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双版纳生存着极为丰富、独特、珍稀的动物与植物, 但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 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出现了森林面积缩小, 种质资源减少, 森林质量下降, 气候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等环境问题。为保护生物资源而设立的自然保护区, 也由于当地社区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种种矛盾, 如生产生活方式、耕作习惯等, 以及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不完善和种种困难,使得保护区的管理工作比较困难。最后, 在不损害当地人发展权益而进行保护的前提下, 提出了一些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方向和原则。  相似文献   

2.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及其保护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朱颜明  王宁 《山地学报》1999,17(4):353-357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属世界自然保留地之一的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它以其自然资源绚丽,生物种源丰富,生态系统完整享誉全世界。曾以独特的“天然”“原始”状态,成为环境背景研究监测的理想场所,旅游资源开发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造成保护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区内开展旅游必须遵循适度开必,合理保护的原则,强调生态旅游,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应尽快制定自然保护区环境规划,进行有效环境综  相似文献   

3.
本文评价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等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分析了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生态成效及其原因。结果显示,工程实施后,各自然保护区的土地覆被转类指数明显增加,生态系统宏观状况好转;保护区内草地生产力皆呈增加趋势,水域面积增加,食物供给能力提高,栖息地生境好转。森林类保护区的森林面积减少趋势得到遏制;湿地类保护区的湿地面积多呈增加趋势;草地类保护区的草地减少趋势缓解,荒漠化明显遏制,草地植被覆盖度有所增加;冰川类保护区多条冰川出现明显退缩导致冰川融水增多,有利于雪线以下草地净初级生产力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步云山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价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学原理为标准,通过对保护区涵养水量、森林价值以及生态足迹三方面的研究和计算,系统分析了步云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功能,指出保护区在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办法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王郎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平武县境内,属青藏高原东缘强烈切割地带。自然保护区内以其大量的珍贵动物、茂密的原始森林、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以及丰富的树种资源而闻名遐迩。 该区新构造运动强烈,断裂发育,地层褶皱倒转,岩体破碎。区内地震活动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活跃,对保护区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因此深入研究该区山地灾害的发育规律和发展趋势,可为保护区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很多情况下,自然保护区管理与保护区周边社区的发展处于矛盾之中。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滇西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着社区发展的很大压力。综合保护与发展的思想对解决这样的矛盾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即要确保生物多样性保护,就需要调和保护区管理与当地社区的社会与经济需求,在保护区外向当地社区提供可行的经济替换,减轻他们对保护区的依赖,从而使当地群众在自然资源管理中扮演积极的角色。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在加强依法管护的同时,运用综合保护与发展策略,将保护区管理与周边社区的发展联系起来,利用自身的一些优势,为周边社区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促进社区资源管理与经济发展,减缓了社区对保护区的压力,提高了社区群众对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有的村社还组织起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森林共管委员会等保护性组织,积极参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自然保护区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分布、福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及其分布,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群网建设的必要性.针对保护区建设的现状,提出了现阶段的工作重点:⑴建立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群网关系;⑵开展自然保护区群网建设与研究工作;⑶保护区群网建设与森林涵养水源的重大意义和保护区域水的生态安全和生态效益;⑷保护区群网建设与发展循环经济;⑸主导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⑹统一落实经费筹措;⑺加强部门、人员协调;⑻配合生态省建设工作·从而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工程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自然保护区群网生态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自然保护区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分布、福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及其分布,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群网建设的必要性.针对保护区建设的现状,提出了现阶段的工作重点:(1)建立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群网关系;(2)开展自然保护区群网建设与研究工作;(3)保护区群网建设与森林涵养水源的重大意义和保护区域水的生态安全和生态效益;(4)保护区群网建设与发展循环经济;(5)主导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6)统一落实经费筹措;(7)加强部门、人员协调;(8)配合生态省建设工作.从而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工程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卧龙国家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大熊猫栖息地之一,距2008-05-12汶川大地震震中约30 km。此次里氏8.0级、烈度11级汶川大地震除造成人员巨大伤亡和财产损失外,对该保护区内生态环境已造成了严重破坏。根据世界上和5.12汶川大地震的破坏性,讨论分析了震区森林植被、竹类生长、地形、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多样性可能发生的相应变化和对大熊猫生存威胁潜在的可能性,多种环境因子受地震干扰的原理及现状,为开展震区森林生态学、竹木生长研究提供思路和保护与修复大熊猫栖息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自然保护区群网生态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自然保护区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分布、福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及其分布,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群网建设的必要性.针对保护区建设的现状,提出了现阶段的工作重点:(1)建立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群网关系;(2)开展自然保护区群网建设与研究工作;(3)保护区群网建设与森林涵养水源的重大意义和保护区域水的生态安全和生态效益;(4)保护区群网建设与发展循环经济;(5)主导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6)统一落实经费筹措;(7)加强部门、人员协调;(8)配合生态省建设工作.从而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工程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态建设背景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三江源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也是全国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重点实施区域,对其开展生态恢复过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有利于揭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效果。在构建三江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择生态工程前后两个时间段(2000年和2008年),采用物质量和价值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8年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8 a间一共增加1.68×1010元。保护区草地生态系统的整体质量状况大幅度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48.69%,是由生态建设和气候因子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12.71%,主要跟森林区域水热条件的改善有关;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8 a间减少56.08%,关键是由区域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减少所致,而非人为因素的影响;2000—2008年间,保护区人口数量增加了26.08%,较高的人口增长压力促使大量的草地被开垦为农田,导致农田面积增加392.52%,从而引起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幅波动。  相似文献   

12.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功能区保育与湿地补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保护区内有众多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物种。由于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和周边地区农田用地的开发,保护区已经面临着水资源匮乏、湿地退化等问题。本文从保护区的湿地功能区保育现状和保护区各功能区生态补偿等方面研究了洪河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补偿问题,确保洪河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达到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正>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兴安岭东部林区,伊勒呼里山南麓,距加格达奇140公里,总面积229523公顷。保护对象主要是森林、沼泽、草甸和水域生态系统以及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于1999年12月建立,2003年6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河流密布,沟壑纵横,湖泊星罗棋布。  相似文献   

14.
<正>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92年2月,2003年6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6万公顷,位于敦煌市西部,西邻库姆塔格沙漠和罗布泊,南接阿克赛县,北连新疆哈密市,介于阿尔金山北麓、库姆塔格沙漠东沿、疏勒河尾段和北山以南之间,是我国西北极旱荒漠区一个集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类型为一体的大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森林植被总面  相似文献   

15.
以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对象,融合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和ALOS DEM数字地形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阐述区内地形分异、地貌格局与发育演化等特征。结果表明:1)保护区基本地貌类型以大起伏中山(57.45%)为主,其次为大起伏亚高山(30.66%)和中起伏中山(11.17%),海拔、起伏度、坡度、面积-高程积分值等定量地形指标的平均值从三江口片区至朝天马、海子坪片区逐渐降低,夷平剥蚀面级数逐渐减少;2)保护区及附近地区共发育7级夷平剥蚀面,其中Ⅰ~Ⅲ级为山顶面和残余夷平面,Ⅶ级为金沙江侵蚀阶地面,Ⅳ~Ⅵ级为剥蚀面,与区域3次构造旋回相对应;3)保护区面积-高程积分值在0.197~0.815之间,平均为0.503,超过80%的区域处于地貌演化的壮年阶段,表明区域地表侵蚀动力较强,在人类活动增强背景下存在较大的生态风险,未来的保护规划应考虑各个基本地貌类型区的地表动力差异。综合而言,独特、丰富的地貌结构使得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所依附的生态环境要素得以保存,加强地貌多样性研究有助于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角度实现保护区资源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覆盖类型转换趋势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国家为了防止生态系统恶化、保护自然栖息地及其生物多样性,到2010年底已建立2588 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 149.44×106hm2,超过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土地覆盖变化作 为导致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首要因素,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本文选取180个国家级 自然保护,总面积44.71×106hm2,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29.9%,全国陆地面积的4.7%,根 据各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特征和主要保护对象,将其划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 地生态系统、珍稀动物、珍稀植物、地质和古生物遗址、以及荒漠生态系统7类自然保护区类 型,并在此基础上按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及西南6个大区对其进行空间分析。论文 构建土地覆盖类型转换方向判别指数模型,运用生态多样性模型和斑块连通性模型,对各大 区内各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土地覆盖转换趋势进行计算。结 果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2005年时段内,18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土地覆盖转换强度 整体呈减缓趋势,西南地区的平均转换强度最大,而华东地区的平均转换强度最小。在各类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除了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外,其他各类型保护区的土地覆盖都存在逆 向转换,但逆向转换速率总体呈减缓趋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土地覆盖逆向转换的 速度平均为0.16%/10a减少,其土地覆盖景观格局相对于缓冲区的和实验区更为稳定。生态多 样性指数和斑块连通性指数模型计算显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覆盖景观格局的生态多样 性和斑块连通性在1995-2005年总体呈上升趋势。另外,各大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非保护区 的土地覆盖转换强度对比显示,保护区土地覆盖转换强度整体上小于非保护区的土地覆盖转 换强度。总之,分析结果表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土地覆盖转换处于良性变化趋势,尤其是在1995-2005年期间,保护区内的土地覆盖类型及分布逐渐趋于正向转换和稳定态势。  相似文献   

17.
作为福建省唯一的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直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阐述了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分析了保护区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进一步探讨了保护区长远的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8.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2000~2009年覆盖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MOD09A1和MOD13Q1数据集的相关数据,该保护区1:5万DEM,并结合2008年9月采集的野外湿地数据,进行了基于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改进型调整植被指数(MSAVI)、地表水分指数(LSWI)、海拔和坡度5个参数的保护区湿地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类型主要为河流、湖泊、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主要分布在海拔4100~4700m且坡度≤4&#176;的佩枯错、浪强错、多布扎等湖泊密集的高原湖盆地区、佩枯错与浪强错之间的平原地带和保护区中部及北部坡度较缓的河谷地区,大部分湿地分布在保护区的实验区内;2000~2008年保护区湿地以季相变化为主,6~9月(湿季)湿地面积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1.2%;6~9月湿地面积年际变化幅度小于保护区总面积的0.1%;坡度和海拔是影响保护区湿地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和提取该地区湿地空间分布范围的有效参数。  相似文献   

19.
云南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冲突的形式与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概括了云南省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冲突形式后,深入分析了冲突的深层次原因,认为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大多设立在少数民族集聚的偏远山区,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低下,生产生活严重依赖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区的建立打断了居民与环境的紧密联系,使得社区居民生存空间狭小,生活水平下降,丧失部分发展机会,在保护区建设和开发中得不到利益分配。基本结论是冲突和矛盾的解决必须基于体制的改善,必须充分考虑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的基本权益。最后针对云南省的情况提出一些改善意见。  相似文献   

20.
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湖泊类型湿地保护区,也是我国首批国际重要湿地之一,在其管理和建设中出现的功能区划、管理制度、土地权属、人员配备等问题具有典型性。分析保护区的管理现状,并提出了合理区划、健全管理体制、筹集资金和人才引进以及加强社区共管等方面的管理意见,以期为我国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