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渔民视角下中国南海的领域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云刚  刘玄宇  张争胜 《地理科学》2020,40(7):1062-1071
南海的战略态势对中国经济和安全利益具有重大影响。基于对中国海南省渔民的实地调研,探讨了不同权力主体在南海的领域化过程及其中渔民的能动作用。结果表明:中国的南海主权边界明晰,具有历史延承性,但近代空间行为主体的多元化,多重领域相互叠置,使得南海的领域矩阵呈现出多尺度复合性和权力逻辑复杂化的特点,进而诱发不同层次领域间的潜在冲突和不稳定性。着眼于其中渔民自下而上的主体作用,探讨渔民基于生存动机和日常生活实践,对南海家园式的领域化,这种行为使渔民成为国家领域空间秩序的维护者,也因其特有的族群惯习,对国家的领域治理结构形成挑战。  相似文献   
2.
刘玄宇  刘云刚 《热带地理》2022,42(7):1128-1137
渔民是天然流栖性群体,不仅需要关注其流动性时空规律,更要关注其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文化意涵。文章从流动性与集体记忆视角出发,选取海南省东部典型渔村为案例地,通过访谈深入理解渔民在流动中的地方记忆建构,主要从流动、停泊、定居的3种不同状态归纳渔民流动中的时空盈缩、物质条件和流动路径节点,从时间、地方和权力三要素探讨渔民集体记忆的形成。研究发现:1)渔民跨界流动具有动态盈缩的特点,经历了从民间自觉到官方规范,从渔业生产到商渔复合,从局地到广域再到局地的动态过程。2)渔民的流动状态和过程赋予海洋以地方特性。人船组合拓展渔民自主流动的能力,“陆—海—岛”流栖空间中的地物和景观凸显集体记忆的物质依赖性。3)随着生产生活方式变迁,代际更迭削弱了原有的人海关联,流动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集体记忆结构性消退,渔业村镇的全球—地方的跨区域色彩逐渐被剥离,回归到同质化的域内流空间。  相似文献   
3.
大国是全球政经版图的主导力量,其关系性质对区域、全球发展和经济合作过程具有决定性影响,结构性变动、资源和市场高度对外依赖性引发了大国博弈新态势。在资源争夺加剧的地缘经济时代,如何平衡国家间的资源竞合关系是当今政治地理学的时代命题。以中日两国2000—2017年资源贸易为例,以库仑引力模型构建地缘经济合作强度指标,探讨中日资源贸易的地缘经济规律。研究表明:①中日两国资源贸易的地缘经济合作强度多为负值,总体上竞争大于合作,2008年后两国地缘经济关系进入矛盾与对抗新阶段;②按照竞合关系可将中日资源贸易货物分为强竞争型、波动竞合型以及合作潜力型,其中化石能源、稀有金属和农产品是影响中日两国地缘经济竞合关系的关键资源;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演化是中日资源贸易关系变动的重要外因,对发展权的争夺构成两国在世界市场资源博弈的内在根源,稀有金属为中国捭阖两国关系提供了地缘政治杠杆。  相似文献   
4.
领土/领域是政治地理学的核心概念,领土陷阱是政治地理学的经典理论之一。论文系统整理了关于领土陷阱的成果文献,在此基础上梳理了领土陷阱理论的源起、发展及其研究议题进展,并对其借鉴意义进行了评述。John Agnew提出的领土陷阱理论基于3个地理假设:领土—国家—主权的“三位一体”、国内—国外的“二分法”、国家是社会的容器。领土陷阱驳斥了既有的国家中心主义领土观,强调重视领土主权之外的多种实效主权形式,如域外治权、分级主权、社会主权等。领土陷阱如今被广泛应用于全球治理、非传统安全、跨境移民、跨境资源保护、跨境水政治等多方面的议题,并随着时代发展展示出其强大的解释力。论文认为,领土陷阱相关研究的主张,如领土是主权的工具、要从领土主权和实效主权的复杂互动中理解领土问题、从中心和边缘的双向视角理解领土问题、从理性和历史情感中审视领土问题等,对于中国当下有效解决领土问题、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更路簿》与潭门地方性的建构与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文化地理学提倡关注文本中的地理。运用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更路簿》与潭门地方性的建构和再现进行案例分析,探究文本与地方性之间的关系和作用。研究发现:① 内容记载是文本与地方性作用的首要维度,独特地方性内容的再现是地方性挖掘的必要前提;② 价值表征是文本参与地方性构建的象征基础,文本的价值基于且超越于文本的内容,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③ 象征解译是文本参与地方性构建的重要方式,文本的意义价值体系不仅内含创作者或创作群体的语气,还包括“他者”群体对于文本价值的认知和阐释;④ 文本与地方性建构和再现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地方文化符号和品牌的形成反之可促进对文本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刘玄宇  刘云刚 《地理学报》2022,77(9):2374-2388
长期以来海洋位于社会边缘,海洋治理不可避免地陷入陆地中心主义。本文在批判海洋国土治理背后的陆地本体及其领土化逻辑的基础上,将海洋重新概念化为体积空间与动态时间邂逅的四维时空,指出海洋具有多维性、流动性、非线性和非客体的特点,并以此构建了以体积国土、流动国土、能动国土为特征的海洋国土分析框架,进而将其运用于南海海洋国土治理的理论和政策认知,重构了长期桎梏于陆地规范的“时间、空间和运动”观念,回应了文化和政治地理学的新唯物主义取向。研究认为:① 在南海的体积管控上,岛礁扩建是有效的策略。岛礁扩建使体积海洋折叠为二维领土,以偏平化控制三维空间,改变了南海的地理和空间性质;② 在南海的流动性管控上,因海洋的流体、尺度和深度特征,以及法律边界模糊性,加剧了维护南海海上安全的复杂性,需要考虑与之匹配的管控非法流动性的监管策略;③ 在南海的能动管控上,需要关注渔民独特的生态伦理思想,海洋保护需要考虑不同本体间的对话和信息转译,使保护行为更加紧密地融入到本土社会文化情境中。本文为海洋国土治理提供了来自政治地理学的批判性视角,同时对人文地理学的人海关系研究亦是积极的推动。  相似文献   
7.
美国选区划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区划分是选举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选区划分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选举结果。本文从选区研究主题、选区划分原则等方面对美国选区划分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发现美国选举选区划分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议题:选区划分与社会分裂、选区划分与分区不公、选区划分与司法介入,以及选区划分与选票/席位转化曲线。在分区原则上,美国选区主要立足于人口、地理和政治三大原则进行划分,具体执行中采用邻近性、紧凑性、人口同等、种族平等、尊重行政边界、尊重利益社区、保护在任者/保留旧选区核心等原则。借鉴美国选区划分的研究进展,本文建议地理学者未来应在精准预测选举结果、追踪世界民主选举的动态和促进选区划分的公正性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地展开理论探讨与政策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