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林文祥 《岩矿测试》1984,(2):153-155
本法用盐酸、氢氟酸、硝酸分解样品,以丁酮—甲基异丁基甲酮—硝酸—水为展开剂,上升法层析1—2小时,用0.2%铀试剂Ⅲ的水溶液(含1%硝酸)喷色。与标准系列0.1—1.0微克铀进行目视比色。可测定0·0000x-0.00x%的铀。 这方法已用于测定岩石中微量铀的生产任务,测定的结果与中子活化分析结果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测定锰结核中铀和钍的方法。样品用高氯酸和氢氟酸混合酸溶解后,铀从6M盐酸中被吸附在Dowex-1(氯型)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上。淋洗液蒸干后,残渣溶解在7M硝酸-0.25M草酸中,然后用Dowex-1(硝酸根型)阴离子交换树脂定量分离钍。用6M盐酸淋洗钍,并用铀试剂Ⅲ分光光度测定之。用1M盐酸将铀从氯型树脂上淋洗下来,然后再和铁、钼以及其它在Dowex-1柱(氯型)上共同被淋洗出的元素分离。介质由50%(V/V)四氢呋喃,40%(V/V)甲基乙二醇和6M盐酸组成。用相同组成的混合液和纯6M盐酸溶液洗涤树脂除去铁和钼后,被吸附的铀用1M盐酸淋洗出,再用荧光法测定之。本法已非常成功地用于太平洋中60个锰结核样品中PPm量级铀和钍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铀、钍在地壳中的含量平均约3ppm至8ppm。地球化学探矿样品一般要求测定低于地壳平均值的含量,如1—2ppm的铀或钍。在一次分离的溶液中测定两个痕量元素是最可取的。 Pollock在抗坏血酸存在下以硼酸掩蔽氟,用TOPO(三辛基氧膦)的环已烷溶液一次萃取铀和钍;由于要分取萃出液测定,故不能充分降低检出限。陈文华等先用氟掩蔽钍TOPC萃取铀,再用铝掩蔽氟连续萃取钍,虽弥补了上文之不足,但需两次萃取。本文采取一次萃取铀、钍,然后用0.8%氟化铵的2N硝酸溶液反萃取钍,分别在有机  相似文献   

4.
在硝酸酸化水样中。加入3%的三辛基氧膦(TOPO)-环己烷溶液萃取天然水中微量铀,然后用2%氟化钠溶液5毫升反萃取有机相中的铀。将水相蒸干制成片剂,熔融成珠球,与标准珠球系列在荧光灯下比较荧光强度,测定出铀的含量。该法灵敏度高,准确度好,操作简便、快速、成本低。可测定水样中5×10~(-8)—5×10~(-5)克/升的铀含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叙述了用铀试剂和分光光度计同时测定稀土元素(鑭和钆)和钍的方法。在0.05N硝酸溶液中,只有钍与铀试剂生成有色络合物;当pH值为 7.2时,钍和稀土元素一起与铀试剂形成有色络合物。当钍与稀土元素的重量比介于0.2-10之间时,其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6.
极谱法同时测定岩石中的微量铀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样经过氧化钠熔融后,用硝酸溶液提取熔块,加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凝聚硅胶,过滤除硅,TBP萃淋树脂分离富集铀钍。在含0.02g/L四丁基碘化铵-4g/L铜铁试剂、pH=5的乙酸-乙酸钠极谱测定体系中同时测定铀钍,铀钍的线性范围为0.001~0.500μg/10mL。本法用于含铀岩石中微量铀钍的同时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
用过滤集尘法过滤的空气取样滤膜采用冷浸消化处理,在硝酸介质中UO22+与高效抗干扰的荧光增强剂络合成具有高荧光效率的单一络合物,该络合物受波长为在337.1nm的紫外激光脉冲辐射产生明亮的绿色荧光,可直接用标准加入法测定其铀的含量。研究了pH对其测定条件的影响,实验表明pH最佳值为4.5,测定结果相对偏差小于5%,回收率为94.5%~100%。此方法操作简单易行,分析结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8.
空气滤膜采集大气浮尘样品中多元素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波  冯永明  刘洪青 《岩矿测试》2009,28(5):435-438
用氢氟酸-盐酸-硝酸-高氯酸体系对空气滤膜上附着的浮尘样品进行分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同时测定溶液中15个主量和微量元素铁、铜、锌、镍、镧、铈、锂、锰、铬、镉、钴、铅、钍、铊、铀。将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模拟浮尘样品加入空白滤膜进行测定,结果与标准值相符。各元素4次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5%。  相似文献   

9.
答读者问     
孙素芬同志:伏尔科夫法测定铀的几个问题的解答之三——四价铀磷酸盐沉淀的溶解及滴定在四价铀的磷酸盐过滤后,必须仔细洗涤,因为有二硫四氧酸钠还原时生成的产物,即使是跡量的留在沉淀内,都会使测定的结果偏高。1.沉淀的溶解四价铀的磷酸盐沉淀在过滤洗涤后,可以立即用33%的硫酸溶解,也可以放置一些时间(但不应过久),对测定结果并无影响。以前认为洗涤后,不立即溶解会影响测定结果,经过试验证明,不影响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10.
刘成福 《岩矿测试》1988,(3):192-195
测定了不同浓度盐酸中铀(Ⅵ)对磷酸纤维素(PC)的分配系数,确定了用PC柱浓集分离铀的条件。用pH3至2mol·L~(-1)HCl作为流动相流经φin0.55×9cm的PC柱后,铀(Ⅵ)被定量吸附,然后以0.75—1.5% Na_2CO_3溶液洗提铀。用偶氮胂Ⅲ光度法测定。方法已用于矿石中n×10~(-4)—n×10~(-1)%铀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
华南白垩-第三纪地壳拉张与铀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65,自引:0,他引:65  
华南是中国最重要的铀矿产区之一。按赋矿围岩的不同 ,该区主要产出花岗岩型、火山岩型和碳硅泥岩型 3类铀矿床。铀矿区都分布有比铀成矿超前形成的富铀岩石 ;铀矿床成矿热液中的水主要为大气成因地下水 ,成矿温度约为 1 2 0~ 2 5 0℃ ,成矿热液的δ1 3 C值主要为 - 4‰~ - 8‰ ,表明幔源CO2 参与了成矿作用 ;矿床的N(3 He) /N(4He)为 0 .1 0~ 2 .0 2Ra,显示成矿热液中大量幔源He的存在。这些铀矿床的成矿时代与赋矿围岩的岩性和时代无关 ,都集中在该区地壳受到强烈拉张因而断陷盆地广泛发育并伴有幔源基性岩浆活动 (基性脉岩、玄武岩 )的白垩—第三纪。研究表明 ,白垩—第三纪导致了地幔与地壳表层沟通的地壳拉张 ,把该区 3大类型的铀矿床串联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1 )地壳拉张通过控制向大气成因的贫CO2 热液提供铀成矿必不可少的幔源CO2 ,而与铀成矿发生联系 ;(2 )同一机制形成的富CO2 热液浸取同一或不同铀源岩石中的铀并在不同围岩中成矿 ,形成了按赋矿围岩划分的各种矿床类型 (花岗岩型、火山岩型和碳硅泥岩型 )。  相似文献   

12.
对以303和1210两矿床为代表的川北砂岩型铀矿床的野外调查、方解石脉的岩矿鉴定、包裹体测试、微量元素和铀含量分析、脉体与矿化围岩蚀变关系的研究得出:方解石脉由中低温热水充填裂隙形成,热水同时活化汲取围岩中的铀,搬迁到构造裂隙发育、富含有机质的地段再沉淀富集。迭加成矿,川北砂岩型铀矿床为热水改造成因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大桥坞铀矿床赋矿围岩为一套火山-侵入杂岩,锆石U-Pb定年显示该套杂岩的成岩时代为138~125 Ma。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成岩时代变新,这些岩石中锆石εHf(t)值从约-13.0升高到约-3.0。锆石饱和温度同样表现出升高的趋势,从~749℃升高到~846℃。以上特征表明大桥坞地区火山-侵入杂岩为壳幔岩浆混合成因,且幔源物质加入的比例随成岩时代变新而增多。综合前人对赣杭构造带相山、芙蓉山和沐尘地区花岗质岩石的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岩石的全岩εNd(t)值和锆石εHf(t)值在135~112 Ma期间分别从-9.0升高到-2.0和-10.0升高到2.0,表明其成因上可能同壳幔岩浆混合有关,且随着成岩时代变新幔源岩浆的加入逐渐增多。Sr-Nd同位素模拟显示幔源岩浆加入的比例在135~112 Ma期间从0升高到~60%。由于幔源岩浆较壳源岩浆贫U和Th,前者的加入会稀释壳源岩浆中U和Th的含量,降低其铀成矿潜力。幔源物质加入越多,铀成矿潜力越低。赣杭构造带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呈西弱东强的地质事实,可能是该带上铀矿床的分布呈西大东小格局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赣杭构造带东段找矿需关注富铀基底(花岗岩或长英质变质岩基底)与早白垩世火山岩盖层相结合的地区。  相似文献   

14.
外生铀矿床成矿铀质来源与资源评价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功 《沉积学报》1987,5(3):59-65
概述了外生铀矿床的基本特点,即近源、浅成、层控、有机萃取、多阶段成矿、多种成因类型。根据成矿作用和矿床成因,把外生成矿的铀质来源分为:1.同生铀源;2.再造铀源;3.后生铀源等三类。着重讨论了外生铀矿资源评价的若干问题,即铀源岩石的原始铀丰度及活化丢失情况;花岗岩类铀源岩的岩石化学标志;各种铀源地质体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外生铀矿成矿省、成矿带的评价准则。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石油优质烃源岩以富铀为特色,而盆地侏罗?白垩纪地层以赋存大量砂岩型铀矿而著称.为探索深部长7富铀烃源岩为浅部砂岩型铀矿形成提供铀源的可能性,选择盆地南部的富铀烃源岩、油样以及具有代表性的碳酸铀酰作为反应物,在中?高温高压还原条件下分别进行烃源岩生排烃?排铀模拟实验和油?铀关系模拟实验.结...  相似文献   

16.
本在系统分析下庄铀矿田火山岩的分布,火山岩系的旋回性,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火山岩的成岩时代等特征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对下庄铀矿田的火山岩和赣南-粤北地区晚中生代武夷群火山岩各种特征进行了对比,厘定了下庄铀矿田火山夺为赣地-粤北地区晚中生代中火山岩系武夷群的组成部分;认为南岭铀成矿带今后寻找富矿,大矿的主要目标应该放在火山侵本和后火山侵入体的内外接触带上,以早期铀矿化(140-100Ma)为的主要目标类型。  相似文献   

17.
江西相山铀矿田成矿物质来源的Nd、Sr、Rb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相山大型火山岩型铀矿田中邹家山和沙洲铀矿床及其赋矿围岩(碎斑熔岩及次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Nd、Sr、Pb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成矿期萤石的εNd(t)值(-6.7~-8.3)和初始^87Sr/^86Sr比值(0.7145-0.7207)与赋矿围岩的εNd(t) 值(-6.2~-9.4)和初始^87Sr/^86Sr比值(0.7121-0.7192)相似。在εNd(t)-tl图上,成矿期萤石数据点的投影域与赋矿围岩的基本吻合,均落在相山元古宙基底演化域范围内。成矿期黄铁矿的铅组成在^206Rb/^204Pb-^207Pb/^204Pb关系图上呈线性分布,而火山岩的铅同位素组成位于此相关线低值一端。利用异常铅线的斜率及成矿年龄计算出富铀体质体的形成年龄为144Ma,这与赋矿围岩的成岩年龄(135-140Ma)接近。因此,相山铀矿田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富铀的火山-侵入杂岩,而火山-侵入杂岩则是由类似于地表出露的元古宙基底变质岩部分熔融形成的。由引可见,相山铀矿田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相似文献   

18.
江西峡江-广丰地区产铀盆地常具有特殊的三元结构:含铀火山岩发育在燕山早期的断陷区内,火山岩之下为一(几)套煤系地层,火山岩系之上为一套红色碎屑岩层,构成“黑-灰-红”特色三层结构的叠合式盆地。本文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区叠合式盆地的空间分布、组成结构、形成演化和矿化等特征,并探讨区域构造演化对铀成矿富集的控制作用,以期为研究区铀矿勘查提供新的思路。研究表明:(1)叠合式盆地主要由多旋回的火山岩及其上部的巨厚红层组成,发育在前寒武系变质基底及较薄的峡山群(D2X)、安源群(T3A,含煤层)和林山群(J1L)之上。下白垩统武夷群(K1W)与火把山群(K1H)之间存在构造挤压事件,时限约为132~110 Ma,主要表现为近SN向的挤压和区域性抬升剥蚀,并导致NE和NW向两组共轭断裂分别发生左行和右行压扭,派生的近SN向断裂以张性为主。这些断裂构造是主要的控矿-赋矿构造,特别是近SN向张性断裂,富大矿体均赋存其中;(2)铀矿化时代晚于火山岩围岩的成岩时代,与红层沉积时代有很大程度上的重叠,暗示红盆发育过程对区内铀成矿起重要控制作用;(3)与铀矿物相伴生的萤石、石英中H、O、C同位素指示大气水对铀成矿的贡献,大气水对红层中的Fe^3+、F、Cl、H2S、(U)等进行淋滤,并携带至火山岩的构造裂隙中,在与深部来源流体共同作用下,使火山岩普遍发育水云母化、铀矿化等,因而成矿作用应滞后于火山作用。  相似文献   

19.
The research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demonstrates that source rocks, developed in petroleum-bearing sedimentary basins worldwide, are accompanied by uranium to different degrees.As a special element with catalytic, oxidative and radioactive features, uranium may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source rock formation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n this paper, we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uranium in marine source rocks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uranium contents in the worldwide source rocks and the interactions of uranium with minerals, organic materials and microb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oxidative degrees of ancient atmosphere and palaeo-ocean were governing factors of uranium enrichment in source rocks. Oxidative weathering and hydrothermal solution might be the two main sources of marine sedimentary uranium. In addition, iron-bearing minerals, phosphate minerals, clay minerals, organic materials, and microbes we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uranium valence states. They could also act as carriers to absorb or combine uranium, resulting in the enrichment of uranium in sediments. Therefore, the enrichment of uranium might be an inevitable result of source rocks 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