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立 《地理教学》2009,(10):27-28,24
最近,央视少儿频道播出一则广告,几位小朋友正在房间里玩耍,一位母亲为他们端来了几杯白开水,孩子们看见了立刻躲了起来,有的藏进了衣框,有的钻到了床底下,有一位小朋友最无奈,没来得及躲,只得站在原地,紧紧地闭起双眼,嘴中念念有词:“看不见我,看不见我”。母亲见状,笑着将白开水换成了果汁饮料,孩子们见了纷纷跳了出来,欢呼雀跃,刚才最无奈的小朋友一连喝了四杯,还不过瘾。反差如此强烈,这就是味道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老照片     
《西部资源》2012,(3):36-37
如果非要去还原历史,恐怕只有照片最有发言权了。文字是含蓄的,记录的是被人咀嚼之后的东西。只有照片,真实地记录了原汁原味的历史,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定格了历史的瞬间,凝固了流逝的岁月,铿锵有力的讲述着过往的峥嵘;一张张没有经技术处理的老照片,记录着当时真实的喜怒哀乐,看似暗淡无光,但是,却有一些东西在不知不觉间触动了我们的心灵。也许你流泪了,也许你震惊了,因为你被感动了。《西部资源》的"老照片"栏目,带您一同寻访地质勘查的那些人,那些年,那些事……  相似文献   

3.
《热带地理》创刊于1980年,迄今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在困难和曲折中经受了磨炼,已经度过了她的青少年时期,三十而立了,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30年来,《热带地理》由初创时期以反映本所科研成果为主的专刊,发展成为华南地区颇具特色的唯一综合  相似文献   

4.
禹治水成功,被奉为一代圣贤,但他违反了部落联盟的传统,建立了家天下的奴隶制国家,并铸造了象征王权的九鼎。随着王朝的更迭,九鼎被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然而,到了秦汉之间,九鼎却不见了踪影。由此,人们怀疑九鼎到底真的存在过吗?我国古代青铜工艺高度发达,  相似文献   

5.
沙产业的发展历程和前景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1984年提出了发展沙产业的理论构想后,沙产业历经多年的探索实践和发展。分析了沙产业概念,论述了发展沙产业的重要意义,总结了沙产业理论体系构建过程和实践进程。沙产业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农业型沙产业理论、生态型沙产业理论、生态经济型沙产业理论和知识密集型沙产业理论4个阶段,沙产业的实践经历了启蒙萌芽、探索实践和快速发展3个阶段;指出了沙产业的发展前景,沙漠拥有丰富的资源,发展沙产业是沙漠地区开发的战略抉择,发展沙产业为人类开辟了新的生存空间,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沙产业的发展开拓出了一条治理与开发结合、治沙与治贫兼顾、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董玉祥 《中国沙漠》1999,19(3):251-255
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近年来国内积极开展了对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文对该项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首先,回顾了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的发展历程,其中50年代至70年代为第一阶段,该阶段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进行沙漠考察与沙害治理,沙漠化研究还未真正开展起来;80年代为第二阶段,期间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已逐步开展起来,尤其是重点对青海共和盆地的沙漠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进入90年代为第三阶段,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全面展开,研究区域广泛,研究内容系统、全面,研究成果丰硕,是该区沙漠化研究最为重要的时期。其次,总结了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的现状与主要进展,包括经过广泛研究,基本上查清了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的类型、面积、分布与危害等,填补了沙漠化研究在青藏高原地区的空白;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中特别重视了其成果的应用问题,将区域土地沙漠化现状、成因、趋势、防治对策与措施及其规划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系统研究,拓展和完善了沙漠化研究的内容;研究中首次确定了沙砾质、沙漠化土地类型,并提出了沙漠化成因的多因性和地域性,发展了沙漠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还加强了沙漠化防治实用技术的研究。最后,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研究区域不尽平衡、基础研究较为薄弱、理论研究有待深入和防治技术亟待提高等,提出今后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的主攻方向与主要研究项目。  相似文献   

7.
曲宪明 《地理教学》2014,(12):54-55
Wi-Fi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催生了O2O的广泛应用,改变了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也给我们的英语学习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让对英语感兴趣的人可以方便的自主学习英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相似文献   

8.
论风水的地理学价值及其在中国古代地理学中的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范今朝 《地理研究》1994,13(1):23-31
本文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了风水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地理学思想,分析了其地理学价值,论述了其与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关系,并明确了它在其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在充分收集水文工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野外地温调查,现场热响应试验等工作。建立了浅地层地热能源的计算方法,经过综合分析整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初步掌握了包头市平原区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条件,并做出了适宜性分区,初步计算了浅层地热容量和浅层地热换热功率,为包头市平原区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西部资源》2012,(6):53-53
美国内战于1865年结束后不久,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开始涌向西部,开发那里大片的土地。这一大规模的西部拓殖运动持续了将近40年。原本广袤荒芜的西部没过多久就住满了移民。而在加利福尼亚发现的金矿也吸引很多人去淘金。人们怀着发财梦涌向金矿,虽然少数人找到了金子,但等待大部分人的只有艰苦的工作和高昂的物价。身上的钱都花光了之后,他们放弃了寻找黄金的梦。但他们留在了加州,成了当地的农民、生意人或劳工。  相似文献   

11.
峡谷暖区农业地形气候垂直分层及其农业发展战略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罗宏  杨志峰 《地理研究》1999,18(4):407-412
以鄂西南峡谷暖区为例,选取适当的农业地形气候垂直分层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峡谷暖区地形气候进行了垂直分层,以及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中垂直农业气候层的农业发展战略进行了决策分析,结果表明,峡谷暖区可划分为三个垂直农业气候层,即温热层、温暖层和温和层。且实行以种植为主,农、林、牧、副、渔并演的方针是峡谷暖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战备措施。  相似文献   

12.
北京山区农业气候资源系统的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定量分析北京山区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山区1 km^2小网格的气候资料,应用农业气候适宜度理论、模糊数学和因子分析等方法,通过5项农业气候指标与山区栽培植物生长发育条件之间隶属函数的建立及其权重的确定,分别计算山区各网格点的农业气候资源指数、效能指数和利用系数,并在GIS的支持下建立了它们的栅格图.结果表明:北京山区以平谷、密云、怀柔南部等东北部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系统较为优良,无论是气候资源总量还是其匹配状况以及利用率都是本地区最高的;与之相反,西北部和海拔较高的山区,不仅农业气候资源总量贫乏,而且光、热、水资源的匹配程度较差,导致农作物对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此外,房山东南部和昌平南部等地区气候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受水资源的限制,光、热、水资源的匹配程度较差,致使当地气候资源利用率较低.  相似文献   

13.
据我国农业气候调查和考察资料,分析不同山区光热水农业气候变量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变化规律,提出山地农业气候资源具有立体性、多层性、多样性和多宜性的特征,建立山区农业气候资源垂直分层模式;据人力、物力、耕地、物价等社会条件和经济效益等因素约束,应用系统决策寻找山区不同层次最佳的作物布局和农作制,探讨农业合理布局的生态气候效益及开发山区资源优势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张静  吴洁  秦公伟  冯俊霄  郑博  赵文博 《地理科学》2020,40(10):1742-1752
运用GIS空间分析,研究了秦巴山区1960—2015年地表太阳辐射的时空动态。结果表明:① 秦巴山区地表太阳辐射量年平均值为4 482.77 MJ/m2,呈现由南向东北、西北递增的态势;年际变异系数为8.85%,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的态势。② 地表太阳辐射量年际变化呈明显下降趋势,年平均递减率为?10.17 MJ/m2,1970—1992年下降尤为明显;空间上呈现西北局部不显著的微增和东部普遍显著性的减少。③ 年内地表太阳辐射量呈单峰型,最大值在7月,最小值在12月,空间上由南向西北、东北递增;7月年递减率为?0.49 MJ/m2,以西南剑阁县、北川县和东南保康县递减明显;12月年递减率为?0.715 MJ/m2,以汉滨区递减最快;④ 结合降水量和≥10℃积温,将秦巴山区分为5个农业气候区。秦巴山区地表太阳辐射量呈“北高南低的纬向变化,高纬东西分异”,年内递减区表现为“夏季纬向变化,冬季涡旋状”的空间差异。因此,区域内部地表太阳辐射量空间差异大,利用光能资源助力农业扶贫,应体现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亚热带热量指标构造了热量综合指数表达式,确定亚热带北界的具体位置、宽度和特征,分析过渡带内气候变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尹东 《山地学报》2005,23(3):348-352
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方法,综合考虑自然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分析并提出陇南山区白龙江流域各垂直气候层中农业各部门的优先发展顺序,为山区大农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stud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hanging trends of agricultural heat and precipitation resources in Northeast China were analyzed to explore the impacts of future climate changes on agroclimatic resources in the region.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output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the regional climate model system for Northeast China from 2005 to 2099, under low and high radiative forcing scenarios RCP4.5 (low emission scenario) and RCP8.5 (high emission scenario) as proposed in IPCC AR5. Model outputs under the baseline scenario, and RCP4.5 and RCP8.5 scenarios were assimilated with observed data from 91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1961 to 2010 to perform the analys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decreases from south to north, and the temperature is projected to increase in all regions, especially under a high emission scenario. The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under the baseline scenario is 7.70°C, and the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s under RCP4.5 and RCP8.5 are 9.67°C and 10.66°C, respectively. Other agricultural heat resources change in accordance with temperature changes. Specifically, the first day with temperatures ≥10°C arrives 3 to 4 d earlier, the first frost date is delayed by 2 to 6 d, and the duration of the growing season is lengthened by 4 to 10 d, and th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increases by 400 to 700°C·d. Water resources exhibit slight but not significant increases. (2) While the historical temperature increase rate is 0.35°C/10a, the rate of future temperature increase is the highest under the RCP8.5 scenario at 0.48°C/10a, compared to 0.19°C/10a under the RCP4.5 scenario. In the later part of this century, the trend of temperature increase is significantly faster under the RCP8.5 scenario than under the RCP4.5 scenario, with faster increases in the northern region. Other agricultural heat resources exhibit similar trends as temperature, but with different specific spatial distributions. Precipitation in the growing season generally shows an increasing but insignificant trend in the future, with relatively large yearly fluctuations. Precipitation in the eastern region is projected to increase, while a decrease is expected in the western region. The future climate in Northeast China will change towards higher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The heat resource will increase globally, however its disparity with the change in precipitation may negatively affect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18.
新疆阿勒泰地区中低产田及其改造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低产田指农作物产量低下的耕地。中低产田生产潜力大,对其改造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均大于新垦荒地,在水少地多和生态脆弱的干旱区尤其如此,对其加强研究与改造是十分重要的。阿勒泰地区中低产田分布广,面积大,成因复杂,在新疆有较好的代表性。本文论述阿勒泰地区中低产田的分布、类型,分析中低产田的成因,并提出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农业资源开发优势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海霞  封志明 《地理研究》2007,26(5):1013-1020
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是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对农业资源优劣势现状的排序可以为有效地开发农业资源提供参考。本文提出了以农业资源开发潜力和利用效率为基础的农业资源开发优势度的概念和计算模型,并以甘肃省为例,分析计算了甘肃省各县市农业资源开发的优势序列。结果显示:农业资源开发优势度模型很好地拟合了甘肃省农业资源的现状和区域差异。作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优势度指标,陇南、陇东和陇中等雨养农业区以及甘南州光能资源优势区耕地资源开发优势度处于4~5级水平。河西绿洲灌溉农业区耕地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好的开发,耕地资源开发优势度处于1~2级水平,但是由于民勤、金昌两个地区生态系统的退化,耕地资源开发优势度处于3级 (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20.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勇 《地理科学》1999,19(2):171-175
围绕当前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工作中需要先行搞清的一些理论和方法问题进行了议论。讨论了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评价标准,在概括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目的,内容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加快我国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研究工作纵深化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