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骆驼蓬属(Peganum L.)种子氨基酸组成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骥  王勋陵 《中国沙漠》1995,15(4):399-403
本文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骆驼蓬属植物种子中总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的组成。结果表明:均以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缬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为主要组成。其中,苏氨酸含量最高。分别达28.63%和26.15%。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该分类群的同源性和遗传稳定性。多裂骆驼蓬在精氨酸和亮氨酸的含量上与骆驼蓬有较显著差异,为该种的独立提供了又一佐证。不同生境下,多裂骆驼蓬种子中游离脯氨酸含量随干旱胁迫减弱而降低  相似文献   

2.
以阿拉善荒漠区生长的多浆旱生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和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少浆旱生植物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中旱生植物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和绵蓬(Corispermum mongolicum)为材料, 对其游离氨基酸成分及游离脯氨酸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供试植物根中的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均低于茎和叶中的总游离氨基酸含量, 其中叶中的游离氨基酸总量最高; 不同植物中的主要氨基酸组成不相同, 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主要氨基酸组成也不尽相同。少浆旱生植物体内大量积聚游离脯氨酸, 其整株中的游离脯氨酸是中旱生植物的6.0~16.0倍, 是多浆旱生植物的1.8~25.0倍。白沙蒿植株的根到茎、茎到叶, 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以2.0倍和5.7倍的增幅增加, 其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最明显, 增幅达3.0倍和10.5倍。柠条植株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可见, 大量积累游离氨基酸, 特别是游离脯氨酸是少浆旱生植物适应干旱荒漠生境的重要机制。从根到茎、由茎到叶, 中旱生植物沙米和绵蓬与多浆旱生植物梭梭和霸王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幅都并不十分显著; 二者中的游离脯氨酸积累不占主导地位。故中旱生植物和多浆旱生植物并不主要依靠积累脯氨酸来调节渗透势确保水分的供应。  相似文献   

3.
中国荒漠地区骆驼蓬属植物种类与分布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37  
马骥  王勋陵 《中国沙漠》1998,18(2):131-136
中国有骆驼蓬属(Peganum)植物3种,集中分布于西北部荒漠和半荒漠地区的陕、甘、宁、青、新、蒙、晋及西藏8省区,垂直分布为海拔700~3450m,地理分布、形态结构、化学成分及数学分析等研究均支持将多裂骆驼蓬(P.multisectum)作为一个独立的种,西藏分布的种应为多裂骆驼蓬。该属植物是荒漠植被的重要组分之一,具有药用和其他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4.
鲁艳  李新荣  何明珠  冯丽  曾凡江 《中国沙漠》2012,32(6):1681-1690
以盐生草(Halogeton glomeratus)和骆驼蓬(Peganum harmala)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土壤中不同浓度(0、50、100、200、400 mg·kg-1)镍(Ni)、铜(Cu)处理对盐生草和骆驼蓬幼苗过氧化氢(H2O2)、抗坏血酸(ASA)、维生素E(VE)、谷胱甘肽(GSH)、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生草和骆驼蓬叶片及根部过氧化氢(H2O2)含量随介质中Ni和Cu浓度的增加而增加。Ni胁迫下盐生草叶片中GSH含量随Ni浓度增加呈增加趋势,根部VE含量在高浓度Ni(≥100 mg·kg-1)胁迫下显著积累;Cu胁迫下盐生草叶片和根部GSH、ASA和VE含量较对照显著积累,三者协同作用缓解Cu胁迫诱导的氧化损伤。Ni胁迫下骆驼蓬叶片GSH和ASA含量、根部ASA含量较对照显著增加;Cu胁迫下骆驼蓬叶片中GSH和ASA含量随Cu浓度增加呈上升趋势,根部ASA含量较对照显著增加,VE在100 mg·kg-1和200 mg·kg-1的Cu处理下较对照显著增加。Ni和Cu胁迫使得盐生草和骆驼蓬幼苗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较对照显著积累。  相似文献   

5.
李玉祥 《自然资源》1993,11(5):75-79
砂生槐是藏南河各地带分布极广的一种多年生豆科灌木,具有极强的抗旱,耐瘠,抗风沙等生态适应性。目前当地群众挖其植株作为生活燃料,嫩枝叶或干叶为牲畜放牧和越冬饲料,破坏相当严重。为充分开发其利价值,首次取其不同时期嫩枝和种子进行营养成份分析,发现其富含蛋白质16.82-30.60%;脂肪1.60-9.39%;17种氨基酸含量达16.13-24.53%;除色氨酸未能测量外,其余7种必须氨基酸含量均高于…  相似文献   

6.
干旱胁迫下的胡杨脯氨酸累积特点分析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以塔里木河下游的主要乔木-胡杨为研究样本,结合野外地下水位临测资料,详细分析了塔里木河下游干旱胁迫环境下胡杨体内脯氨酸的累积与变化。分析研究表明,胡杨体内的脯氨酸含量与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位变化存在密切,脯氨酸含量随地下水位降低而增加,二者相关系数达0.913;在不同地下水位埋深条件下。脯氨酸含量的增加幅度有差异;胡杨体内的脯氨酸含量随干旱胁迫的加深而积累,是胡杨对干旱逆境的一种反应。表明塔里木河下游胡杨的生长发育已受到严重的干旱胁迫。  相似文献   

7.
不同贮藏条件和光照对5种蒺藜科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研究不同贮藏条件和光照对5种蒺藜科植物(骆驼蓬 Pegannum harmala、唐古特白刺Nitrari tangutorum、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驼蹄瓣 Zygophyllum fabago 和多裂骆驼蓬Peganum multisectum)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贮藏对这5种植物的种子萌发有显著影响,并且种子萌发对光、暗的响应随贮藏条件和贮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根据这5种植物在不同条件组合下的最大萌发率,拟定出了种子萌发的最佳贮藏条件和萌发条件:①湿-冷贮藏能使骆驼蓬种子具有较高的萌发率,此时对光照没有明显的要求;②多裂骆驼蓬种子经过80 d湿-冷贮藏后在光下能达到很高的萌发率,同时,其80 d干-冷贮藏后在暗条件下的萌发率接近同样的效果;③唐古特白刺种子更适合光下萌发,在湿+低温+光照处理下,种子经过三个贮藏期后均具有较高的萌发率,而干-冷贮藏种子只有冷藏80 d后才能达到较高萌发率;④泡泡刺种子适合干-冷贮藏,对光照没有要求;⑤驼蹄瓣种子在干、湿贮藏后,其萌发率无明显差异,但在暗条件下萌发率略高于光条件下,并且达到最大萌发率所需要的冷藏时间短(20 d),而在光下则需要较长的冷藏(80 d 以上)才能达到较高萌发率。  相似文献   

8.
以新疆地区三种典型荒漠植物梭梭、多枝柽柳和沙拐枣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其不同生境(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植物园—植物园,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明渠免灌林—免灌林,以及各自的原生生境—原始生境)下三种植物叶片和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每个处理5个重复。研究结果显示:土壤C、N、P含量在不同生境中的分布趋势相似,均表现为柽柳原生地和植物园较高,其他三者相对较低(P0.05)。然而C∶N和C∶P在柽柳原生地中最大,植物园、免灌林和梭梭原生地次之,而沙拐枣原生地最小。N∶P在不同生境中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N和P含量在不同生境中的变化是一致的,即干旱区土壤保持了相对较为稳定的N∶P。三种植物叶片C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总体表现为沙拐枣最高,其次为柽柳,梭梭相对较小(P0.05),然而,植物叶片的N、P含量主要受物种影响,生境对植物叶片N、P含量影响不显著,叶片N∶P均值为15.91±0.68,介于14和16之间,说明该区三种植物生长受N和P共同限制,然而N∶P在不同生境及不同物种的协同作用下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干旱区的这三种植物叶片在不同生境中具有相对较为恒定的N∶P。这也进一步说明了这三种植物叶片的N∶P不随生境土壤N、P含量的变化而变化,即就是这三种漠植物具有相对较高的内稳性机制,进而使其具备了较强的适应极端环境(干旱,贫瘠,盐碱)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芡(Euryale ferox)是一种富含淀粉和蛋白质的优质膳食植物,具有药、食两用功能。以苏芡、皖北刺芡和皖北杂交芡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其营养成分和功能成分(氨基酸和甾醇)含量。研究结果表明,3种芡种仁的营养成分以淀粉和蛋白质为主,皖北杂交芡种仁的淀粉含量最大,皖北刺芡种仁的含量最小,蛋白质含量与之相反;3种芡种仁都含有16种氨基酸,以谷氨酸、精氨酸和亮氨酸等药用氨基酸为主,皖北刺芡种仁的氨基酸含量最大,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35.19%,皖北杂交芡种仁的氨基酸含量最小;3种芡种仁的甾醇总量以谷甾醇、芸薹甾醇和豆甾醇为主,皖北刺芡种仁中的甾醇含量最大,苏芡种仁的含量最小。测定的芡种仁营养数据可以为皖北地区芡的开发利用提供支持,有利于促进皖北地区芡种植的规模化发展,同时能够促进种植户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0.
不同盐碱环境中宁夏枸杞叶生理特征和RAPD分析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0  
调查了生长在不同盐碱地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的生理特征。研究发现,次生盐碱地对枸杞的影响要大于原生盐碱地,光合色素含量、脯氨酸含量、蛋白质和核酸均表现为生长在次生盐碱地的枸杞体内含量高,但在幼株和成年植株体内的变化各不相同。可溶性蛋白凝胶电泳显示,对不同年龄的植株在同样的生境中谱带条数和着色深浅基本一样,但不同生境中有两条谱带的着色深浅有明显的不同。分析表明,光合色素含量、脯氨酸含量和蛋白质代谢的这种变化可能是植物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它有利于植物抵抗盐胁迫的伤害。RAPD分析表明宁夏枸杞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在代谢发生了变化后,其遗传物质DNA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异。  相似文献   

11.
揭示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特征及其与碳释放的关系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艾比湖湿地不同生境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厌氧条件下碳分解过程进行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生境土壤DOC、MBC和EOC含量分别为43.41~151.30 mg.kg-1、8.23~417.83 mg.kg-1、69.63~2376.08 mg.kg-1,平均含量分别为81.18 mg.kg-1、112.20mg.kg-1、768.59 mg.kg-1,变异系数为40.8%、91.9%和88.0%;2)不同组分土壤活性有机碳之间呈现出极显著正相关(P<0.01);3)土壤氮含量和黏粒含量是影响DOC、MBC和EOC的重要因子;4)土壤EOC是指示不同生境土壤厌氧条件下碳分解潜力的主要碳源.  相似文献   

12.
几种荒漠植物干旱休眠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阿拉善荒漠区天然生长的荒漠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骆驼蓬(Peganum harmala)、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珍珠(Salsolapasserina )、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叶片的相对含水量、脯氨酸、甜菜碱、海藻糖以及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含量在不同生长季节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ABA可促进脯氨酸、甜菜碱的积累;脯氨酸在9月累积较多,甜菜碱在7月大量累积,海藻糖在5月和9月积累较多,脱落酸在9月累积较多。脱落酸和脯氨酸对植物休眠可能存在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比较了荒漠短命药用植物托里阿魏(Ferula krylovii)及其伴生的非短命植物骆驼蓬(Peganum harmala)的呼吸和光合作用的温度响应。结果表明:以每克叶片鲜重耗氧量为基础的叶片呼吸速率来看,托里阿魏在30℃时突然出现呼吸速率的大幅度跃迁,在温度达到35℃时出现了呼吸系统快速失活现象,在45℃时呼吸速率达到20℃的3.1倍。相比之下,骆驼蓬叶片在20~45℃的呼吸速率没有明显的变化,也没有出现呼吸系统的失活现象。这说明,与处于同一生境的非短命植物骆驼蓬相比,托里阿魏的呼吸系统对温度变化有高度的敏感性,对高温的耐受性较差。托里阿魏叶片的光合作用在20~35℃连续升高并明显高于骆驼蓬,在35℃时达到最高点,在40~45℃时光合系统在光照条件下数分钟内快速失活。相比之下,骆驼蓬叶片的光合作用在40℃时达到最大值,在45℃时光合速率略有下降,但在20~45℃始终保持准线性变化,没有出现失活,表明夏季不休眠的骆驼蓬叶片的光合系统对高温有较高的耐受性。由于托里阿魏无论是呼吸和光合系统对温度的耐受性都明显低于非短命植物骆驼蓬,这种代谢上对温度的敏感性差异,可能是导致托里阿魏进入初夏休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对不同生境四合木种群特征、根际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比较分析,对不同生育期四合木抗氧化系统的变化和生境间差异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不同生境四合木种群密度、盖度、年龄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且低山、台地、丘陵种群所处生境有利于幼苗更新,其密度和盖度均显著大于高平原和倾斜平原种群\.②不同生境四合木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分为两类:低山、台地、丘陵为一类(A类);高平原、倾斜平原为一类(B类)\.方差分析表明,A类样地土壤营养元素(N、P、K)和微量元素(全Fe、Mn、Zn、B、Mo与有效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土壤含水量都显著高于B类。③不同生境四合木体内MDA含量、抗氧化酶类SOD、POD、CAT、AsA-POD、GR活性和非酶抗氧化剂GSH、AsA含量均随5月(营养期)、6月(花期)、8月(果期)而不断升高,二者协同作用共同抵抗干旱胁迫诱导的氧化伤害。④不同生境四合木抗氧化系统存在差异性:A类样地受到的膜脂过氧化程度相对较低,其体内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剂含量较低;而B类样地四合木根际土壤干旱程度较高,土壤偏贫瘠,植物体通过提高一定幅度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剂含量以清除干旱导致的氧化伤害。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沿海拔梯度,选择长白山4处泥炭地为研究地,以喙叶泥炭藓和大泥炭藓为分解材料,于丘上和丘间两种生境进行分解实验,研究物种、生境以及海拔下降导致的增温对泥炭藓残体分解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以及生境和物种差异均影响泥炭藓残体的分解,即增温促进泥炭藓分解,丘间生境更利于泥炭藓残体分解,喙叶泥炭藓分解率高于大泥炭藓。比较而言,物种即分解材料的内在质地是影响植物残体分解的主要因素,即高氮含量和低C/N比的喙叶泥炭藓更易分解。增温与物种及增温与生境间均存在交互作用,可以改变生境和物种差异对泥炭藓残体分解的影响,可能会对泥炭地碳汇功能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科尔沁沙地选择不同类型沙地优势植物,测定了其在自然脱水、高温处理及复水后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胁迫过程中流动沙地上的沙米、欧亚旋覆花,叶片内可溶性糖积累,尤其是脯氨酸积累较高,处理12h较处理前分别增加了92.87%、10.28倍,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在胁迫处理后植株枯死;半固定沙地上的差不嘎蒿可溶性糖增加41.57%、脯氨酸含量增加8.95倍、可溶性蛋白质下降15.04%,在两种胁迫处理后依然存活并恢复生长;固定沙地的白草和狗尾草可溶性糖增加89.82%和89.43%,脯氨酸增加2.49倍和2.53倍、可溶性蛋白质增加。因此,如果把胁迫中叶内积累的脯氨酸与胁迫后植株的存活结合起来看,两种胁迫中差不嘎蒿、狗尾草、白草体内积累的脯氨酸起保护性反应,而沙米、欧亚旋覆花的则是受害症状。  相似文献   

17.
长汀水土流失区重建植被WUE及相关叶性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长汀水土流失区不同生态恢复程度生境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与木荷(Schima superba)的叶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SLA)、叶N含量及C/N进行了分析,并以叶片δ^13C值和C/N分别指示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和氮素利用效率(nitrogen use efficiency,NUE).研究发现:1)随着生境恢复程度的提高,马尾松与木荷的δ^13C值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木荷对环境的响应比马尾松敏感.2)同一生境,马尾松的δ^13C值高于木荷,植被恢复程度较高的生境两者差异更明显,δ^13C值变幅为2.20‰.3)相同生境,马尾松的NUE高于木荷,SLA和叶N含量低于木荷,恢复程度较高的生境差异显著(P〈0.05).4)树种间的NUE与WUE不存在权衡,SLA和叶N含量的变化趋势与WUE相反.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与木荷WUE对资源梯度变化的响应趋势相似,木荷的可塑性较强;在干旱贫瘠生境中,马尾松比木荷具有更保守的水分利用方式和氮素消费方式,适应能力更强,能起先锋树种作用,随着生态恢复程度的提高,木荷具有更强的资源竞争能力和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野外实地调查表明,光滩、藻类盐渍带-藨草、海三棱藨草带-芦苇带-堤内养殖塘4种典型湿地生境是长江口北支湿地水鸟的主要活动区域。光滩、藻类盐渍带中水鸟的种类和数量均最多,其次为堤内养殖塘和藨草、海三棱藨草带,芦苇带中水鸟的种类和数量均最少,食源状况是导致不同生境中水鸟群落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在4种典型湿地生境中,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均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差异不明显,物种多样性均处在中等偏上水平,而均匀度普遍较低。光滩、藻类盐渍带与堤内养殖塘水鸟群落的相似性最高,相似性指数高达0.697;芦苇带与其他3种生境中水鸟群落的相似性均很低,相似性指数均不大于0.257。表明芦苇带与其他3种生境中水鸟群落组成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9.
砂引草(Messerschmidia sibirica)是一种耐盐、耐旱固沙地被植物,既能生长在海岸沙地并成为优势植物,也在内陆干旱沙地有分布。本文以科尔沁内陆沙地和烟台海岸沙地生长的砂引草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两沙地土壤化学特性、水温特性及在自然状况和沙埋胁迫条件下两沙地砂引草叶片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活力和渗透调节物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海岸沙地土壤含盐量较内陆沙地高5倍,但土壤地表温度略低。(2)在自然和沙埋条件下,两沙地砂引草叶中MDA含量较低。(3)生活在内陆干旱高温沙地上的砂引草,在自然和沙埋处理中叶片平均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海岸沙地砂引草,自然状况下,其叶片平均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较海岸沙地的高25%~50%和高3.5倍。(4)海岸沙地砂引草在自然和沙埋处理5d和10d中,其叶片平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均大于内陆沙地砂引草,且两者差异显著(p0.05),自然状况下海岸沙地砂引草叶片SOD、POD、CAT平均活力分别较内陆高14%、140%和118%。(4)两沙地砂引草对沙埋胁迫的生理响应类似,随着沙埋强度的增加砂引草沙上叶片MDA含量变化不大,SOD和CAT活力和脯氨酸含量增加,可溶性糖含量下降。研究表明,砂引草具有在不同环境下利用不同渗透调节剂维护水分代谢平衡、提高抗氧化酶活力抑制膜脂过氧化维持氧自由基代谢平衡的生理调控能力,该生理可塑性可能是其具有较宽生态幅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盐生和干旱生境柽柳(Tamarix)凋落物分解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塔里木盆地柽柳(Tamarix)凋落物为研究对象,应用凋落袋法,揭示其在盐生(H1)和干旱(H2)生境中分解差异性及主要制约因子。结果表明:(1)经720 d分解,H1、H2生境中柽柳凋落物残留率分别为83.50%、53.73%,两种生境下凋落物残留率差异极显著(P < 0.01)。(2)在H1、H2生境中,柽柳凋落物分解系数分别为0.082、0.320,分解50%所需时间分别为9.40、2.17 a,分解95%所需时间分别为40.62、9.36 a。(3) C元素在H1中富集-释放交替进行,在H2中为单一的富集-释放;N元素在H1中表现出累积-释放交替模式,在H2中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P元素在0~360 d分解时间段均呈逐渐释放过程,而在第360~720 d,H1呈逐渐累积过程,H2呈累积-释放模式。木质素呈现逐渐释放模式,纤维素释放模式富集-释放交替进行。经720 d分解,C、N、P、木质素、纤维素残留率在两种生境中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 < 0.01)。(4)微生境变化对凋落物分解制约因素并不相同,盐生生境下土壤Na+含量是制约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因子,而干旱生境下残留量、土壤Mg2+、凋落物全磷含量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