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不同生境四合木种群数量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甄江红  刘果厚 《中国沙漠》2008,28(3):462-467
对不同生境四合木种群的个体与综合数量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测定了各生境区内四合木植株的地径与幼苗补充量。结果表明:不同生境的四合木种群个体及其综合数量指标均有一定差异,其中密度与多度以海南、低山、千里山种群较高,乌家庙、乌达与棋盘井种群较低;盖度、高度、冠幅以低山、乌家庙种群较大,海南、千里山和棋盘井种群较小;平均地径以乌家庙、低山种群较大,乌达、棋盘井种群较小;幼苗补充量以千里山种群最多,乌家庙种群最少;重要值和综合优势比以低山、乌家庙、海南、千里山种群为多,表明其生境条件较为适宜,而乌达与棋盘井种群较低,说明工矿发展和由此引发的土地沙化、环境恶化是四合木生存的主要威胁。  相似文献   

2.
濒危植物四合木的生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甄江红  玉山  赵明  刘果厚 《中国沙漠》2010,30(5):1075-1084
以TM影像数据为基本信息源,在GIS技术支持下,选取地形、土壤、气候、人类活动指标为评价因子,借助DEM及生境评价模型,对鄂尔多斯特有植物四合木的生境进行了不同层面的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地形与气候等自然因素不是四合木生存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而人类活动使四合木的实际生境质量无论在分布上还是数量上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与潜在生境相比,已有23.87 km2的实际可生存生境退化为较不适宜生境,说明人类活动可能是导致四合木局部濒危的关键因素。在各生境类型区内,四合木的潜在及实际生境质量均有较大差异。其中,乌家庙、低山、棋盘井种群的生境质量较好,而乌达与千里山种群的生境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沙地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对极端干旱的响应,通过野外模拟试验开展了极端干旱(生长季减雨60%与干旱60 d)对沙质草地和固定沙丘植物群落丰富度、地上生物量和叶性状等群落结构特征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1)生境变化对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和叶干物质含量(LDMC)具有显著影响(P<0.05),草地地上生物量和LDMC显著高于固定沙丘,而物种数、植被盖度、高度和比叶面积(SLA)在两种生境间无显著差异(P>0.05);(2)极端干旱处理显著影响沙地植物群落盖度、地上生物量和LDMC(P<0.05),减雨60%显著降低了植物群落盖度和地上生物量,而干旱60 d显著降低了植物群落盖度、地上生物量、高度和LDMC;植被特征和叶性状在减雨60%和干旱60 d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3)减雨60%和干旱60 d显著降低了草地和固定沙丘的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而干旱60 d也降低了固定沙丘的植物高度和LDMC(P<0.05);(4)相关分析表明,沙地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与盖度、高度和LDMC显著正相关(P<0.05)。极端干旱事件的发生会极大地改变沙地一年生为主的植物群落组成和功能,而沙地不同生境植被则通过改变植物群落组成、优势种及其关键性状的变化来适应极端干旱。  相似文献   

4.
选取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不同定植年限下3种灌木的根际和非根际土,比较研究了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因子的根际效应。结果表明:(1)除全氮和全磷外,20种土壤因子在3灌木根际土间差异极显著;(2)根际土的容重、全盐含量、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氮磷钾含量、微生物代谢活性、脂肪酸含量和DNA片段多样性、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6种酶活性在不同年限林地间的差异极显著;(3)全氮含量、速效氮磷钾含量、微生物代谢活性、DNA片段多样性、微生物量碳和磷、纤维素酶和磷酸酶活性在不同树种与年限的交互效应上差异极显著;(4)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根际效应大小为柽柳 > 沙拐枣 > 梭梭,而不同树种各土壤养分因子和酶活性的根际效应大小并不一致。可见,几种荒漠灌木的定植促进了土壤养分转化,加速了沙漠防护林土壤的发育进程。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荒漠生态系统典型群落样地对近地层风沙活动规律,阐明荒漠生态系统中不同植被类型的防风阻沙效果,在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选择油蒿(Artemisia ordosica)、霸王(Sarcozygium xanthoxylon)、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4种典型植物群落,以裸沙丘作为对照样地(CK)开展群落风沙活动观测研究。结果表明:群落内风速廓线符合对数分布规律;相对于裸沙丘地,4个样地的地表粗糙度显著增加,防风效果随距地高度增加而减小;在植物高度范围内,植物防风效果较好,植物高度范围外的防风效果减小,但仍有一定防风作用。植被的防风阻沙效果差异性来源于植被构型的差异。群落样地的输沙率符合指数Q=a+e^(bH)(a>0,b<0),且显著小于对照样地,植被可以有效减少近地表层输沙。4种群落距地面0—100 cm高度范围阻沙效果梭梭>霸王>四合木>油蒿。植被的防风固沙效果与植被高度、盖度和侧盖度线性关系显著。群落高度、盖度和侧盖度作为植物构型量化的一种形式,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油蒿、霸王、梭梭及四合木群落在该地区具有良好的防风阻沙效果。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不同地貌区土壤元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土壤表层样分析成果,探讨三峡库区不同地貌区土壤中Ca、P、B等43个常量元素及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八个地貌分区可明显划分为两个地球化学分区,一区为河谷平原、侵蚀剥蚀台地、丘陵、低山及中山地貌地球化学分区;二区为褶皱抬升低山、中山及喀斯特地貌地球化学分区,两区的土壤元素含量差异明显,除常量元素K2O、SiO2、Ba、MgO、P、Zr及微量元素Sr、La外,一区土壤中其他元素含量总体上均远低于二区土壤中的含量,其差异总体上是地质背景差异的体现,母岩岩性是土壤元素的主要控制因素。在同类母岩条件下,地貌对土壤中元素分布具有明显影响。不同地貌区的土壤营养元素聚类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喀斯特地貌区元素聚为五类;褶皱抬升中山、低山区聚类结果基本一致,均为四类;侵蚀剥蚀中山区多数元素较分散,分异强烈,总体上聚为四类,但第四类各元素间距离较远;侵蚀剥蚀低山与丘陵区元素聚类总体上相近,均为五类,但内部存在分异;侵蚀剥蚀台地则聚为三大类。土壤中的某些特征矿物元素如Fe2O3、Mn、Cu、Zn组合,N、org.C组合在各个地貌区均聚为一类;而某些元素如Cl等在不同地貌条件下分别与MgO、CaO或与Na2O聚类,体现元素在不同地貌条件下的分布特征差异。  相似文献   

7.
徐杰  宁远英 《中国沙漠》2010,30(4):824-830
通过对科尔沁沙地放牧后封育样地和放牧样地生物结皮生物量的研究,探讨了不同样地生物结皮生物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封育样地藓类和藻类植物的生物量显著高于放牧样地;在封育样地内,轻度、中度放牧封育区显著高于重度放牧封育区(P<0.05)。封育样地生物结皮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高于放牧样地,并且各样区藓结皮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显著高于藻结皮(P<0.05)。在封育样地内表现为轻度、中度放牧封育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较高,重度放牧封育区含量较低,体现出不同强度放牧封育停牧后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影响的滞后效应。藻类植物的生物量与结皮厚度、有机质含量和粉黏粒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细沙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粗沙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藓类植物的生物量与结皮厚度、有机质含量、粉黏粒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粗沙呈负相关,但不显著。藻类植物的生物量与土壤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8.
濒危植物四合木生境景观动态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77 年MSS 及1990 年、2000 年、2005 年TM 影像数据为基本信息源,运用RS 与GIS 技术,选择若干相 关指标,在系统分析四合木生境景观构成动态变化及其自然与人文驱动因子变化特征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 法进行了四合木生境景观动态驱动因子作用强度及其贡献率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8 年来四合木分布区景观构 成变化较大,其中四合木种群面积不断减少而耕地、城镇、工矿等人工景观类型不断扩张,沙地与其他植被面积扩 展明显,这与研究区旱化趋势加重、人为干扰强度加剧密切相关,且人为因素是造成四合木种群大面积减少及其生 境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外因。  相似文献   

9.
测定了荒漠地区超旱生小灌木红砂在3种生境(山前荒漠、山前戈壁和中游戈壁)下的叶片水分状态、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探讨荒漠植物在不同生境下的生理生化特征及对荒漠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在3种生境下,红砂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片水势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下降而下降,叶绿素含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下降而升高。随着生境土壤干旱的加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逐渐升高,而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在土壤含水量较少的戈壁生境,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上升。SOD和POD活性的升高是红砂抵御干旱环境的主要抗氧化保护机制;渗透调节在红砂叶片适应干旱胁迫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的渗透调节能力使红砂在水分不足的条件下维持较低的渗透势,有利于植物吸水,从而增强其耐旱性。  相似文献   

10.
河北坝上沙漠化土地褐沙蒿,冷蒿土壤生境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典范分析与聚类、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河北坝上沙漠化土地褐沙蒿(Artemisiaintramongolica),冷蒿(A.frigida)土壤生境的分类、排序及冷蒿、褐沙蒿生长分布与土壤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沿丘陵阴坡、平滩草地、丘陵顶部、丘陵阳坡、半阴坡砂质缓坡、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依次沙漠化逐渐严重的土壤退化梯度,随着土壤中0.05mm以下颗粒、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含量的减少,褐沙蒿在群落中的重要值显著增加;冷蒿的生长分布不随土壤生境的变化而明显变化,而是与放牧强度有关。因此,褐沙蒿是本区土地沙漠化的指示植物,冷蒿是本区由于过牧引起的草场退化的指示植物。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特有种四合木分布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甄江红  苏根成  张靖  周瑞平 《地理研究》2009,28(4):1031-1039
以1977、1990、2000及2005年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利用RS、GIS技术及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对鄂尔多斯特有种四合木分布区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景观水平上,28年来研究区景观格局趋于破碎,景观结构更加复杂并向异质化发展;各生境中,以石嘴山、桃司兔、千里山与乌达种群的景观格局较为破碎,景观构成向多样性与复杂化发展,乌家庙、棋盘井与海南种群中景观受损程度相对较小,景观中有连通度极高的优势斑块类型存在;各景观中,四合木是研究区的基质景观,但其优势地位不断下降,空间分布趋于分散,而工矿及城镇用地、耕地与林地、沙地、其他植被则大幅增长、连片延续发展,在景观中的影响程度逐渐加大。工矿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引起的土地沙化是四合木减少及其分布区景观格局变化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2.
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不同的生境条件(包括始建于1964年的人工植被区和天然植被区)下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种群调查取样,按照植株的体积大小分为7个龄级(Ⅰ,0~2 cm3;Ⅱ,2~5 cm3;Ⅲ,5~10 cm3;Ⅳ,10~15 cm3;Ⅴ,15~20 cm3;Ⅵ,20~30 cm3;Ⅶ,>30 cm3),分析了种群的组成、静态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结果表明:人工植被区油蒿种群的总体规模大于天然植被区,幼龄个体占有很高的比例;天然植被区油蒿的死亡率低于人工植被区,天然植被区Ⅰ和Ⅱ龄级油蒿种群的死亡率最高,人工植被区Ⅴ~Ⅶ龄级的油蒿种群死亡率最高;天然植被区油蒿种群的稳定性维持主要通过幼苗的更新,而人工植被区可通过幼苗的自我更新和大龄植株的自疏作用;Ⅴ龄级的油蒿个体是种群中的生存质量最佳的个体;两种生境下油蒿种群均符合Deevey Ⅱ型存活曲线。  相似文献   

13.
西鄂尔多斯地区强旱生小灌木水分参数的研究(Ⅰ)   总被引:19,自引:12,他引:7  
李骁  王迎春  征荣 《中国沙漠》2005,25(4):581-586
绵刺、红砂、四合木、霸王柴为东阿拉善-西鄂尔多斯地区的超旱生灌木。本文运用PV技术对绵刺、红砂、四合木、霸王柴的多种水分关系参数(ψπ100、ψ0、F0、RWC0等)进行了测定,并通过测得的各水分参数从水分生理角度对这四种超旱生小灌木的耐旱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①绵刺、红砂、四合木、霸王柴具有不同的耐旱机理,红砂主要体现为增加细胞溶质浓度的渗透调节,而四合木表现为较小的细胞体积(低的F0值)和较强的持水能力(较大的AWC值和Va/V0值)。②红砂具有非常低的ψπ100值(-3.1302MPa)与ψ0值(-3.5074MPa),体现出其具有很强的保持最大膨压和维持低水势的能力。③四合木的F0值(52.12%)很低,而AWC值(87.43%)和Va/V0值(7.8092)却很高,说明四合木具有较强的忍耐水分胁迫能力和抗脱水能力。④绵刺的根茎系统具有快速吸收和传导水分的能力,可能与其具有劈裂式生长的特征有关。⑤经过对数据的统计学检验分析,证明PV技术具有良好的重复性。  相似文献   

14.
种群数量动态的研究是认识种群的生存现状及发展动态的前提。通过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上主要固沙灌木的样地调查,分析了固沙灌木的年龄结构,建立了3种沙丘上固沙灌木的静态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结果表明:(1)固沙灌木的存活个体数呈逐级递减的趋势,幼龄个体占有很高的比例;固定沙丘上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呈现Ⅰ型存活曲线,种群退化,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呈现Ⅱ型存活曲线,种群稳定;(2)半固定沙丘上白梭梭呈Ⅱ型存活曲线,种群相对稳定;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均呈现Ⅰ型存活曲线,种群处于退化状态;(3)流动沙丘上沙拐枣呈现Ⅲ型存活曲线,种群有较大的增长潜力,白梭梭呈现出Ⅱ型存活曲线,种群相对稳定,油蒿呈现出Ⅰ型存活曲线,种群处于不稳定的退化状态。  相似文献   

15.
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对塔里木河流域不同生境内胡杨种群的径级结构、年龄结构、生命表及存活曲线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使用种群动态量化方法定量的分析了胡杨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由于生境条件的不同,胡杨种群结构存在着差异性,尤其是下游胡杨种群与上、中游种群的差异性较大。上、中游胡杨种群的幼苗丰富,种群径级大小、年龄结构均呈金字塔型,存活曲线符合DeeveyC(凹)型,且其动态指数均大于0,为增长型种群;而下游胡杨种群的幼林株数(10 a以内)较少,长势较差,出现很多枯死幼树,种群结构属于中部大,两端小的偏正态分布,存活曲线呈现凸型,且其动态指数小于0,为衰退型种群。  相似文献   

16.
干旱区平原水库具有水面积大、蒸发强烈等特点,采用直径100 mm的配重浮球来抑制平原水库的无效蒸发。以月为时间尺度,分别从浮球间孔隙造成的蒸发损失率和风浪环境中配重浮球湿润表面造成的蒸发损失率进行研究,最终建立浮球覆盖下水面蒸发抑制率和节水率计算模型。结果表明:(1) 非冰冻期内,浮球间孔隙造成的蒸发损失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在7月达到全年最高值11.6%;冰冻期内(12月和1月),浮球间孔隙造成的蒸发损失率达到全年最低值9%。(2) 相同覆盖面积下,浮球润湿率随风速的增大呈曲线增长,且覆盖面积越大,润湿率随风速的变化速率越慢。相同风速下,浮球润湿率随覆盖面积的增大呈直线下降。各覆盖面积下,单位面积节水率在7月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6.6%、78.1%、79.6%、81.2%;在4月达到最低值,分别为51.9%、54.0%、58.2%、61.3%。综上所述,配重浮球在风浪环境中稳定性好、防蒸发节水率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防蒸发材料。  相似文献   

17.
蒙古沙冬青和霸王种子超干保存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硅胶干燥法对蒙古沙冬青和霸王种子进行超干处理,以研究超干处理对种子活力和种子生理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蒙古沙冬青和霸王种子有较高耐脱水性,含水量分别降至4.67%和3.89%,种子活力虽略有下降,但明显高于对照,细胞膜也能够保持较好的完整性,脱氢酶活性、a-淀粉酶活性、呼吸强度也都较对照高,可见4.67%和3.89%分别是蒙古沙冬青和霸王种子超干保存的最适含水量。  相似文献   

18.
韩江三角洲地貌发育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江三角洲从晚更新世中期开始沉积,经历了Q_3~(2-1)的古冲积扇、Q_3~(2-2)的占三角洲、Q_3~3的风化和新冲积扇、Q_4~1—Q_4~(2-1)的新三角洲、Q_4~(2-2)的贝壳堤和沼泽以及Q_4~3的沙堤-泻湖等六个发育阶段。发育模式为河流冲积扇与三角洲的交替发展。重新划分了三角洲的界线,面积为915.08km~2。划分出二类十亚类地貌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