
中亚国家地缘位置与中国地缘战略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亚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缘位置而受到美、俄、中及欧盟等大国的高度重视。中亚是中国的重要邻邦,也是中国周边合作的重点地区,更是中国提升安全与能源保障的重要地缘战略依托。基于人文—经济地理学视角,从中亚国家的特点、中亚国家的地缘位置、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地缘关系,以及地缘合作战略等方面,对中亚国家的地缘位置及其与中国的地缘战略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主要结论为:① 中亚地区自然—人文地理特点的一致性,区域内部发展的差异性,对外部经济的高度依赖性,大国角逐的长期性,以及对中国地缘利益的重要性,是地理学关注和研究中亚地缘问题的主要切入点;② 在全球尺度上,运用柯恩的当代世界地缘政治区划模型,分析中亚与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欧亚大陆辖区”、以美国为代表的“海洋辖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辖区”的地缘关系;在区域尺度上,建立一个“同心圆和扇形分布”相结合的模型,分析中亚与相邻国家或地区的地缘关系;③ 中国在中亚地区有着良好的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利益,中亚国家对中国也有巨大的地缘需求,这是中国与中亚国家相互合作的基础;④ 中国未来应逐步成为中亚地缘政治与文化的“参与者”、地缘经济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16.
南海因其所具有的重要地缘政治与经济战略地位而成为大国竞相角逐之地。然而,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南海地缘战略并非只是地缘政治冲突的单一逻辑,而是迈向政治与经济、文化交织、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复合逻辑状态。南海周边国家经贸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已经形成互赖的地缘经济格局,但是南海地缘经济合作存在的制度重叠、制度竞争与制度过剩仍暴露了地缘经济中的竞争逻辑。“一带一路”作为新型区域合作平台,有助于超越传统地缘经济竞争逻辑。东亚意识的产生、南海地缘政治经济互赖以及南海制度规范的建立使得南海地缘文化在多元文化互动中迈向共同体逻辑。建构融安全、利益以及信任为一体的南海命运共同体,需要通过对话协商自主制定地区规则、加强南海地区功能性合作、通过多轨外交增进地区互信,使南海成为“友好、和平、合作”之海。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北地区地缘关系演化过程及区域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利莎  王士君  杨冉 《地理科学》2019,39(8):1284-1292
梳理相关文献,深入分析探讨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地缘关系的演化过程,刻画地缘关系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20世纪10~40年代,东北地区地缘关系呈现“半畸形”开放的状态,整个地区长期处于军阀战乱与日本侵略阶段;这一时期,东北地区迎来移民高峰,农业经济、民族工业快速发展,但同时境内日本经济肆意扩张,大量资源与财富被掠夺。新中国成立以来,地缘关系由50、60年代的依赖型转向80年代以后的多元和平发展;受其及政策等其他因素影响,地区内工业由蓬勃发展到缓慢波动前行。如今,东北地区地缘政治关系仍十分复杂,但地缘经济合作前景开阔;未来应大力推动东北亚国家及次区域间安全与经济合作,同时提高东北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及对外开放水平。  相似文献   

18.
旅游地进化过程中的竞争与协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慧  许春晓 《热带地理》2005,25(1):77-80
竞争与协作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两大热门话题,特别是在旅游地进化过程中两者的关系表现得更为突出。竞争伴随着旅游地的发展而产生,协作则把排他性的竞争转化为共生性的竞争,最终使旅游地达到优势互补的战略双赢效果。通过对旅游地进化过程的分析,认为竞争贯穿旅游地发展的始终,协作的出现带有客观必然性,竞争与协作在旅游地发展过程中呈现混合交错的关系。在这两种力量的推动之下,衍生出旅游地集聚扩散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