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绍断裂两侧早元古代变质基底特征及形成的构造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绍断裂东侧出露的早元古代变质基底以一套遭受中压型角闪岩相区域热流变质作用改造的黑云斜长变粒岩、云母石英片岩为主,夹少量斜长角闪岩和大理岩,已遭受4期构造变形作用改造,从原岩建造和主要岩类地球化学特点推测它可能形成于大陆或大陆边缘类似于内硅铝盆地环境。江绍断裂西侧早元古代变质基底则以星子杂岩为代表,由变粒岩、浅粒岩、(十字一石榴)云母片岩和少量斜长角闪岩组成,已遭受中压型高绿片岩相一低角闪岩相区域热流变质作用改造,推测其形成于活动性较强大陆一大陆边缘环境。江绍断裂两侧早元古代变质基底在原岩建造、变质一变形作用等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在早元古代可能是两个地块。  相似文献   

2.
中条山早元古代变质岩石的PTt轨迹和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华林 《地质论评》1994,40(1):36-47
中条山早元古代变质岩石呈北东向分布,经历了中低级变质作用。本文在变质作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地质构造和显微构造,利用近来发展的石榴石环带定量测量P-T轨迹的技术,建立了绛县群和中条群泥质岩石经历的PTt轨迹。PTt轨迹表明绛县群经历拉张作用,地壳发生抬升,产生绿片岩相变质;在中条第Ⅰ期运动中,地壳略有增厚或不变升温和抬升,产生低角闪岩相变质;而中条群岩石经历低绿片岩相埋深变质后,于中条第Ⅰ期运动中,  相似文献   

3.
对阜新地区主要构造旋回变质作用、变形特征的研究表明,阜平期、四堡期和燕山期为阜新地区的3个主要变质时期,分别遭受了麻粒岩相-角闪岩相、低角闪岩相-高绿片岩相及绿片岩相变质作用;阜平期分为3幕变形,四堡期分为2幕变形,燕山期分为5幕变形,构造变形具有从深层次→中浅层次→表层次的演化规律;阜平期构造运动控制了区内鞍山式铁矿的成矿,燕山期构造运动控制了区内热液型金、铜、萤石、沸石、膨润土矿产和煤、油页岩等沉积型矿产的成矿。  相似文献   

4.
早元古代星子群遭受吕梁期以低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变质温度约为530-600℃,压力约为400-570MPa。根据岩石组合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推测该群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  相似文献   

5.
通过化地早元古代变质杂岩可蚜为集安岩九和老岭岩群。前者遭受了一期四个阶段的进变质作用和三幕变形作用,变质达高角闪岩相;后者主要经历的是一期两个阶段的进变质作用和二幕变形作用,变质达绿片岩相。  相似文献   

6.
桐柏-大别造山带随县群变质变形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新元古代随县群分布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南部,是一套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中的砂页岩—流纹英安质火山碎屑岩建造,并在拉张环境中受到了辉长辉绿岩墙侵入.从新元古代末开始经历了多期变质和变形作用改造,记录了华北与扬子两大陆块及其造山作用的复杂演化历史.以现代变质地质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岩石学与构造学,宏观与微观研究,确立了随县群的地质事件序列.其主要有3个变形和变质演化阶段:晋宁期伸展滑脱固态流变,低绿片岩相变质;印支期韧性剪切,绿帘—蓝片岩相变质;早燕山期逆冲推覆,低绿片岩相变质  相似文献   

7.
琉璃庙地区变质杂岩主要由变质上壳岩、变质深成侵入杂岩及其脉岩群组成.它们多数经韧性变形改造形成各种类型糜棱岩和构造片岩.研究表明,变质上壳岩原岩主要以钙碱性火山(熔)岩为主.本区变质杂岩经历了三期变质变形作用,即高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型复式同斜紧闭褶皱;绿帘角闪岩相动力变质作用及强烈的韧性变形,形成了以蓝闪石为特征的不同强度的糜棱岩带;绿片岩相动力变质作用和韧脆性变形作用.  相似文献   

8.
石鼓群的划分及变质特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鼓群位于云南西北部,面积约1 600km2,为甘孜一理塘板块的结晶基底.据现有资料,分为古元古代黎明岩群、中元古代新主岩群、新元古代巨甸岩群.黎明岩群为云母石英片岩、云母片岩,夹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泥质岩石中具铁铝榴石、十字石、蓝晶石组合,基性岩中具铁铝榴石、普通角闪石组合,为中压低角闪岩相.黎明岩群后期抬升减压,叠加低压低角闪岩相变质,新生红柱石,部分原生蓝晶石退变成红柱石.于侵入其中的斜长角闪岩中获得Nd同位素模式年龄1 369.8Ma和1 343.8Ma,绿泥石英片岩中获得1 896.6Ma和2 161MaNd同位素模式年龄,故将黎明岩群时代置于古元古代.新主岩群分哈吉洛岩组和路西岩组,岩性为云母石英片岩、云母片岩、大理岩夹片麻岩及斜长角闪岩,部分岩石具糜棱岩化.哈吉洛岩组为低压低角闪岩相,具红柱石、十字石、铁铝榴石组合,路西岩组为高绿片岩相.于侵入新主岩群中的变质变形花岗质岩脉中获得锆石铅同位素年龄811 ±2Ma、820±1Ma、823±1Ma,故将新主岩群时代置于中元古代.巨甸岩群分陇巴岩组和塔城岩组,岩性为千枚岩、板岩,夹一层变质杏仁状玄武岩,为低绿片岩相.  相似文献   

9.
威海地区榴辉岩及其变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海地区榴辉冉位于秦岭-大别-苏北-胶南巨型榴辉岩带的北东段。榴辉岩体大小悬殊,呈透镜状、不规则状、脉状及似层状等赋存在早元古代荆山岩群变层状岩系、尖晶石橄榄透闪片岩及晚元晚元古代片麻状花岗闪长冉、片麻状二长花岗岩中,并与围岩一起经受了后期的构造变形履行。榴辉岩退变分带的核部为榴辉岩,次外边为榴闪岩,最外边为斜长角度闪岩或石榴斜长角闪岩。三个变质作用阶段的特征是:前榴辉相阶段为中压相系绿帘角闪岩相  相似文献   

10.
苏北中—晚元古代云台岩群变质作用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火根 《江苏地质》1997,21(4):204-211
苏北中-晚元古代云台岩群属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一部分。它经历了三期主要变质作用,即低绍片岩相,蓝闪绿片岩相和高绿片岩相变质作用,变质作用,变质时代分别为泥盆-石炭纪。  相似文献   

11.
黑沟断裂带及其对东秦岭北坡构造演化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沟断裂带是东秦岭北部分隔秦岭地槽与华北地台的边界断裂。本文围绕黑沟断裂带,阐述了黑沟断裂带的地质特征,对比了黑沟断裂两侧的形成环境、变形特征及变质环境。由黑沟断裂南侧到北侧,存在以下几个变化极向性:形成环境由秦岭大洋环境到华北地台南缘改造大陆边缘环境,改造大陆边缘可进一步划分为洛南—栾川岛弧环境,熊耳山弧后盆地环境;变形由强烈的塑性变形到弱变形,变质由角闪岩相到低绿片岩相及低于低绿片岩相。在宽坪群内部存在一由南往北的递增变质带,由低绿片岩相→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宽坪群以及黑沟断裂带中存在高压相系。由此,作者从板块构造思想出发,认为黑沟断裂带是以板块结合带存在、发展并控制着东秦岭北坡构造环境的发展演化,其发展演化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中元古代俯冲阶段,(2)晚元古代推覆剪切阶段,(3)早古生代伸展阶段,(4)早古生代末挤压阶段。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早前寒武纪变质地层的组成及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是华北克拉通北缘早前寒武纪变质杂岩发育地区,也是高级变质地层发育地区。多年来,对该区早产寒武纪变质地层的组成和划分一直存在着争议。近几年来,作者以相同或相似的岩性组合为基本填图单位,以变形变质作用特征的研究为主线,结合岩浆活动作用,原岩建造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对内蒙古大青山地区的6幅、:5万区域地质调查,提出自该区早前寒武纪变质地层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古太古代兴和岩群,中太古代乌拉山岩群和古元古代美岱召岩群3个岩群,并进一步划分为8个岩组。其中兴和岩群和乌拉山岩群均遭受了麻粒岩相-高角闪岩相条件下的多期强烈的变形变质作用改造,并相互参差交错地工生在一起。详细地构造解析结果表明,兴和岩群和乌拉山岩群均遭受到一期下地壳麻粒岩相环境下的近水平剪切变形和高角闪岩相条件下的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纵向构造置换作用的改造。早期近水平剪切导致乌拉山岩群的各个地层单元以透镜状岩片叠置于兴和岩群之上,后期纵向构造置换作用导致兴和岩群和乌拉山岩群的不同地层单元沿现存叶理相互穿插,造成以现存叶理为标志的“假互层”或“假夹层”。美岱召岩群为一套浅变质的碎屑沉积岩系,仅遭受绿片岩相变质,变形特征也不同于乌拉山岩群,其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由乌拉山岩群,兴和岩群及侵入其中变质深成岩组成的高级变质杂岩之上。  相似文献   

13.
阿尔金-昆仑山地区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与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瓦石峡幅、阿尔金山幅将原划古元古界“阿尔金群”的变质岩系解体为变质表壳岩和变质深成侵入岩2部分,并按岩性组合、变形变质特征等将变质表壳岩进一步划分为米兰岩群和阿尔金岩群。米兰岩群经历了中-高压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改造,而阿尔金岩群经历了绿片岩-角闪岩相  相似文献   

14.
本区经历四期变质作用,太古宙上壳岩系麻粒岩相变质、晚太古宙英云闪长岩高角闪岩相变质、早元古宙紫苏花岗岩类低角闪岩相变质和元古宙绿片岩相变质。麻粒岩相变质期可分三个阶段,早期角闪岩相、峰期麻粒岩相和晚期角闪岩相,其P-T-t轨迹为逆时针,与IBC型轨迹相似。导致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热源为英云闪长质岩浆的垫托作用,形成于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区内广泛发育的钾长花岗岩与晚太古宙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晚期的深熔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沙厂铁矿区上壳岩在太古宙时期经历了麻粒岩相、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的多相变质作用,这种多相变质作用的发生及其分布特点是与本区台怀运动旋回的两幕构造变形的形成有密切关系。本文根据不同变质相的矿物组合与不同变形幕构造片理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得出角闪岩相退变是与台怀变形序列的第一幕变形相对应,而绿片岩相退变是与第二幕变形有联系的结论。退变质作用的不均匀性,即其强弱的表现与不同变形幕的构造变形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6.
塔克札勒蛇绿混杂岩带的变质作用 ,具大洋水热变质、俯冲变质和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的特征 ,其中以大洋水热变质作用为主。中志留世末洋盆扩张阶段 ,形成葡萄石、绿纤石相→低绿片岩相→角闪岩相的递增变质特征 ;早石炭世初洋壳向陆壳之下俯冲 ,俯冲变质作用不显著 ,仅见超镁铁岩具叶蛇纹石、纤维蛇纹石及绢石蚀变矿物 ;早石炭世中期塔克札勒有限洋盆开始粘连闭合 ,于晚石炭世早期褶皱造山 ,使蛇绿混杂岩带产生角闪岩相→高绿片岩相→低绿片岩相的退变质特征 ,使蛇绿岩带在辉长岩中由棕色角闪石退变为透闪石、阳起石和绿泥石、绢云母及绿帘石等变质矿物 ,是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的产物 ,属低绿片岩相  相似文献   

17.
陕甘川交界区碧口群的变质作用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魏春景 《地质学报》1994,68(3):241-254
碧口群由一套中晚元古代的变质双峰式火山岩及复理石型深积岩组成,其变质作用分为蓝片岩相和绿片岩相。据其野外分布及白云母b0值的变化可分成A、B、C三个变质带。蓝片岩相以钠质闪石+绿帘石共生为特征,在A带的大面积绿片岩中呈条带或残片状分布。对区内的角闪石、绿泥石、绿帘石及白云母等矿物及其间的交代关系研究表明蓝片岩和绿片岩并非同一物理化学条件下的产物。蓝片岩相的温度为300-400℃,压力为0.5-0.  相似文献   

18.
本区早前寒武纪地壳曾经历了三期区域变质和变形作用:中太古宙最早期是上壳岩系沉积的形成,后来在2.605Ga时发生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至晚期是英云闪长岩的侵位,并伴生有韧性剪切变形;晚太古宙时期,上壳岩系和英云闪长岩于2.538Ga前后发生低角闪岩相变质,在晚期出现NE向韧性剪切变形事件;至早元古宙时期,早期是黑云钾长花岗岩侵入活动,大约在2.380Ga时发育了绿片岩相变质,并发生二次浅层次的NW  相似文献   

19.
雪龙山变质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雪龙山变质带由古—中元古代工江岩组、中梁子岩组、阿马普岩组及四十驮岩组和白龙里吾巴片麻岩、大宝山片麻岩,以及印支期叠加的箐口塘等两个糜棱岩带所组成。经历了以晋宁期为主,叠加了华力西期、印支期等多期变质,产生了三期结晶面理,主期变质达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中压区域动力热流递进变质;受到了同变质期和叠加了喜马拉雅期多期构造变形。原岩为古—中元古代大陆边缘增生复理石建造和钾质花岗岩建造。  相似文献   

20.
中条山前寒武纪地壳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条山,古太古代—中太古代的涑水杂岩主要由TTG岩套组成,另有一些表壳岩残体和基性岩墙群。以不整合覆于其上的新太古代绛县群由不成熟的浊积岩和双峰式火山岩组成,沉积于类似现代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遭受了低绿片岩相至低角闪岩相的变质和强烈的变形。这些建造为原始大陆的组成部分。元古宙伊始,原始大陆破裂而形成原地台。在华北原地台的南缘,堆积了中条群等冒地斜建造,经受了早期从低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的变质和以平卧褶皱为标志的强烈变形,指示收敛的古地热状态和陆壳的缩短,寓意华北原地台同扬子原地台曾经发生过焊接。中元古代开始,华北原地台南缘沿南北方向破裂,产生了以西阳河群大量安山岩喷发为标志的熊耳—汉高拗拉槽。距今1000Ma前,华北原地台逐渐同扬子原地台拼接,形成统一的大陆,接受中新元古代汝阳群、洛南群和震旦系等盖层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